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散叶密集烘烤方式对烟叶质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 》 2017
摘要:[目的]探索烤烟生产减工降本、提质增效的技术措施,研究散叶烘烤和挂杆烘烤对烟叶质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以期为散叶烘烤推广提供理论支撑。[方法]试验分2个部分进行,试验一选取素质一致的第8~12叶位鲜烟叶,设置散烟堆放、散烟插扦及挂杆对照3个处理;试验二选取素质一致的第8~12叶位鲜烟叶,设置散叶堆放,装烟密度分别65和55 kg/m~2;散叶插扦,装烟密度分别75和65 kg/m~2共4个处理。分析处理间的用工成本、经济性状、烟叶质量及化学成分的差异。[结果]散叶堆放对提高密集烤房的装烟量有限,但用工量可降低60%以上;散叶插扦可有效提高密集烤房装烟量,装烟量可提高15%以上,用工量可降低40%以上。散叶插扦适宜的装烟量在65~75 kg/m~2,散叶堆放适宜的装烟量在55~65 kg/m~2。散叶烘烤可有效降低烤青烟的比例,但杂色烟的比例增加,散叶烘烤烤后效果综合评价高于挂杆烘烤,尤其是颜色、成熟度、油分等指标都有提高。[结论]从装烟量、用工量、外观评价及协调性综合评价认为,散烟烘烤的质量和经济效益更好,可在皖南烟区进一步推广。


安徽稻茬田利用与马铃薯产业发展的思考与对策
《农学学报 》 2017
摘要:安徽是全国优质水稻生产基地,也是小麦生产的次适应区域,其中稻作区传统种植模式以"水稻—小麦/油菜"为主,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劳动力结构的变化和气候环境的影响,近年来小麦、油菜生产处于亏损状态,冬闲稻田面积急剧扩增,亟待开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笔者认为在安徽利用稻茬田发展马铃薯产业具有区位、气候、上市季节、土地资源、产量效益、机械化耕作等方面的优势,对于保障粮食安全、科学减灾避灾、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农民收入均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指出推进安徽稻田马铃薯产业发展,要加强配套技术研究、扩大稻茬马铃薯攻关示范成果应用、强化生产主体培育、加强产业规划布局、加大财政专项支持力度、推进马铃薯一二三产业融合。


不同钾离子浓度处理影响烟草DNA甲基化变化的MSAP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烟叶钾含量是评定烤烟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它与烟叶的燃烧性、降低危害物质、增强烟叶的香吃味等密切相关。本试验以钾元素富集能力较强的烟草为材料,采用不同的钾离子浓度处理烟苗,研究不同钾离子浓度对DNA甲基化变化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0、15 mmol/L、30 mmol/L、45 mmol/L和60 mmol/L硝酸钾浓度处理烟苗的总甲基化比例为33.26%、32.82%、29.20%、28.94%和27.43%,全甲基化比率为22.45%、22.17%、19.47%、19.43%和17.71%。随着钾离子处理浓度的增高,甲基化条带比率、全甲基化条带百分比均逐渐降低,DNA甲基化的变化可能是烤烟幼苗调控基因表达响应钾胁迫的方式之一。


复合微生物菌剂对不同阶段猪粪降解效果的研究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养殖场猪粪的不当处理会给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研究其降解变化,可以为养殖场粪便利用提供科学依据。采用恒温培养试验,研究在保育和育肥两个阶段时分别接种复合微生物菌剂(包括芽孢杆菌、酵母菌、乳酸菌、光合菌)对新鲜猪粪发酵中的有机质、全磷、全氮、硝态氮及铵态氮的影响。结果表明,复合菌剂处理与对照相比,提高了有机质的降解速度和TN、NH_4~+-N转化量。保育阶段,T2、T3处理TN下降了20.3%,NH_4~+-N下降了66.7%,T1处理TN和NH_4~+-N分别下降17.8%和55.7%,对照组分别下降了17.3%和50.7%。育肥阶段,接种菌剂的处理NH_4~+-N较培养初期下降了66.7%,对照为50.9%。试验末期,随着铵态氮降低,硝态氮有升高的趋势,大于5 g的复合菌剂添加量对猪粪降解效果不显著(P>0.05),保育期和育肥期猪粪中有机质、全磷、全氮和硝态氮及铵态氮变化趋势一致。研究表明,复合菌剂对猪粪的TN、NH_4~+-N降低作用明显,但是添加量超过一定范围影响不显著(P>0.05),试验末期的NO3--N增强效应,需要进一步研究。推算结果表明,复合菌剂处理的猪粪TN降低20.3%,肥料化利用,氮素循环利用趋于平衡。


番鸭细小病毒病和鹅细小病毒病的特征和防控
《畜牧与饲料科学 》 2017
摘要:番鸭细小病毒病和鹅细小病毒病已成为水禽养殖中危害比较严重的传染病,其病原分别是番鸭细小病毒(MDPV)和鹅细小病毒(GPV),二者临床上常在同一地区流行,有时还会发生混合感染。鹅细小病毒病和番鸭细小病毒病临床症状类似,均表现废食和下痢等消化道症状以及呼吸困难症状,鉴别诊断有一定的难度。虽然MDPV和GPV生物学特性相似,但二者致病力却有显著差异,MDPV只感染番鸭,GPV则既可感染鹅,又可感染番鸭,采用雏禽攻毒试验,可初步区分2种病毒。2种疫病均重在预防,除了加强饲养管理外,在该病流行地区,对雏禽免疫,或者在种禽产蛋前免疫,使禽苗获得被动免疫,均可达到较好的预防效果。


氮肥后移促进受渍夏玉米根系形态恢复和提高花后光合性能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江淮地区受梅雨影响,玉米苗期易发生渍害,如何通过合理运筹氮肥达到减灾效果值得研究。以夏玉米品种‘隆平206’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氮肥运筹方式[氮肥全部基施(N1)、基肥70%+拔节肥30%(N2)、基肥50%+拔节肥50%(N3)和基肥30%+拔节肥50%+大喇叭口肥20%(N4)]对苗期受渍夏玉米根系形态和花后光合性能恢复的影响,以期为苗期受渍夏玉米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苗期渍水7 d抑制根系生长,根重、根长度、根表面积和根直径均显著降低,渍水对根系形态指标抑制效应表现为:根长度>根表面积>根直径。氮肥后移对渍水后根系生长有显著的补偿效应,氮肥后移量增加,根重、根长度和根表面积显著增加。渍水胁迫解除后18 d,N1-N4处理根长度较渍水前提高1.9~5.1倍,根表面积提高6.3~10.3倍,根直径提高0.7~1.0倍,氮肥后移对根系形态指标补偿生长效应强弱表现为:根表面积>根长度>根直径。渍水使群体叶面积系数降低9.3%~22.5%,氮肥后移可提高群体叶面积系数,较全部基施处理提高3.2%~20.7%。苗期渍水7 d显著降低灌浆期间穗位叶片的光合能力,净光合速率下降,灌浆中期和末期净光合速率分别下降16.1%和28.9%,灌浆后期光合能力下降幅度高于对照,非气孔限制是导致渍水胁迫下净光合速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渍水胁迫下,氮肥后移处理改善了穗位叶光合性能,光合能力优于氮肥前移处理。在苗期易导致渍害的地区适当减少基肥比例,后移氮素至拔节期和大喇叭口期,能够对受渍夏玉米起到较好的补偿生长效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