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2967条记录
杂交稻制种应用花调灵与九二0效应对比试验

安徽农业科学 2000 CSCD

摘要:在杂交稻制种过程中利用花调灵与九二进行效应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以2次花调灵处理效果最好,它减少了不育系包颈现象,增加了午前花率,不育株柱头外露率增加,闭颖率下降,也增加了产量和千粒重.

关键词: 杂交稻制种 花调灵 九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皖南红黄壤地区油菜高产配套技术的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2000 CSCD

摘要:研究表明 :皖南红黄壤地区油菜种植密度 15万穴 / hm2 ,每公顷土壤施用纯氮 2 10 kg,施用氧化钾 15 0 kg,油菜生物学性状最佳 ,产量最高 ,达 2 417kg/ hm2 。

关键词: 油菜 氮肥 钾肥 种植密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APD和SSR标记对不同样点(产地)水稻品种分析的比较

安徽农业科学 2000 CSCD

摘要:选用 10个随机寡核苷酸引物和 10对微卫星引物 ,分别对 5个水稻品种不同产地的样本进行RAPD和SSR标记分析。结果表明 ,SSR标记分析具有稳定可靠的特点 ,可以直接应用特征性标记去进行种性的区别与鉴定研究。而RAPD标记分析 ,虽然简单方便 ,但就整体而言 ,重复性与可靠性显得明显不足。然而 ,通过大量的筛选和严格的验证 ,也是能够发现稳定性和重复性较好的标记用于种性的区别与鉴定的工作中

关键词: 分子标记 水稻品种 RAPD SSR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植物生长调节剂及硼营养与蔬菜花粉萌发及生长关系的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2000 CSCD

摘要:将不同浓度的硼砂、2 ,4 D、乙烯利用于番茄和茄子花粉的培养 ,来研究 3种药物在蔬菜花粉发育过程中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 :硼营养及 2 ,4 D对蔬菜花粉萌发有积极作用 ,番茄在 8~ 16mg/kg 2 ,4 D的浓度下比较适宜 ,茄子则在 16~ 2 0mg/kg 2 ,4 D的浓度下效果明显 ,硼砂的使用应控制在质量分数 0 .0 0 1的浓度范围以内。乙烯利对番茄和茄子的花粉萌发均有不同的抑制作用 ,当浓度增大到 10 0mg/kg时 ,就能起到很好的疏花疏果作用

关键词: 蔬菜 强力米寿番茄 歙县红茄 2,4-D 乙烯利 花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农威豆田防除杂草的安全性试验研究

大豆科学 200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5%农威 EC是一种低毒、高效、广谱 ,具有选择性内吸传导型 ,苗后茎叶处理的豆田除草剂。防除禾本科杂草防效达 95 %以上 ,对阔叶杂草及莎草科杂草防效一般大于 85 %。一次性施药 ,麦茬免耕种植夏大豆 ,省工省时。按每公顷剂量 6 75 ml于傍晚施药 ,其轻微药害 7天后即可恢复 ,不伤害大豆植株 ,并增产 5 - 1 0 % ,不污染环境 ,药效期 40天左右 ,不影响下茬作物 ,安全性高 ,使用方便 ,在当前农业生产上属少有新品种。

关键词: 大豆 除草剂 农威 安全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农村过水当家塘小网箱养殖罗非鱼试验

科学养鱼 2000 CSCD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UNDP项目国际专家来皖讲学内容概述

安徽农业科学 2000 CSCD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抗噻枯唑和抗叶枯净的水稻白叶枯病菌株的适应度比较

植物保护学报 200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将水稻白叶枯病噻枯唑抗性菌(Sa~r)和叶枯净抗性菌(P~r)的适应度(Fitness)特性进行了比较。当Sa~r和P~r与敏感菌(S)的等量混合物在植株上繁殖时,Sa~r和P~r竞争不过S,但P~r竞争能力较Sa~r强。Sa~r和P~r的致病力与S的无明显差异。但在离体保存时Sa~r和P~r易于丧失致病力。这种致病力的丧失是由于被保存的群体中低致病力的敏感菌比例上升所致,进一步说明Sa~r和P~r的适应度不及S。结果表明,白叶枯病菌抗药性菌适应度较差,在田间不易建立抗性群体,但不排除在高强度选择压力下也会出现抗性群体的可能。P~r在田间则比Sa~r易于建立抗性群体。

关键词: 水稻白叶枯病菌 抗药性 适应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油菜菌核病病原菌侵染条件的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2000 CSCD

摘要:研究了油菜菌核病最主要的初侵染源———子囊孢子 ,初侵染的最主要受体和传病的主要媒介———花瓣以及环境条件对油菜受菌核病病原菌侵染的影响。结果表明 :着陆在花瓣上子囊孢子的量 ,被子囊孢子侵染的花瓣数目 ,花瓣新鲜度以及环境的温度、湿度对侵染的发生和病害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 油菜菌核病 子囊孢子 花瓣 温度 湿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植物遗传资源对提高作物生产力的重要性(续)

安徽农业科学 2000 CSCD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