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安徽省不同区域油菜对氮肥一次性施用方式的响应
《中国土壤与肥料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油菜氮肥一次性施用条件下,不同油菜产区适宜的氮肥施用方式及其在不同栽培方式上的差异,为油菜轻简化施肥提供依据。2010~2011年度在安徽省江淮和沿江油菜主产区布置移栽油菜和直播油菜的不同氮肥施用方式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一次性基施氮肥180 kg/hm2的条件下,相同施肥方式时移栽油菜较直播油菜获得更高的产量和氮素积累。扣除移栽劳动力成本后,直播油菜在江淮地区获得较高经济效益,沿江地区移栽油菜和直播油菜效益接近。在江淮地区,移栽油菜和直播油菜均以氮肥集中施用(移栽油菜穴施、直播油菜条施)的方式获得最高产量、最大氮积累量和最优氮肥利用效率;在沿江地区则是氮肥撒施后翻耕和氮肥集中施用两种施肥方式。因此,相同施肥方式下,直播油菜虽产量较移栽油菜低,但经济效益却没有明显下降,是油菜轻简化生产的发展方向。氮肥集中施用是江淮地区的最优施肥方式,氮肥撒施后翻耕和氮肥集中施用是沿江地区的较佳选择,但选择合适的施肥方式时仍需因地制宜。


玉米SSR技术引物数据库搜索系统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8
摘要:本研究项目是利用SSR技术,为目前的品种鉴定真伪创造了有利条件,可以使用引物对目的 DNA进行PCR、毛细管电泳技术等获得扩增DNA的玉米多样性,维护大多专利者的权利。创建玉米SSR技术引物数据库,可以检索其引物序列,查找对应其扩增的DNA序列,也可以对玉米多样性进行查找。其中查找到的种质信息,利用玉米引物数据库db_database2以及NCBI中BLAST进行比较,与所要做鉴别的品种进行序列对比,通过各碱基的校对,辨别检验品种的真伪性,最后用本项目设计的数据库中的专利权信息以及相关法律知识可以对玉米品种侵权问题进行处理。同时本论文研发的系统具有较好的数据查询功能,对数据的添加、删除和更新操作简便,也具有较高潜在的应用价值。


大别山牛Y-SNPs和Y-STRs遗传多样性及父系起源研究
《中国牛业科学 》 2018
摘要:[目的]从分子水平分析大别山牛的遗传多样性、群体遗传结构及父系起源。[方法]利用PCR产物测序及荧光微卫星分型方法。[结果]对49头大别山牛公牛的2个YSNPs标记(UTY-19和ZFY-10)及2个Y-STRs标记(INRA189和BM861)进行多态性检测,结果表明,2个Y-SNPs标记在大别山牛中均未检测出多态性,2个Y-STRs标记在大别山牛中均表现为单态,即INRA189标记的等位基因大小均为88bp,BM861均为156bp。根据Y-SNPs与Y-STRs标记的结果,发现49头大别山牛全部为Y3-88-156单倍型,频率为1,表明该品种只有Y3瘤牛父系起源,其单倍型多样度为0,显示大别山牛的父系遗传多样性很低。[结论]大别山牛属于南方黄牛类型,其遗传多样性很低,表明其瘤牛种质特性单一、稳定。
关键词: 大别山牛 Y-SNPs Y-STRs 单倍型 遗传多样性 父系起源


非稳沉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探讨
《中国农学通报 》 2018
摘要:以淮南市为例分析非稳沉采煤沉陷区的地表沉陷及其对生态环境影响,充分、科学、合理的利用沉陷区受损废弃的水土资源,将生态重构与环境治理修复及农业发展紧密结合,在调查分析淮南市土地沉陷与治理现状的基础上,提出非稳沉采煤沉陷区生态重构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探索非稳沉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生态农业及生态景观的构建模式,力求实现生态环境修复与农业发展和生态景观的优化耦合,促进生态功能提升,为安徽省乃至全国同类地区的生态修复提供示范。


叶面喷施蚯蚓液对黄瓜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
《安徽科技学院学报 》 2018
摘要:目的:研究蚯蚓液对黄瓜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采用3种不同浓度的蚯蚓液对黄瓜在幼苗期进行叶面喷施,研究不同浓度蚯蚓液对黄瓜幼苗的营养指标、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MDA和膜透性等指标的影响;结果:当喷施蚯蚓液200倍液时,黄瓜幼苗生长效果最好,黄瓜幼苗的株高、茎粗、干鲜重与对照组比较,分别上升了51.4%、32.6%、21.7%、78.8%,幼苗的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都有显著提升,且大大降低了黄瓜幼苗细胞膜脂过氧化程度;结论:通过叶面喷施蚯蚓液能使黄瓜幼苗叶色浓绿,茎秆粗壮,能有效促进黄瓜幼苗期的生长发育,可推荐其在黄瓜工厂化育苗上进行实践应用。


鹅细小病毒安徽分离株NS和VP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中国畜牧兽医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为研究安徽省鹅细小病毒(goose parvovirus,GPV)的遗传变异特征,本研究通过PCR扩增获得GPV基因AH,并与天鹅、番鸭、雁鹅等宿主的GPV相应基因序列进行了比对。序列分析可见,AH基因包括完整的NS和VP基因,长度分别为1 884和2 199bp,分别编码2个非结构蛋白和3个结构蛋白。遗传进化分析显示,安徽分离株AH基因与重庆分离株毒株RC16及安徽分离的强毒株Y、E、Yan-2等基因序列的遗传距离较近;而与安徽分离的鸭源细小病毒株DS15和匈牙利分离株Virulent B,尤其是与疫苗株SYG61v遗传距离较远。同源性分析结果表明,AH-NS基因与毒株RC16核苷酸序列同源性最高,为99.6%;与疫苗株SYG61v同源性最低,为94.3%;AH-VP基因与毒株RC16的核苷酸序列一致,而与毒株DS15同源性仅为95.2%。安徽GPV AH基因序列与强毒株的基因位点一致,在VP3基因的第797、1 141、1 144、1 169和1 185bp处分别为G、A、G、C、T,结合该毒株引发疾病的严重程度,符合高致病力毒株特点。本试验结果表明,GPV同源性普遍较高,宿主范围较广泛,对不同品种水禽均有较强的侵染力。
关键词: 鹅细小病毒(GPV) 非结构蛋白 结构蛋白 序列分析


鳜和金色鳜仔鱼早期发育与不可逆生长点确定
《水产养殖 》 2018
摘要:研究了饥饿对鳜和金色鳜仔鱼生长、形态和行为的影响,确定其初次摄食期和不可逆生长点(PNR)。对刚出膜仔鱼分别进行饥饿试验和正常投喂试验,观察卵黄囊吸收、仔鱼生长以及初次摄食率变化,确定其不可逆生长点。在水温为18~22℃的条件下,鳜和金色鳜仔鱼均于4日龄(出膜后第5天)开始向外界摄食,6日龄卵黄囊吸收殆尽,鳜于6日龄摄食率达到最高峰66%,金色鳜于7日龄摄食率达到最高峰85%,鳜于8日龄抵达PNR期,金色鳜于9日龄抵达PNR期;在饥饿状态下,6日龄鳜和金色鳜仔鱼全长达到最大值5.10 mm,此后略有下降;进入PNR期后仔鱼活动能力显著降低,身体出现扭曲、畸形。


多环境下水稻穗粒数相关性状稳定位点的发掘
《分子植物育种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发掘控制水稻穗粒数相关性状的稳定位点,以Nipponbare为受体、Kasalath为供体的染色体片段置换系群体的54个株系,在3个不同环境中对水稻的每穗颖花数(SNP)、每穗实粒数(FGP)和结实率(SF)进行非条件QTL定位和矫正生育期的条件QTL定位。2种方法检测到的3个性状的QTL均以加性效应为主,上位性位点对均是在单个环境中检测到且表型解释率小。将生育期矫正到同一水平,检测到3个控制每穗颖花数的稳定位点q SNP6.2、q SNP6.3和q SNP8.4,1个控制每穗实粒数的稳定位点q FGP8.6和1个控制结实率的稳定位点q SF3。上述所有位点的增效等位基因均来自日本晴。其中,q SNP6.2和q SF3在3个环境中均检测到,说明利用这2个位点改良的目标性状无论是遇到高温还是低温均能稳定地增加改良株系的每穗颖花数和结实率,且这一改变不会影响改良株系的生育期(GD);而q SNP6.3、q SNP8.4和q FGP8.6均在E1和E3中检测到,说明利用这3个位点改良的目标性状(每穗颖花数或每穗实粒数)不受高温的影响且不会改变改良株系的生育期。利用上述发掘到的稳定位点改良目标性状不受高温或/和低温胁迫的影响。


克氏原螯虾和鳜鱼池塘混养不同模式的比较
《安徽农业科学 》 2018
摘要:[目的]筛选出适宜的克氏原螯虾、鳜鱼池塘混养模式。[方法]设置3种克氏原螯虾、鳜鱼投放比例,研究克氏原螯虾和鳜鱼的商品规格、产量、投入成本、利润、产出投入比等指标。[结果]3组商品克氏原螯虾规格从大到小依次为A、B、C组,商品鳜鱼规格从大到小依次为C、B、A组;A、B、C组平均成本分别为158 010.0、93 382.5、57 112.5元/hm~2;A、B、C组平均利润分别为101 749.1、61 550.6和37 273.4元/hm~2;A、B、C组产出投入比为1.61~1.73,各组差异不显著。[结论]B组模式投入成本和利润适中,养殖风险可控,可进行大面积推广应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