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关键词:Production(模糊匹配)
554条记录
安徽不同生态区弱筋小麦产量和品质差异分析

西北农业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研究相同施肥水平下(N 180kg/hm2)不同弱筋小麦品种在安徽3个主要生态区产量、体积质量和主要品质性状(蛋白质质量分数、湿面筋质量分数、硬度指数和沉淀值)的差异,为安徽弱筋小麦产量提升和品质改善提供研究支持。研究表明,舒城县试验点产量较高品种依次是‘宁麦9号’(5 845.85kg/hm2)、‘扬麦22’(5 681.12kg/hm2)和‘扬麦9号’(5 460.55kg/hm2),庐江县试验点依次是‘宁麦9号’(4 954.62kg/hm2)‘扬麦15’(4 801.53kg/hm2)和‘扬麦9号’(4 500.71kg/hm2),怀远县依次是‘扬麦15’(5 706.67kg/hm2)‘扬麦22’(5 651.40kg/hm2)和‘皖西麦0638’(5 649.74kg/hm2),弱筋小麦在舒城和怀远生态区种植相比庐江生态区具有一定产量优势。蛋白质质量分数、湿面筋质量分数、硬度指数和沉淀值指标符合国家弱筋小麦品质标准的品种在舒城县和庐江县试验点为‘扬麦15’‘宁麦9号’‘扬麦9号’和‘皖西麦0638’,在怀远县为‘扬麦15’‘宁麦9号’和‘皖西麦0638’。相同施肥水平下不同弱筋小麦品种在同一生态区种植产量产量构成及品质间的差异可达显著水平;相同弱筋小麦品种在不同区域种植产量、体积质量和品质会发生一定变化,其中部分小麦品种的产量、体积质量及蛋白质质量分数、湿面筋质量分数、硬度指数和沉淀值指标变化显著。

关键词: 产量 品质 体积质量 弱筋小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淮北地区小麦主栽品种对低温胁迫的响应及抗寒性评价

中国农学通报 2018

摘要:为给安徽淮北地区小麦安全生产提供指导,以当地主栽品种为材料,研究不同播期条件下小麦植株对低温胁迫的响应,结合自然低温下田间冻害情况及产量表现等,对主栽品种的抗寒性进行初步评价。结果表明,返青期-12℃以下时品种的抗寒性急剧下降;播期间小麦植株的抗寒性表现为:晚播>适播>早播;电解质渗出率均随温度的降低逐渐增大;地域间抗寒性差异明显;不同区域育成品种抗寒性强弱表现为山东省>河南省>安徽省;筛选出一批抗寒高产品种,如‘良星66’、‘山农20’、‘济麦22’、‘烟农19’等,可作为安徽淮北地区早播条件下种植的理想品种。

关键词: 淮北地区 小麦 早播 低温 产量 抗寒性 品种筛选 安徽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安徽省粳稻生产现状及籼改粳发展潜力分析

中国稻米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通过对安徽省近3年粳稻生产情况进行调研,分析了安徽省粳稻生产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明确了制约安徽省粳稻发展的主要因素,以推进"籼改粳"工作进程,提升安徽省稻米产业的竞争力。安徽省粳稻种植主要分布在合肥、安庆、六安、芜湖、蚌埠、滁州等地;粳稻生产以直播为主,机插为辅;所种植的粳稻品种以外引为主,占77.57%,本省自主选育品种仅占22.43%;近3年粳稻平均单产为7.51 t/hm~2。提出应以沿淮、沿江一带以及江淮东南部为重点区域,以发展中粳和单季晚粳为主体的建议。最后,提出了安徽省加快发展粳稻生产的目标和对策。

关键词: 安徽省 粳稻 品种 栽培方式 产量 发展潜力与对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迟熟中粳宁粳7号在安徽滁州地区的高产栽培特性和技术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2018

摘要:[目的]探讨迟熟中粳新品种宁粳7号在安徽滁州地区的栽培特性和技术。[方法]以宁粳7号为材料,从不同播期试验、机插秧不同播量试验、机插秧不同密度试验、播量和密度交互试验等方面进行研究。[结果]宁粳7号6月份播种,产量降低显著,机插秧播种量75、100 g/盘时产量较高;宁粳7号机插秧中播种量100 g/盘,配合移栽株距11 cm时产量最高。[结论]宁粳7号在安徽滁州地区适宜播期为4月下旬—5月下旬,机插秧移栽行距固定为30 cm时,适宜播种量为100 g/盘,移栽株距11 cm。

关键词: 宁粳7号 播期 播量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减施化肥增施有机肥对薹干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长江蔬菜 2018

摘要:研究了减施化肥、增施有机肥的情况下,不同施肥处理对薹干肉质茎产量、经济效益和品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化肥料用量减少和有机肥用量加大,薹干肉质茎的产量和质量皆呈先增后降的趋势,其中以复合肥减施25%、增施有机肥替代时薹干的产量、质量和经济效益最高;综合考量产量、质量和经济效益等因素,增施生物有机肥替代减施25%复合肥的F2D2处理对薹干增产、提质、增效的效果最佳。

关键词: 化肥减施 薹干 产量 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烟田增施不同有机肥对烤烟产质量的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 2018

摘要:[目的]寻找一种与当前农家肥施用效果相当的有机肥料。[方法]以云烟85为材料,通过大田试验,研究增施不同有机肥对云烟85烟叶产量和质量的影响。[结果]不同有机肥用量对烟叶产量和品质有明显影响,综合产值、外观质量、内在质量和评吸质量等指标,以增施腐熟农家肥和紫茎泽兰,烤烟产量与质量较好。[结论]该研究对于各产区持续发展和烟叶质量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烤烟 有机肥 产量 质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一次性根区穴施尿素提高夏玉米产量和养分吸收利用效率

农业工程学报 2018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明确氮肥一次施用对作物产量和肥料利用率的影响,探寻夏玉米全生育期一次性施氮技术,该文通过2a(2015-2016)在安徽省太和县砂姜黑土和东至县红黄壤的田间试验,研究了农民习惯分次施氮(SSB)、一次性根区穴施尿素(RZF)和一次性条施尿素(BDP)对夏玉米产量、氮磷钾养分吸收和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玉米产量的顺序为RZF>SSB≈BDP>CK,RZF比SSB和BDP分别显著增产8.8%和9.8%。RZF的氮磷钾素积累均为各处理最高,氮肥表观利用率为50.1%~58.9%,比SSB和BDP分别提高8.3和12.4个百分点,并且氮肥农学利用率和偏生产力均最高。RZF的磷肥表观利用率为17.5%,比SSB和BDP分别显著提高18.1%和27.2%。同一施氮水平下,太和点的产量、生物量和氮素积累量比东至点分别高31.5%、25.2%和46.3%。一次性根区穴施尿素提高了氮肥在耕层土壤的集中度,降低了氮素释放速度,达到缓控释肥的效果,能够显著增加玉米产量、提高氮肥利用率。可见,一次根区施肥能够替代当前习惯的分次施肥,实现作物高产稳产,对于化学氮肥减量施用、提高肥料利用率具有很大的潜力和空间,值得进一步研发施肥机械和推广应用。

关键词: 肥料 养分 根区施肥 夏玉米 产量 利用效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新品种华成3366绿色增产技术研究

现代农业科技 2017

摘要:品种是决定小麦产量及其构成要素的重要因素。本研究通过选用高产小麦新品种华成3366,采用不同播种密度及施氮量的定向调控,发掘品种的绿色增产潜力。结果表明,播种密度对籽粒千粒重及单株成穗数、施氮量对收获指数、播种密度与施氮量互作对籽粒千粒重均具有极显著影响。以密度270万株/hm~2、氮肥用量减少15%(即施204 kg/hm~2)处理产量最高,达9 113.67 kg/hm~2,较产量最低处理密度360万株/hm~2、氮肥用量减少15%(即施204 kg/hm~2)增产8.12%。适当降低播种密度、减少氮肥用量均不影响小麦新品种华成3366的产量,是实现小麦优质、高效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小麦 华成3366 增产技术 性状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江淮黄褐土壤芝麻肥效研究

作物杂志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为提高江淮黄褐土壤肥料利用率,实现芝麻增产增效的目的,通过"3414"肥料效应设计试验,对芝麻皖芝1号品种在江淮黄褐土壤上栽培种植,开展了氮磷钾肥料两年连续肥效研究。结果表明:适量施用氮磷钾肥有利于芝麻农艺性状的改善和产量的提高。肥料间互作效应大小顺序为NPK>NK>NP>PK。推荐施肥量为氮肥85~120kg/hm~2,磷肥20~30kg/hm~2,钾肥75~110kg/hm~2。

关键词: 芝麻 3414肥料效应 黄褐土 农艺性状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控释尿素减量施用的水稻产量效应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2017

摘要:[目的]为明确水旱轮作区稻田控释尿素适宜减施量。[方法]以普通尿素常量分次施用为对照,研究控释尿素减量施用对水稻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明确水稻生产上控释尿素较普通尿素常规分次施用最佳减施量,为控释尿素在水稻生产上合理施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控释尿素减施20%较普通尿素显著提高水稻产量,增幅达4.7%,超过此减施量水稻产量则显著降低。控释尿素减施20%处理通过提高水稻产量构成中的有效穗数和穗粒数来提高水稻产量。经济效益以控释尿素减施20%处理最高,较普通尿素处理产值增加4.7%,纯收入增加5.7%。控释尿素减量施用各处理较普通尿素均能有效提高水稻产投比。综合水稻产量和经济效益结果,认为在水旱轮作区习惯施氮水平基础上,施用控释尿素通过适当降低氮肥用量能促进水稻增产增效,以减氮20%施用控释尿素,在保证水稻产量的同时,能有效增加水稻经济效益。[结论]该研究可为水稻控释尿素减量施用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 控释尿素 水稻 产量 经济效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