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基于原球茎培养的白芨育苗技术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 2018
摘要:[目的]研究白芨原球茎增殖液体培养及原球茎直播育苗技术。[方法]通过正交试验筛选MS培养基浓度、马铃薯汁浓度及KT浓度,对原球茎增殖液体培养进行研究;通过单因素试验筛选原球茎直播育苗的播种基质。[结果]白芨原球茎增殖液体培养各因素的优势组合为MS+KT 1.0 mg/L+马铃薯汁120 g/L;白芨原球茎直播有比较优势的基质为腐殖土50%+碎木屑50%+NAA 0.5 mg/L+香蕉汁100 g/L。[结论]白芨原球茎增殖液体培养及原球茎播种育苗的技术路线在生产上具有可行性,该方法简化了培养程序。


稻油轮作下秸秆还田配施化肥对作物产量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
《生态学杂志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水稻-油菜轮作集约化耕作导致土壤肥力下降,而秸秆还田是培肥土壤肥力的主要途径之一。通过水稻-油菜轮作田间长期定位试验,设置了秸秆不还田的不施氮肥(CK)和农民习惯处理(FPP),3个秸秆还田配施化肥处理(SF1、SF2、SF3),每年水稻秸秆以3000kg·hm~(-2)的量还田,SF1、SF2、SF3配施氮、磷、钾肥量依次增加,分析了水稻和油菜产量、养分积累利用及平衡状况。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水稻和油菜籽粒产量表现出相似的格局,即SF3>SF2>SF1>FPP,但SF2与SF3产量差异不显著;与FPP比较,秸秆还田配施化肥处理周年平均产量增加了17.5%~28.6%,水稻和油菜氮、磷、钾积累量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水稻氮、磷、钾积累量平均增加了21.7%、17.7%、14.0%,油菜则分别增加了22.4%、19.6%、51.8%,秸秆还田与增施钾肥使油菜钾积累量增幅最高;同样,秸秆还田配施化肥处理提高了水稻和油菜的氮肥偏生产力和农学利用率,其中氮肥偏生产力分别增加了8.1%~31.1%和4.2%~29.3%,以SF2增幅最高,但降低了磷肥和钾肥偏生产力;养分平衡计算显示,秸秆还田配施化肥处理水稻磷、钾亏缺,油菜氮、磷、钾盈余超出可接受范围。在水稻-油菜轮作体系中,秸秆还田配施化肥可以提高作物产量和养分积累量,增加氮肥利用率,大量磷、钾肥的投入及秸秆还田提供的养分造成了油菜养分盈余和肥料利用率下降,需进一步调整优化秸秆还田下化学肥料的投入量,使生产系统中养分循环利用更加合理和持续。
关键词: 水稻-油菜轮作 秸秆还田 产量 肥料利用率 养分平衡


光倒刺鲃与瓣结鱼池塘混养技术研究
《科学养鱼 》 2018
摘要:宁国隶属安徽省宣城市,位于安徽省东南部、天目山北麓,宁国市大小河流共有465条,河网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0.7公里,水网密布,其中东津河、中津河、西津河和水阳江上游河段是市内的主要河流。光倒刺鲃和瓣结鱼都是西津河中常见的经济鱼类之一,瓣结鱼俗称哈司、重口、马嘴、腊巨等,为江河中的中下层鱼类,因其肉质较好,肉味鲜美,逐渐成为人们餐桌上的一道


耕作与施肥措施对江淮地区白土理化性质及水稻产量的影响
《水土保持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连续旋耕白土田耕层浅薄、下层土壤黏重紧实、养分分布不均衡等问题,探索适合于白土稻田的耕作与施肥措施,以进一步提高江淮地区白土生产力和水稻产量水平。设置2种耕作方式(旋耕和翻耕)及3种施肥措施(单施化肥、化肥+有机肥、化肥+秸秆还田),通过大田定位试验研究不同耕作方式与施肥措施对白土稻田土壤理化性质、水稳性团聚体分布以及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相较于旋耕,翻耕降低0—10cm土层土壤养分含量,而使10—20cm土层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提高3.2%~8.8%,4.5%~9.2%,5.2%~8.2%和8.3%~17.7%。增施有机肥或秸秆还田使土壤有机质和速效钾含量较单施化肥处理分别提高1.3%~8.6%和4.1%~21.1%。翻耕方式下10—20cm土层土壤容重较旋耕降低14.4%~19.5%,土壤大团聚体比例在0—10,10—20cm土层则较旋耕分别降低3.0%~5.4%和3.5%~9.7%;在翻耕的基础上增施有机肥或秸秆还田土壤容重较单施化肥降低2.1%~6.6%,大团聚体比例则提高2.8%~8.4%。翻耕有利于水稻产量的提高,较旋耕的增产幅度在11.7%~18.0%,增施有机肥或秸秆还田使水稻产量提高1.7%~7.5%。因此,江淮地区连续多年旋耕的白土田进行适宜翻耕结合秸秆还田或增施有机肥可改善0—20cm土层土壤理化性质,有利于水稻产量的提升。


安徽省池塘内循环流水特色养殖模式构建与效果分析
《安徽农业科学 》 2018
摘要:针对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IPA)的现有水平,阐述了安徽省IPA应用状况,并构建了一些特色淡水鱼IPA养殖模式,分析了其养殖效果和存在问题。
关键词: 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IPA) 养殖模式 养殖效果


长期饥饿后异育银鲫对饲料蛋白质的需求
《动物营养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长期饥饿后异育银鲫幼鱼对饲料蛋白质的需求水平及适应策略,本试验首先对异育银鲫幼鱼[(11.6±0.4)g]持续饥饿处理90 d,期间水温(15.2±2.0)℃,随后分别采用20%(P20)、25%(P25)、30%(P30)、35%(P35)和40%(P40)蛋白质水平饲料(每组设置3个平行,每个平行40尾)恢复投喂56 d,期间水温(24.4±2.2)℃,监测饥饿和恢复投喂期间形体指标、脏器系数、体成分、肠道消化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1)饥饿90 d后,鱼体体重显著下降(P<0.05),肝脏系数和肠长系数显著降低(P<0.05),肠道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鱼体水分和粗灰分含量显著上升(P<0.05),粗脂肪和粗蛋白质含量显著下降(P<0.05)。2)恢复投喂后,第14天时,各组体重无显著差异(P>0.05);第28天时,P20组体重显著低于P30、P35、P40组(P<0.05),第42和56天时,P35和P40组体重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且这2组特定生长率和饲料系数接近。3)恢复投喂第56天,P20组鱼体粗蛋白质含量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P20和P25组鱼体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P20和P25组粗灰分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P20和P25组鱼体水分含量显著高于P35和P40组(P<0.05)。4)恢复投喂后,肠道消化酶活性逐渐增强;蛋白酶活性随饲料蛋白质水平升高而升高,第28天P35、P40组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第56天P40组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淀粉酶活性随饲料蛋白质水平升高而降低,第28天P35、P40组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第56天P30、P35、P40组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结果提示,长期饥饿后异育银鲫幼鱼对不同蛋白质水平饲料的利用及适应过程有较大差异;恢复投喂初期,饲料蛋白质水平对生长影响不大,机体摄食及消化功能逐渐恢复后,较高蛋白质水平(35%~40%)可有效促进生长,回归分析获得理论最适饲料蛋白质水平为38.1%。
关键词: 异育银鲫 长期饥饿 饲料蛋白质水平 特定生长率 饲料系数


肉牛妊娠初期血、尿中孕酮、妊娠相关糖蛋白、早孕因子的变化
《中国牛业科学 》 2018
摘要:[目的]探讨肉牛妊娠初期血液和尿液中孕酮(P_4)、妊娠相关糖蛋白(PAG)、早孕因子(EPF)的变化,为肉牛早期妊娠诊断奠定基础。[方法]采集肉牛配种后第0、1、8、17、21、28、35天的血、尿液,通过ELISA检测血、尿中P_4、PAG、EPF 3种激素的浓度。[结果]在配后0~35 d,妊娠与非妊娠母牛血、尿中P_4和PAG浓度变化平缓,而EPF差异较明显,3种激素血液中浓度均高于尿液中。其中,妊娠牛血液中EPF浓度在配后第8天显著(P<0.05)高于非妊娠牛。[结论]血、尿中EPF浓度变化能反映肉牛的妊娠状态。


优质稳产杂交中籼新组合两优1105
《杂交水稻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两优1105是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用自育的籼稻温敏核不育系皖2311S和自育的恢复系皖恢3405配组育成的杂交中籼新组合,在2013—2014年的安徽省水稻区试中,表现出高产稳产、抗病性好、适应性强等优点,于2016年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皖稻2016040)。


皖南地区出口“屯绿”香气成分研究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 2018
摘要:目的揭示屯绿香气成分特点及风味特征。方法基于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结合主成分分析法对屯绿香气成分进行研究。结果 6个屯绿样品共鉴定出71种挥发性成分,主要包括9种醛类物质、11种醇类物质、11种酮类物质、13种烯类物质、10种烷烃类物质、3种酯类物质、14种芳香类化合物。香气成分主要集中于醛类、醇类、酮类、烷烃类、烯类,相对含量介于43.23%~67.52%。结论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共提取4个主成分,包含8种醇类成分、7种酮类成分、9种烯类成分、5种醛类成分、3种烷类成分、2种酯类。


绵羊CD9基因g.208082881C>A位点多态性与产羔数的关联分析
《中国草食动物科学 》 2018
摘要:为了探究绵羊CD9基因g.208082881C>A位点多态性与产羔数之间的关系,利用Sequenom Mass ARRAYR~SNP技术对多羔绵羊品种(小尾寒羊380只)和单羔绵羊品种(滩羊、苏尼特羊、萨福克羊、杜泊羊和草原藏羊共380只)CD9基因g.208082881C>A位点多态性进行了检测,并与产羔数进行关联分析。结果表明:CD9基因g.208082881C>A位点存在AA和CA两种基因型,A基因为优势等位基因,等位基因频率在单羔、多羔绵羊品种间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群体遗传学分析表明,该位点在杜泊羊群体中表现为低度多态(PIC<0.25),而在其他绵羊品种中均为中度多态(0.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