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基于生猪外形特征图像的瘦肉率估测方法
《农业工程学报 》 2017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实现生猪瘦肉率的快速无损检测,以机器视觉为主要技术,通过生猪的外形特征图像进行瘦肉率估测,为饲养者与收购者提供生猪品级的决策依据。采用MATLAB为开发工具,通过图形用户界面(graphical user interface,GUI)实现软件操作界面,以生猪的侧面及背面图像为研究对象,利用图像处理技术从目标中提取体长、体高、胸深、腹长、臀宽、腰宽等数据,以这些体尺的比例(胸深体高比、臀宽体长比、臀宽腰宽比、腹长体长比)为参数,通过径向基函数(radial basis function,RBF)神经网络进行瘦肉率估测。该文分别对7组生猪外形图像进行处理,4项比例指标的平均估测准确率分别为92.90%、92.44%、95.17%、96.51%,瘦肉率的平均估测准确率为94.35%。结果表明,该文所构造的基于生猪外形特征图像的瘦肉率估测方法工作效率高,成本低,可用于估测生猪瘦肉率。
关键词: 机器视觉 图像分割 模型 瘦肉率 活体猪 RBF神经网络


金针菇工厂化生产的液体菌种开发与应用
《安徽农业科学 》 2017
摘要:[目的]开发金针菇工厂化生产所需的液体菌种。[方法]从工厂化生产的菌株与二级液体菌种培养基的筛选,液体菌种培养条件的优化及金针菇液体菌种在工厂化生产的应用试验等方面进行研究。[结果]在4个金针菇工厂化生产菌株中,金针菇工厂化生产的液体菌种开发宜以F白"18"为出发菌株;二级液体菌种的培养基宜为马铃薯15%、麸皮7%、蔗糖2%、磷酸二氢钾0.1%、硫酸镁0.05%;培养条件为接种量10%,转速150 r/min,温度23℃,pH自然,发酵罐培养时间结束点和适宜的菌龄均为144 h;在工厂化生产应用中,液体菌种较固体菌种发菌速度快,生产周期缩短9 d,生物转化率提高了6.38百分点。[结论]该研究可为金针菇工厂化生产所需液体菌种的开发提供技术方法。


基于ITS标记分析安徽省桑种质资源的亲缘关系
《热带农业工程 》 2017
摘要: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是被子植物分子系统发育研究中应用最广泛的分子标记。对收集的12份安徽地方特色桑种质资源提取总DNA,用PCR扩增方法进行测序分析;根据鲁桑基因序列,确定ITS序列范围,并进行序列比对;通过分析序列长度、G+C含量、变异位点及遗传分歧,探讨了安徽桑树种质材料间的亲缘关系,为更深入地研究桑属植物间的系统进化关系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


不同散叶密集烘烤方式对烟叶质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 》 2017
摘要:[目的]探索烤烟生产减工降本、提质增效的技术措施,研究散叶烘烤和挂杆烘烤对烟叶质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以期为散叶烘烤推广提供理论支撑。[方法]试验分2个部分进行,试验一选取素质一致的第8~12叶位鲜烟叶,设置散烟堆放、散烟插扦及挂杆对照3个处理;试验二选取素质一致的第8~12叶位鲜烟叶,设置散叶堆放,装烟密度分别65和55 kg/m~2;散叶插扦,装烟密度分别75和65 kg/m~2共4个处理。分析处理间的用工成本、经济性状、烟叶质量及化学成分的差异。[结果]散叶堆放对提高密集烤房的装烟量有限,但用工量可降低60%以上;散叶插扦可有效提高密集烤房装烟量,装烟量可提高15%以上,用工量可降低40%以上。散叶插扦适宜的装烟量在65~75 kg/m~2,散叶堆放适宜的装烟量在55~65 kg/m~2。散叶烘烤可有效降低烤青烟的比例,但杂色烟的比例增加,散叶烘烤烤后效果综合评价高于挂杆烘烤,尤其是颜色、成熟度、油分等指标都有提高。[结论]从装烟量、用工量、外观评价及协调性综合评价认为,散烟烘烤的质量和经济效益更好,可在皖南烟区进一步推广。


不同配比基质对菜用甜糯玉米育苗效果的影响
《长江蔬菜 》 2017
摘要:采用8种不同的育苗基质配方,研究了不同配比的育苗基质对甜糯玉米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稻壳∶椰糠∶蛭石=1∶1∶1的育苗基质配方最佳,该基质具有适宜的p H值和电导率,有机质含量高,培育的玉米幼苗叶色浓绿,茎秆粗壮,符合壮苗标准,对甜糯玉米的生长十分有利,可推荐其为甜糯玉米专用育苗基质。


施用菜籽饼肥对水稻生产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中国农技推广 》 2017
摘要:将油菜菜籽饼作为高品质有机肥在水稻田施用替代部分化肥,研究施用有机肥,化肥减半后对水稻产量的影响,为实现水稻大面积化肥减量提供科学依据。试验结果表明,水稻亩施40 kg菜籽饼高品质有机肥、化肥用量较常规施肥减半,比常规施肥亩增产51 kg,增产率8.1%。水稻田施用高品质有机肥能替代部分化肥,且可实现增产增效。


家蚕黑化突变体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中国蚕业 》 2017
摘要:黑化现象在昆虫中时有发生,其分子机制和对昆虫生理特性的影响一直是昆虫学研究的热点。家蚕作为重要的经济昆虫和鳞翅目的模式生物,拥有的20余种黑化突变品种是研究昆虫黑化的重要实验材料。总结了家蚕黑色素合成代谢途径与相关功能基因,综述了家蚕褐头尾斑(bts)突变、第二褐头尾斑(bts2)突变、黑蛹(bp)突变、煤色(so)突变、暗化型(mln)突变、颊尾斑(cts)突变等几种主要家蚕黑化突变品种及产生机制的研究成果,并结合其他昆虫黑化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分析比较,对未来家蚕黑化突变的研究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