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克氏原螯虾稻虾轮作养殖水体的水质评价
《科学养鱼 》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为探讨克氏原螯虾稻虾轮作池塘养殖水体水质变化特征,2013年5月3日-11月8日,安徽省虾蟹产业体系课题组对当涂县花津湖水产品有限公司克氏原螯虾三种不同类型养殖池塘的212个水样水体污染参数进行了监测和分析,旨在为稻虾轮作养殖模式提供理论依据。一、材料与方法1.池塘的选择与条件本试验在当涂县花津湖水产品有限公司选择3口克氏原螯虾养殖池塘对水质污染指标进行监测。3口塘面积均为50亩,各塘口四周及中间挖沟,其中:对照塘仅养克氏原螯虾,种植水草,沟深80~100厘


几种常用杀虫剂对小麦蚜虫田间防治效果研究(英文)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 2015
摘要:[目的]明确6种常用杀虫剂对小麦蚜虫田间防治效果及并推荐防治剂量。[方法]于2014年在安徽省寿县进行了苦参碱、吡蚜酮、高效氯氰菊酯、啶虫脒、吡虫啉、毒死蜱等6中常用杀虫剂药剂防治小麦蚜虫的田间效果试验,每个药剂设置3个防治剂量,对防治效果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结果]6种药剂对小麦蚜虫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对小麦安全。[结论 ]1.5%苦参碱可溶液剂、25%吡虫啉可湿性粉剂、5%啶虫脒可湿性粉剂、50%吡蚜酮水分散粒剂持效性较好,可用于小麦蚜虫始发期喷雾防治;40%毒死蜱乳油、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5%吡虫啉可湿性粉剂速效性较强,可用于小麦蚜虫盛发期喷雾防治。


安徽省全椒县水稻配方肥配方设计及效果验证
《园艺与种苗 》 2015
摘要:[目的]推动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的发展。[方法]采用"大配方,小调整"策略,根据区域总量控制、分期调控技术,磷钾肥恒量监控技术原理,设计安徽省全椒县不同乡镇的水稻配方肥配方(基肥,区域大配方)分别为14-16-15、17-12-16、13-14-18、17-20-8、24-9-12和20-15-10。为了验证配方的适用性,2011年,选取六镇镇17-12-16的水稻配方肥,开展田间效果验证试验。[结果]试验结果表明,施用配方肥(大配方处理)比农户习惯施肥增产6.5%,增产主要源于有效穗数和穗粒数增加;配方肥的应用实现了氮磷钾元素更合理的搭配,从而实现氮肥利用率提高11.7%、磷肥利用率提高52.6%的增效作用。[结论]基于区域土壤养分供应设计的配方肥,可使农户增加收入750~4 305元/hm2,效益显著。


安徽省粮食生产波动分析及政策建议
《中国农学通报 》 2015 CSCD
摘要:为了系统分析安徽省粮食生产情况,为政府制定粮食生产政策提供参考,保障安徽省和中国粮食安全,以1978—2012年为研究时段,对安徽省粮食总产量、稻谷、玉米、小麦变化总体态势进行分析,并采用剩余法对安徽省1978—2012年粮食生产波动态势进行系统分析和深入探讨。研究表明,安徽省粮食总产量、稻谷、小麦和玉米产量都呈现不同程度的增加,随着人们饮食结构的变化,稻谷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比重有所下降,小麦和玉米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比重有所增加;安徽省粮食总量及稻谷、玉米、小麦三大粮食作物的波动情况存在的共同特征,即波动频繁,周期短,波幅大,都属于古典型波动,但在波动周期、波动幅度方面还是有所差异。波动周期相比较而言,安徽省粮食总产量的波动周期最为频繁,平均周期长度为2.81年;在三大粮食作物中安徽省小麦产量的波动周期最为频繁,平均周期长度为2.88年,稻谷的波动周期最短,为3.77年。波动幅度相比较而言,在平均波动幅度中玉米产量的波动幅度最大,为61.89%,小麦产量的平均波动幅度次之,为40.24%,稻谷产量的平均幅度第3,为23.56%,粮食总量产波动幅度最小,仅为19.77%。古典型波动相比较而言,粮食总产量波谷环比增长率均为负的有9个,占到了周期总数的82%;稻谷产量波谷环比增长率均为负的有9个,占到了周期总数的100%;小麦产量波谷环比增长率均为负的有8个,占到了周期总数的77.78%;玉米产量波谷环比增长率均为负的有10个,占到了周期总数的100%。结合粮食生产波动情况,提出了从耕地资源、水资源、科技、政策、劳动力等方面保持安徽省粮食生产稳产增长,减少粮食生产波动的针对性政策建议。


大鳞副泥鳅商品鳅的健康养殖试验
《科学养鱼 》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大鳞副泥鳅为鲤形目、鳅科、花鳅亚科、副泥鳅属,主要分布于我国长江中下游的水体中。它在素有"水中人参"之美誉的泥鳅中属个体大和生长快的种类,是我国目前泥鳅养殖中最重要的一个品种。大鳞副泥鳅是出口日本、韩国等东南亚国家的主要水产品,市场潜力很大,是淡水养殖中不可多得的名优经济鱼类。但大鳞副泥鳅的养殖技术还有待于规范与提高,为此2014年6-10月我们在安徽合龙水产养殖科


补饲女贞子对泌乳奶牛生产性能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中国畜牧兽医 》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试验旨在研究补饲女贞子对泌乳奶牛生产性能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选择48头健康的泌乳中期中国荷斯坦奶牛,随机分成4组,每个处理组12头奶牛,对照组饲喂全混合日粮(TMR),N1、N2、N3组分别在饲喂TMR日粮的基础上补饲150、300、450g/d女贞子。预试期1周,正试期7周。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补饲450g/d女贞子可显著提高泌乳奶牛4%校正乳产量(P<0.05),补饲150g/d女贞子可显著提高泌乳奶牛乳脂含量(P<0.05),而对泌乳奶牛干物质采食量、产奶量及乳蛋白、总固形物含量和体细胞数均无显著影响(P>0.05);与对照组相比,补饲女贞子可显著降低泌乳奶牛血液中甘油三酯含量(P<0.05),而对其他血液生化指标均无显著影响(P>0.05)。综上所述,补饲女贞子具有提高泌乳中期奶牛生产性能、改善机体脂类代谢的作用。


秋播蚕豆产量构成因子的初步分析
《中国农学通报 》 2015 CSCD
摘要:蚕豆产量构成因子包括有效分枝、有效荚数、实粒数和百粒重,四者的相对最佳协调关系是育种家们研究和探讨的热点问题。为筛选适宜安徽省地区种植的高产蚕豆品种,利用83份秋播蚕豆材料的小区结果,采用方差分析法、相关分析法和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蚕豆产量构成因子进行初步研究分析。结果表明:有效分枝和实粒数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是影响产量的最重要因素;有效分枝与有效荚数和实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偏相关分析也表明,产量与有效分枝和实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偏相关系数分别为0.3152**和0.4895**。通径分析显示,实粒数对产量的直接效应最大。关联度分析表明,对产量贡献由高到低依次为实粒数、有效分枝、百粒重、有效荚数。实际育种中,在提高蚕豆产量时,应在优先考虑实粒数增加的基础上,注意各性状之间的平衡。


麦秸还田对大豆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贵州农业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为促进小麦秸秆还田低碳农业措施的推广,通过田间试验,研究小麦秸秆还田对大豆幼苗生长和成熟期经济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分充足条件下(浇2次透水),小麦秸秆还田处理的大豆前期出苗率和幼苗期生长明显优于无秸秆还田和未浇透水的处理;小麦秸秆还田和水分对大豆产量有显著影响,小麦秸秆还田+浇2次透水的处理(正常施肥+浇2次透水+小麦秸秆全量还田,不施肥+浇2次透水+小麦秸秆全量还田,正常施肥+浇2次透水+小麦2倍全量秸秆还田)大豆产量在3 804.71~3 922.56kg/hm2,比对照(不施肥+无小麦秸秆还田)增产69.92%~75.19%,达极显著水平。结论:水分充足条件下,小麦秸秆还田对下茬作物的生长及产量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