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关键词:栽培技术(模糊匹配)
222条记录
砀山简易大棚秋季辣椒栽培技术

长江蔬菜 1997

关键词: 辣椒 塑料大棚 秋冬季 栽培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优质烤烟栽培肥料效应分析

安徽农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1997

摘要:经过连续的肥料试验表明,氮、磷、钾用量对产量作用的主效应为N>K>P,对产值影响的主效应为K>P>N。在皖西中等肥力的土壤上,烤烟适宜的氮肥用量为82.5-97.5kg/hm2,N:P2O5:K2O为1:1.2:2~2.5。

关键词: 肥料效应 优质烤烟 栽培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紫甘蓝栽培技术

安徽农业 1996

关键词: 紫甘蓝 特征特性 培育 定植 大田管理 栽培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皖麦26号(皖8804)的生物学特性和栽培技术

安徽农业科学 1996

摘要:皖麦26号(皖8804)系安徽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选育出的小麦新品种。春性,单产6000kg/ha,适于沿淮、沿江和江淮地区中上等肥力水平的地块种植。株高80cm,长芒、白壳、红粒、半用质,千粒重45g左右,粗蛋白质含量为13.23%,抗三锈和白粉病,赤霉病较轻。熟期转色好,不早衰。适宜播种期为10月中下旬至11月初,基本苗可掌握在300万/ha左右。

关键词: 太谷核不育小麦 轮回选择 生物学特性 栽培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优质中籼稻91499高产栽培技术

安徽农业科学 1996

摘要:分析了播种期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提出适期早播利于优质中籼稻91499高产。在建立施氮量和栽插密度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效应方程的基础上,指出氮素的产量效应小于栽插密度,两栽培因子与产量均呈二次曲线关系,两因素的产量效应主要通过影响有效穗数来实现的。本试验条件下,最造施氮量和栽插密度分别为182。3kg/ha和50.6万穴/ha。

关键词: 优质 中籼稻 栽培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淮北地区小麦玉玉产量15000kg/ha栽培体系研究报告

安徽农业科学 1996

摘要:系统研究了种植密度,氨素施量及运筹方式,播种期与产量形成的关系.建立了产量、1产量构成、籽粒灌浆、群体动态等一系列数学模型,进一步确定了吨粮系统中各栽培因子的理学分析了产量构成、叶面积系数、干物质积累量,茎蘖动态与产量的关系,找出了诸项指标的适宜值,实现了栽培措施的定调控.

关键词: 小麦 玉米 栽培 产量 群体结构 产量效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双季杂交早籼栽培技术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1993

摘要:通过1991—1992两年研究表明,在我省双季杂交早稻组合选用上,应以早熟大穗型为主;力争早播,以不迟于“清明”为宜;注意穗肥和叶面喷肥+激素的施用;栽播密度并非越密越好,以13.2×19.8厘米为好。具体来说,选用早熟大穗型组合矮优221,4月初播种,亩插2.5万穴,每穴两粒种子苗,上足基肥(50%),早施追肥(30%),巧施穗肥(20%)或抽穗期叶面喷肥,可望获得较高的产量。

关键词: 双季杂交早籼 栽培技术 综合产量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皖麦16号(8553)生物学特性和栽培要点

安徽农业科学 1993

摘要:皖麦16号(8553)系安徽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选育出的小麦新品种。春性,亩产350—400公斤,适合淮北中北部地区中上等肥力水平的地块种植。株高80厘米左右,长芒,白壳,白粒,千粒重40克,粗蛋白质含量13.34%,抗条锈和白粉病,轻感叶锈病,中感赤霉病,较抗吸浆虫,耐旱,耐青干,抗倒伏,抗寒性较差。适宜播期为10月中、下旬至11月初,基本苗可掌握在20—25万之间。

关键词: 太谷核不育小麦 品种 生物学特性 栽培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皖西大别山区玉米中高产栽培技术探讨

安徽农业科学 1993

摘要:根据1989—1991年三年七项试验结果,结合立地条件,提出皖西大别山区玉米中高产栽培技术要点:选用掖单12号、皖单3号、丹玉13号等杂交组合;按不同海拔和茬口确定适宜播种期:每亩4000—6000株,宽窄行种植;亩施氮素14—16公斤、磷素6—7公斤、钾素12—15公斤、锌素1公斤;800米以上的高寒山区,采用地膜覆盖栽培

关键词: 玉米 栽培技术 皖西大别山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薄荷新品种80—A—53的引种及其栽培技术

安徽农业科学 1993

摘要:通过薄荷新品种80—A—53的引种及栽培试验表明,该品种产量高、品质好,适于我省推广种植,以取代老品种73—8;薄荷的落叶、倒伏除与不良环境因素有关外,更主要的是施肥技术问题。

关键词: 薄荷 薄荷油 旋光度 引种 栽培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