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新时代下农业科研院所离退休工作模式探析-以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为例
《安徽农业科学 》 2019
摘要:分析了农业科研院所离退休人员的群体特征,并以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为例,总结分析了农业科研院所离退休工作存在的问题,如对离退休工作的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一;经费投入和硬件设施不足;工作手段保守,服务管理缺乏创新等.同时,对当前农业科研院所离退休工作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包括加强组织领导,提高思想认识;切实落实好"三个机制"和"两项待遇";完善离退休党组织建设,及时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建立志愿服务体系,积极开展志愿服务;探索建立社区养老新模式等,不断推进新时代农业科研院所离退休工作的发展和完善.
关键词: 农业科研院所 离退休工作 离退休人员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甲维盐与杀螺胺乙醇胺盐对钉螺的联合毒力及田间效果测定
《中国农学通报 》 2019 CSCD
摘要:为筛选防治钉螺的高效药剂,采用浸螺法测定了甲维盐与杀螺胺乙醇胺盐对钉螺的毒力,通过田间药效试验,评价了药剂组合对钉螺的田间效果.结果表明:甲维盐对钉螺显示了很好的室内毒力,LC50为0.039 mg/L,杀螺胺乙醇胺盐与甲维盐在1:20~20:1比例范围内对钉螺显示了很好的增效作用,CTC均大于120,其中以1:10增效作用最为显著,CTC为399.20,24%杀螺胺乙醇胺盐·甲维盐乳油在0.5~2 mL/m2施药浓度下对钉螺显示了很好的田间防效,显著高于对照药剂70%杀螺胺乙醇胺盐可湿性粉剂和克蜗特.


畜牧科研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中国管理信息化 》 2019
摘要:本文主要对畜牧科研管理工作进行分析,介绍了畜牧科研管理在整体实力、创新能力、学科发展、运行体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后续工作提出了可行性的发展建议,从跨行业合作、拓展科研范围、完善科研管理系统等方面为畜牧科研院体制改革提供新思路。


栽培密度对黑糯玉米秋季性状指标的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 》 2019
摘要:研究了在江淮地区,栽培密度对黑糯玉米秋季田间性状、产量及品质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栽培密度由45 000株/hm~2提高到75 000株/hm~2,果穗籽粒颜色由白色转为黑色的速率变慢,籽粒完全转为黑色所需时间约相差2 d;株高、穗位表现为先逐步提高后趋于稳定;单果穗的重量在授粉后18~30 d内先快速增加后缓慢降低,单果穗重量的峰值随栽培密度的增加在时间上向后推移;鲜果穗产量随栽培密度的提高先增加后降低,以60 000株/hm~2的栽培密度产量最高;鲜果穗的感官品质在栽培密度达到67 500株/hm~2后,品质变差,综合品尝总分随栽培密度的提高先略有提高,后明显降低。


早熟黄肉猕猴桃新品种‘金瑞’
《北方果树 》 2018
摘要:‘金瑞’猕猴桃是由中华猕猴桃实生选育而成的早熟黄肉新品种。2016年9月通过专家现场鉴定,同年12月通过安徽省园艺学会园艺作物品种认定委员会认定并命名。1品种特征特性为雌性品种。树势中庸。叶小而厚、纸质,叶片长8.2 cm、宽9.5 cm,两侧对称,基部心形,尖端微钝;叶面暗绿色、无毛,叶背有白色绒毛、密而厚。果实近圆柱形,具突起果喙;果实长约4 cm,直径约3 cm,果实平均质量约83.4 g,最大可达103.6 g;果皮暗黄至褐色,果面光滑,果底有短绒毛;果肩圆形,萼片宿存;果梗长


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合肥综合试验站2018年度进展
《蚕学通讯 》 2018
摘要:1 年度工作总体情况2018年合肥综合试验站在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的指导下,在站长的带领下,在团队成员及示范县蚕桑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紧紧围绕任务目标和有利于蚕桑生产开展示范推广工作,在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建立现代蚕桑产业的大形势下,以全面提升传统蚕桑产业为目的,积极开展蚕桑技术推广服务工作,推进蚕桑资源多元利用,拓展延伸产业链;协助培育壮大养蚕大户、家庭农场、蚕桑专业村组;做大做强蚕桑专业合作社、茧丝绸龙头企业;注重农业提质增效


浅析农业产业扶贫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山西农经 》 2018
摘要:随着社会与经济的进步,我国逐渐进入扶贫攻坚的重要环节。在扶贫攻坚工作当中,实施产业扶贫是一项重要工作,需要以市场经济为核心。紧密围绕经济效益,增加贫困农户收入,是扶贫开发的一项重要任务。针对当前农业产品扶贫当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措施,进而推动扶贫工作的顺利开展。


池塘内循环流水(IPA)养殖杂交黄颡鱼试验
《现代农业科技 》 2018
摘要:以黄颡鱼为母本、瓦氏黄颡鱼为父本杂交获得的杂交黄颡鱼[Pelteobagrus fuividraco(♀)×P.ca-chelli(♂)],在池塘内循环流水(IPA)养殖条件下获得较好的表现。2条试验养殖槽分别放养不同规格的杂交黄颡鱼7.5万、10万尾,放养密度分别为341、455尾/m~3,产量分别为8 906.3、9 048.0 kg,折合产量分别为40.5、41.1 kg/m~3,净利润分别为3.79万、4.69万元,产出投入比分别为1.22、1.35,收益率分别为21.99%、34.51%。IPA养殖杂交黄颡鱼,每个养殖槽放养量7.5万~10.0万尾,在一个养殖周期内净增重量可超过7 800 kg。在市场接受黄颡鱼规格的范围内,选择投放较小规格的鱼种,可获得较快的生长速度、较高的增重倍数和较好的饲料利用效率。
关键词: 杂交黄颡鱼 池塘循环流水(IPA) 产出投入比


不同外源物质对低温弱光次生盐渍化复合逆境下黄瓜幼苗生长、抗氧化系统及光合作用的影响
《江苏农业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黄瓜品种津优35号为试验材料,研究在低温弱光次生盐渍化[16℃/10℃、(140±10)μmol/(m2·s)、50 mmol/L Ca(NO3)2]复合逆境胁迫下分别喷施精胺、油菜素内酯、三十烷醇、褪黑素、腐胺对黄瓜幼苗生长、抗氧化系统和光合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温弱光次生盐渍化复合逆境下黄瓜幼苗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降低,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升高,丙二醛(MDA)累积量增加,膜透性增强,幼苗的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及胞间CO2浓度(Ci)显著下降,幼苗的干质量、鲜质量分别显著减少,生长受到显著抑制。叶面喷施油菜素内酯、三十烷醇、褪黑素、腐胺可有效提高低温弱光次生盐渍化复合逆境下黄瓜幼苗的抗氧化酶活性,减轻其膜脂过氧化程度,增强其光合性能,显著增加幼苗干质量、鲜质量,综合比较以三十烷醇和腐胺的喷施效果最佳,其次是油菜素内酯和褪黑素处理。
关键词: 黄瓜 低温弱光次生盐渍化复合逆境 外源物质 幼苗生长 抗氧化系统 光合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