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关键词:鳖(模糊匹配)
25条记录
外塘中华鳖病害生态防控效果分析

安徽农学通报 2017

摘要:为检验外塘中华鳖疾病的生态防控效果,该研究选用4口条件相同且相邻的外池塘,分别进行了中华鳖疾病生态防控与常规防控试验,试验周期193d。结果显示:采用生态防控的3口池塘,中华鳖传染性和非传染性病害的发病率显著下降,其成活率提升3~6个百分点,净增重量提高10.4%~19.3%,饵料系数下降0.21~0.30,表明生态防控效果优势明显。

关键词: 中华鳖 病害 生态防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3个中华鳖群体遗传多样性的微卫星标记分析

广东农业科学 2017

摘要:为了给武昌湖中华鳖的遗传资源保护和利用提供较为准确的基础数据,利用微卫星标记技术,对中华鳖武昌湖野生群体和2个养殖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武昌湖群体、日本群体、黄沙群体的平均等位基因数(Na)分别为11.5、9.1、7.9,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分别为6.3、3.7、3.1,平均观测杂合度(Ho)分别为0.5667、0.5222、0.4462,平均期望杂合度(He)分别为0.6987、0.5953、0.5648,多态信息含量(PIC)分别为0.6672、0.5551、0.5303,武昌湖群体遗传多样性较高。基于Nei's遗传距离和遗传分化指数显示,目前武昌湖群体中华鳖种质资源保存较好。

关键词: 中华鳖 武昌湖 荧光SSR 遗传多样性 遗传分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华鳖与两个水稻品种共作比较与效益分析

水产科技情报 2017

摘要:为进一步掌握稻共作模式中水稻品种、幼放养密度等关键技术参数,2015年6~12月,在安徽省某稻共作示范区,以普通稻田为对照,开展了2种放养密度的中华鳖与2种水稻("Y两优1928"籼稻和"武运粳23号"粳稻)的共作试验,并进行经济效益比较。试验结果显示,稻共作田(1#、2#、3#、4#)的株均穗粒数和穗质量分别达(258±78)粒和(8.72±1.95)g,极显著高于普通稻田(5#、6#)(P<0.01);共作试验田的水稻亩均产量(15亩=1 hm~2,下同)与普通稻田差异不显著(P>0.05);共作试验田的亩均利润均高于普通稻田,其中4#试验田亩均利润(4470.1元)最高。3#、4#试验田(粳稻,幼密度160~200只/亩)商品的规格、亩均产量以及试验田亩均利润均高于1#、2#试验田(籼稻,幼密度80~100只/亩),其中前者的商品平均规格(748.5 g/只)较后者的高17.3%。试验表明,稻共作模式中,水稻品种宜选择粳稻,幼放养密度以200只/亩(60~80 kg亩)左右为宜。

关键词: 中华鳖 水稻 共作 效益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华鳖茭白田套养生长特性研究

中国科技成果 2014

摘要:茭白田套养中华鳖是一种新型种养结合的生态农业模式,可以将种植业与养殖业有机结合实现双增收。目前,关于茭田套养中华鳖试验报道不多。本试验利用茭白田套养中华鳖进行生态种养殖,平均每亩栽培茭白119kg,放养平均规格为593g的中华鳖80~150只,经5个月养殖,捕获商品平均体重1009g,平均相对增重70.1%,背甲增长率为29.2%,茭白增产119kg/亩,亩增收6937元。结果表明,茭共作生态种养殖模式的经济、生态效果明显,并能提高产品的品质,增加生物多样性,实现农业经济良性循环。

关键词: 大别山区 茭白 中华鳖 套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别山区茭白田套养中华鳖试验

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 2014

摘要:在安徽大别山区利用茭白田套养中华鳖进行生态养殖试验。经5个月生态养殖,中华鳖平均规格1.11kg,平均每667m2新增利润6286元,套养中华鳖茭白田的茭白平均产量较对照田多产9.24%,投入产出比为1:2.139,养殖效益明显。

关键词: 大别山区 茭白 中华鳖 套养 茭鳖共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标准化养殖中生态装备的应用对中华鳖生存环境的影响

中国科技成果 2012

摘要:为探索中华鳖温室标准化高效健康养殖方式,在试验池中配备网片晒被台、微流水装备、循环水生物净化系统及纳米微孔增氧系统5种生态装备,测定试验池与对照池水质指标pH、NH4+-N、NO2--N、DO、COD,及底质中NH4 + -N、NP2- ~N、COD的指标变化,同时测定养殖水体和底泥的异养细菌、硝化细菌数量及鉴定水体中优势菌种类组成.研究表明,使用生态装备能均匀地增加水体溶氧,DO在8~9毫克/升之间,水质稳定,而对照组水质恶化严重,溶氧水平低,氨氮、亚硝酸盐水平较高;试验组异养细菌的数量为5~5.2*106cfu/ml,底泥中异养细菌的数量为5.6~4.9*106cfu/g,对照组较试验组异养细菌量没有太大变化,而试验组和对照组硝化细菌和亚硝化细菌的数量均很少;并筛选出分解有机质能力很强的三株优势细菌,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微球菌属(Micrococcus)和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关键词: 中华鳖 温室 生态装备 水质指标 细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华鳖两个地理种群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中华鳖2个不同地理种群(淮河群体、台湾群体)的群体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研究。从32个ISSR引物中筛选出8个引物对2个中华鳖群体37个个体进行扩增,获得77个重复性好且谱带清晰的扩增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47个,多态位点百分率为61.04%;2个群体的多态位点比例分别为59.57%和51.06%。Nei基因多样性分别为0.165 7和0.152 4,Shannon信息指数分别为0.216 4和0.197 7。淮河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略高于台湾群体,群体间遗传距离为0.083 7。UPGMA聚类分析显示37个个体聚成两个类群。分析结果表明2个中华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相对贫乏,2个养殖群体经过较多世代的人工选育与繁殖可能形成了趋于稳定的独立遗传结构。

关键词: 中华鳖 ISSR 遗传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温度·湿度·孵化介质对中华鳖孵化率的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 2012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探索中华鳖的适宜生态环境条件。[方法]通过正交试验,研究不同温度、相对湿度和孵化介质对中华鳖孵化率的影响。[结果]中华鳖胚胎发育的最优条件为:温度30℃,相对湿度为75%~85%,孵化介质粗砂、中砂、细砂的比例为1∶4∶1。此条件下,中华鳖的孵化率最高,为98.0%。根据其胚胎发育情况,将中华鳖的胚胎发育过程分为9期。[结论]该研究为中华鳖的人工孵化提供了理论基础与借鉴依据。

关键词: 中华鳖 温度 相对湿度 孵化介质 孵化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生态装备对中华鳖生长·抗病力和品质的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研究装置池塘生态装置下中华鳖生长、抗病力与品质的关系。[方法]试验组4口培育池设置人工隐蔽物、网片晒被台、配置微流水装备、循环水生物净化系统、纳米微孔增氧系统、光照增加系统、温度调控系统等生态装备,对照组(CK)3口培育池,无以上生态装备。[结果]试验组培育池稚的育成平均体重、绝对增重率、瞬时增重率、成活率、伤残率与CK差异极显著(P<0.01),分别较对照池高31.1%、33.5%、9.3%、12.8%及低7.2倍。[结论]试验池育成的稚体貌品质明显优于CK。

关键词: 中华鳖 生态装备 生长 抗病力 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的人工繁殖技术

畜牧与饲料科学 2010

摘要:自然条件下的生长发育缓慢,且卵的孵化时间长、孵化率极低。为了满足市场需求,提高养的经济效益,的人工繁殖就成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提供大量种苗的关键环节。介绍了的人工繁殖技术,主要包括亲的选择、亲性成熟年龄、亲的饲养、产蛋、蛋的收集和孵化方法、稚的培育方法等,以期为广大养殖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 人工繁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