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鸡滑液囊支原体感染的诊断与防控
《畜牧与饲料科学 》 2018
摘要:旨在为鸡滑液囊支原体感染的检测、诊断和防控提供参考。通过查阅与鸡滑液囊支原体(MS)感染的检测、诊断和防控相关的文献资料发现:血清学检测方法操作简单、诊断快速,常作为MS感染的初步诊断方法,但其存在常出现非特异性交叉反应而影响诊断准确性的问题;分离培养MS病原的难度大、耗时长,不能快速做出诊断;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快速、灵敏,有明显的优势,但技术条件要求较高。最终确诊需要多种诊断方法联合使用,可采用ELISA与PCR法检测,并结合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来判断鸡场MS的感染情况。通过采取净化种鸡群、加强饲养管理及生物安全管理、接种疫苗等措施可有效防控MS感染。


不同公母比例对本交笼养种鸡生产性能、血液生化指标、羽毛覆盖和抗体水平的影响
《中国家禽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为筛选出最佳公母比例和改善本交笼养殖工艺,试验研究了不同公母比例对本交笼养种鸡生产性能、血液生化指标、羽毛覆盖和抗体水平的影响。1 500只27周龄体重相近的海兰褐父母代种鸡饲喂于全封闭式鸡舍四层层叠式本交笼,试验鸡随机分为5组,每组3笼。试验1组每笼饲喂11只公鸡和89只母鸡(用11♂+89♀表示),试验2组10♂+90♀,试验3组9♂+91♀,试验4组8♂+92♀,试验5组7♂+93♀。试验期间测定各组生产性能、血液生化指标、羽毛覆盖和抗体水平。结果显示:不同公母比例对种鸡产蛋率有显著影响(P<0.05),特别是试验2组产蛋率最高,对其他指标包括种鸡死淘率、破蛋率、孵化性能、蛋品质(除蛋黄颜色外)、血液生化指标、羽毛覆盖和抗体水平均没有影响。研究表明产蛋高峰期海兰褐父母代种鸡的公母比例1∶9较佳。
关键词: 公母比例 本交笼 种鸡 生产性能 血液生化指标 羽毛覆盖 抗体水平


miR-31在亚洲玉米螟中的表达及其与Cry1Ab蛋白敏感性关系研究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昆虫体内苏云金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 Bt)受体蛋白表达量的改变是影响靶标昆虫对Bt产生抗性的关键因素之一,但是其表达调控机制并不清楚。微小RNA (microRNA, miRNA)是一类非编码RNA,可与靶标mRNA互补配对,在转录后水平调控基因表达,进而参与昆虫生长、发育和逆境应答等多种生物学功能的调控。为了探讨microRNA-31 (miR-31)在亚洲玉米螟(Asian corn borer, ACB)(Ostrinia furnacalis)对杀虫晶体蛋白(pesticidal crystal protein, Cry1Ab)产生抗性过程中的作用,本研究分析了miR-31在亚洲玉米螟Cry1Ab抗性品系(ACB-AbR)和Bt敏感品系(ACB-BtS)不同组织的表达,结果显示,miR-31在ACB-AbR表皮组织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ACB-BtS表皮组织,而在ACB-BtS和ACB-AbR中肠的表达量却显著下降,而且miR-31在ACB-AbR中肠的表达量也低于其在ACB-BtS中的表达量。进而以Sf9细胞为研究对象,分析miR-31表达量改变后,细胞对Cry1Ab杀虫蛋白敏感性的变化。研究发现miR-31表达量升高导致Sf9对Cry1Ab杀虫蛋白敏感性增加;反之,miR-31表达量降低导致Sf9对Cry1Ab杀虫蛋白敏感性减弱。上述结果提示,亚洲玉米螟Cry1Ab抗性品系幼虫中肠miR-31表达量下降,可能是导致该虫对Cry1Ab杀虫蛋白产生抗性的原因之一。本研究为进一步解析亚洲玉米螟Bt抗性产生的机理提供了参考依据。
安徽不同生态区弱筋小麦产量和品质差异分析
《西北农业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研究相同施肥水平下(N 180kg/hm2)不同弱筋小麦品种在安徽3个主要生态区产量、体积质量和主要品质性状(蛋白质质量分数、湿面筋质量分数、硬度指数和沉淀值)的差异,为安徽弱筋小麦产量提升和品质改善提供研究支持。研究表明,舒城县试验点产量较高品种依次是‘宁麦9号’(5 845.85kg/hm2)、‘扬麦22’(5 681.12kg/hm2)和‘扬麦9号’(5 460.55kg/hm2),庐江县试验点依次是‘宁麦9号’(4 954.62kg/hm2)‘扬麦15’(4 801.53kg/hm2)和‘扬麦9号’(4 500.71kg/hm2),怀远县依次是‘扬麦15’(5 706.67kg/hm2)‘扬麦22’(5 651.40kg/hm2)和‘皖西麦0638’(5 649.74kg/hm2),弱筋小麦在舒城和怀远生态区种植相比庐江生态区具有一定产量优势。蛋白质质量分数、湿面筋质量分数、硬度指数和沉淀值指标符合国家弱筋小麦品质标准的品种在舒城县和庐江县试验点为‘扬麦15’‘宁麦9号’‘扬麦9号’和‘皖西麦0638’,在怀远县为‘扬麦15’‘宁麦9号’和‘皖西麦0638’。相同施肥水平下不同弱筋小麦品种在同一生态区种植产量、产量构成及品质间的差异可达显著水平;相同弱筋小麦品种在不同区域种植产量、体积质量和品质会发生一定变化,其中部分小麦品种的产量、体积质量及蛋白质质量分数、湿面筋质量分数、硬度指数和沉淀值指标变化显著。


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对水稻土壤供氮特征和氮素表观盈亏的影响
《农学学报 》 2018
摘要:利用在江淮流域5年定位试验研究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下水稻产量、氮肥利用率和土壤矿质氮的变化,为该地区合理利用有机养分资源和水稻施肥结构的调整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与施化肥比较,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对0~20 cm土层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均有显著影响,显著减少了水稻施蘖、穗肥后土壤铵态氮含量,但提高了水稻生育期土壤氮素的表观盈余量。在本试验条件下,连续5年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处理中,水稻产量随逐年增加。等氮量下,不同施肥处理水稻产量影响不显著,但从第4年开始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处理水稻产量高于HY,HECF和HEDM分别比HY增加氮肥利用率14.7%和8.6%。等氮用量下,有机肥替代化肥处理提高了水稻产量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减少了土壤矿质氮损失,增加了土壤氮素表观盈余量,提高了氮肥利用率。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是实现水稻增产稳产、氮肥增效的合理施肥方式。
关键词: 水稻产量 有机肥替代化肥 铵态氮 硝态氮 氮肥利用率


几种新型小麦田除草剂对杂草的防除效果
《安徽农业科学 》 2018
摘要:[目的]了解目前市场上9种新型麦田除草剂在各自推荐用量下的防除效果,为新型除草剂开发以及农民合理选择、科学使用除草剂提供参考。[方法]参照《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一)》对药剂开展大田试验。[结果]9种新型除草剂药后45 d,对杂草防效达85%,且对小麦安全。[结论]9种新型除草剂对靶标杂草防除效果好,可以大面积推广。


转录组测序技术筛选安徽乌菜与普通白菜的差异表达基因
《中国蔬菜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乌塌菜是白菜亚种的一个变种,叶面上有皱泡是安徽乌菜区别于其他白菜亚种的一个典型特征。采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安徽乌菜(黄心乌和黑心乌)和叶面平展的普通白菜进行转录组测序,共获得27.75 Gb clean data,各样品clean data均达到4.00 Gb,Q30碱基百分比在90.53%以上。将测序数据进行de novo拼接后得到127 988条转录本和46 950条unigene,平均长度分别为1 327.71 bp和856.26 bp。以FDR(false discovery rate)<0.01且差异倍数FC(fold change)≥2为标准筛选安徽乌菜和普通白菜的差异表达基因,共筛选到1 296个差异表达基因。对所得差异表达基因进行不同数据库比对,共有1 156个差异表达基因被注释,其中1 150个差异表达基因注释到nr数据库;864个差异表达基因注释到GO数据库;200个差异表达基因注释到KEGG数据库,分属80条代谢通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