您好,欢迎访问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关键词:产量(模糊匹配)
498条记录
氮肥运筹对晚播冬小麦产量、品质及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麦类作物学报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讨淮北地区晚播冬小麦合理高效的氮肥运筹模式,以济麦22为材料,研究了氮肥运筹对晚播冬小麦产量、品质及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拔节期追氮或孕穗期追氮减少了群体透光率,提高了灌浆期旗叶SPAD值和生育后期叶面积指数,改善了小麦旗叶PSⅡ的潜在活性(Fv/Fo)、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和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降低了非光化学猝灭系数(qN),有利于叶片吸收的光能较充分地用于光合作用。光化学效率的提高进而促进了小麦的干物质积累与成穗率。氮肥运筹对籽粒产量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其中拔节期追氮且基追比6∶4的施肥方式显著提高了每公顷穗数和籽粒产量,其籽粒产量显著高于其他追氮处理,增幅达到5.5%~10.8%。此外,氮肥后移和增加基追比例可明显提高籽粒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沉降值和硬度。本试验条件下,总施氮量270kg·hm-2,拔节期追氮且基追比6∶4和孕穗期追肥且基追比4∶6的氮肥运筹模式是晚播冬小麦实现高产、优质的理想施肥方式。

关键词: 冬小麦 晚播 氮肥运筹 产量 品质 叶绿素荧光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专用配方肥的肥效研究

广东农业科学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大配方,小调整"策略,采用区域总量控制、分期调控技术,根据磷钾肥衡量监控技术原理,通过不同农户田间小区试验,比较了大配方、小调整和农户习惯处理对水稻产量、氮肥利用率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农民习惯施肥处理比较,大配方和小调整处理提高了水稻产量和氮肥偏生产力,平均产量分别增加了4.67%和11.85%,平均氮肥偏生产力分别增加33.45%和42.62%。大配方和小调整处理可以使水稻达到增产、节本、增效的目的,而小调整处理效果优于大配方处理。

关键词: 水稻专用配方肥 产量 氮肥偏生产力 经济效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江淮旱地玉米氮肥适宜用量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施氮量对玉米产量的影响,以‘隆平206’为材料,采用不同的施氮水平处理玉米植株,研究施氮量对玉米产量、穗粒数、千粒重、干物质积累量、收获指数、产出投入比和氮农学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0、75、150、225、300、375kg/hm2施氮量下玉米产量差异显著,在0~375kg/hm2施氮量范围内,在0~225kg/hm2施氮量阶段,玉米的产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0、75、150、225kg/hm2施氮量水平下的玉米产量分别为7354.0、9462.5、10847.3、11352.6kg/km2;施氮量超过225kg/hm2后,增施氮肥对玉米产量增加影响不显著。施氮量与玉米产量存在线性加平台关系,氮肥用量和玉米产量数学模拟方程为y=23.37x+7475,x<169;y=11426,x>169(R2=0.97**,n=18),江淮旱地的推荐施氮量为169kg/hm2。该研究为江淮地区玉米生产的合理施氮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依据。

关键词: 江淮 氮肥用量 ‘隆平206’ 产量 氮农学效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江淮旱地土壤深松对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研究初报

安徽农学通报 2013

摘要:为探明土壤深松对江淮旱地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进行土壤深松(深松深度30cm)与不深松田间对比试验,研究深松对玉米地上部分干物质积累、根重、产量和倒伏的影响。结果表明:深松比未深松对照显著增加玉米地上部分和根系的干物质量;显著提高玉米产量,比对照增产21.4%;深松显著降低玉米的倒伏率,倒伏率比对照下降79.4%。

关键词: 土壤深松 玉米 产量 江淮旱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连续施用控释氮肥对超级水稻产量、氮肥利用率及土壤养分变化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明确树脂包膜控释氮肥在超级水稻上的应用效果,通过树脂包膜控释氮肥小区定位试验,以常规施肥为对照,分析了控释氮肥不同配比和用量连续施用对水稻产量、氮肥利用率及收获后土壤养分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产量以CRU50%+PU50%处理最高为11200.5kg/hm2,与CRU70%+PU30%无显著差异,但极显著高于其他施氮处理,70%氮肥用量控释氮肥处理效果优于一次施用普通氮肥处理,与分次施用普通氮肥相当。100%氮肥用量控释氮肥配施普通氮肥处理通过增加水稻穗长、总粒数、实粒数和千粒重,达到增产效果。随着氮肥施用量增加,氮肥利用率显著降低,施用控释氮肥各处理显著高于施用普通氮肥处理,其中CRU42%+PU28%和CRU70%氮肥利用率为53.73%和52.06%,显著高于其他处理8.90~29.29个百分点和7.23~27.62个百分点。水稻收获后70%氮肥用量施用控释氮肥土壤养分含量最高。70%氮肥用量的CRU42%+PU28%处理达到节本、增效目的,在超级水稻应用效果最好。本试验结果为控释氮肥在超级水稻上合理施用提供参考数据。

关键词: 控释氮肥 超级水稻 产量 氮肥利用率 土壤养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十个早稻品种比较试验

安徽科技学院学报 2012

摘要:采取大田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10个旱稻品种的生长及产量表现。结果表明,沪旱15的单产最高,中旱221、赣农旱稻1号、绿旱1号产量分别位于第二~第四位,且与沪旱15的产量差异不显著;焦旱1号、津原85、旱糯2号的产量分别位于倒数第三一倒数第一位。其中,赣农旱稻1号和绿旱1号生育期、抗病性等综合性状表现最好,适宜在沿淮地区推广种植。

关键词: 旱稻 产量 性状比较 品种筛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旱轮作制下连续秸秆覆盖对土壤理化性质和作物产量的影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田间定位试验研究方法,于2008~2010连续3年研究了水旱轮作制下连续秸秆覆盖对土壤理化性质和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连续秸秆覆盖显著降低了表层土壤(0—5 cm)容重,提高了0—5 cm和5—15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同时连续秸秆覆盖还田还可以显著提高0—25 cm土层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秸秆覆盖对表层(0—5 cm)土壤养分状况的效应更明显。秸秆连续覆盖5季后,0—5 cm土层土壤速效钾含量的增幅(7.64%~15.33%)>速效磷(7.52%~10.03%)>碱解氮(7.30%~8.74%)>有机质(6.08%~7.53%)。秸秆覆盖还田后,可以提高作物产量,其中旱季作物(小麦、油菜)的增产效应要高于水季作物(水稻),并且随着秸秆还田年限和用量的增加,作物的增产幅度也随之提高,起主要作用的产量构成因素是小麦、水稻的有效穗数以及油菜单株角果数和每角粒数。

关键词: 水旱轮作 秸秆覆盖 土壤理化性质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冷浸田不同磷源及用量对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 2012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为皖南山区冷浸田综合治理和水稻养分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水稻D优202为材料,在皖南山区冷浸田中设置钙镁磷肥和过磷酸钙2个磷肥品种及3个磷素水平试验。[结果]在冷浸田开沟降渍的条件下,施磷能够在0.05水平显著提高水稻产量。施磷有利于水稻有效分蘖的形成。过量施磷易造成中后期无效分蘖增多,恶化群体结构和质量,每穗实粒数和千粒重降低,不利于产量的进一步提高。钙镁磷肥能够促进水稻前期分蘖,中后期的干物质积累明显增加,钙镁磷肥增产效果比过磷酸钙显著。[结论]冷浸田水稻施磷以75 kg/hm2为宜。

关键词: 冷浸田 磷肥 生长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安徽沿淮和淮北地区小麦穗粒重研究

麦类作物学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给重穗型小麦新品种选育及高产育种提供参考依据,以24个小麦品种(系)为材料,对穗粒重与产量产量三要素及其他18个性状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供试品种间穗粒重、收获指数、产量产量三要素存在着极显著差异;穗粒重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与穗粒数、收获指数、单茎生物产量、单茎草重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倒三叶的面积呈显著正相关,与穗数、籽粒容重呈极显著负相关。根据穗粒重把小麦品种划分为三大类:重穗型,穗粒重≥1.8g;中穗型,穗粒重为1.4~1.8g;轻穗型,穗粒重≤1.4g。沿淮和淮北地区可通过着重提高穗粒数、同步提高单茎生物产量与收获指数的途径提高穗粒重。

关键词: 小麦 穗粒重 穗数 穗粒数 千粒重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连续秸秆覆盖对土壤无机氮供应特征和作物产量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采用田间定位试验研究方法,于2008—2010年研究了水旱轮作制下连续秸秆覆盖对土壤无机氮供应特征和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连续秸秆覆盖还田可以显著提高0—5 cm、5—15 cm和15—25 cm土层土壤NH4+-N、NO3--N含量,并且随着秸秆覆盖还田年限的延长和用量的提高,3个土层土壤的NH4+-N、NO3--N含量的增幅也随之增加。第5季水稻收获后,秸秆覆盖处理NH4+-N、NO3--N含量的增幅分别达到了18.83%—36.70%和12.04%—37.70%。秸秆覆盖还田使水稻生育前期土壤NH4+-N、NO3--N含量降低,有利于减少NO3--N的淋失。而后期氮素得到释放满足作物生殖生长的需要,则有利于作物产量的提高。秸秆覆盖还田后,可以提高作物产量。其中旱季作物(小麦、油菜)的增产效应要高于水稻,并且作物的增产幅度随着秸秆还田年限和用量的增加而提高。起主要作用的产量构成因素是小麦、水稻的有效穗数以及油菜单株角果数和每角粒数。【结论】连续秸秆覆盖还田促进了土壤无机氮的供应,从而提高了作物产量

关键词: 连续秸秆覆盖 土壤无机氮 供应特征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