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关键词:rice improvement(模糊匹配)
209条记录
含苯达松敏感基因的籼型光温敏核不育系绿敏S的选育及利用

杂交水稻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广占63S为母本,与含苯达松敏感基因的农林8号M系为父本杂交后,择优回交一次,育成含苯达松敏感基因籼型光温敏核不育系绿敏S。该不育系表型与广占63相似,但对苯达松敏感,故其种子纯度较易保证。此外,它还具有育性稳定、育性转换起点温度低、异交特性较好、在海南可繁性较好、配组优势强等特点;2007年8月通过安徽省科学技术鉴定。

关键词: 水稻 苯达松敏感基因 光温敏核不育系 绿敏S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籼型恢复系导入群体株高的遗传剖析

华北农学报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将大面积应用的籼型恢复系蜀恢527和明恢86为轮回亲本,以另外3个水稻品种作为导入亲本,在回交种植的BC2F2世代,按照产量综合性状较优的原则,在6个群体选择单株,得到6个籼型恢复系的产量选择导入群体。通过对6个群体在合肥和海南试验点的田间株高性状的单双向方差分析,总共检测到0.01显著水平的12个主效QTL和145对上位互作,主效QTL和上位互作在不同群体之间表现出了遗传稳定性和群体和环境的特异性。一些位点通过上位互作和遗传连锁相互联系起来,构成了控制株高的协同互作的网络,又发现主效QTL与很多的参与上位互作位点紧密连锁或者直接参与了很多的上位互作,由此推断主效QTL是由于位点上位互作效应使之凸显出来。最后提出了改良水稻的株高提高水稻产量的策略。

关键词: 水稻 选择导入群体 株高 遗传剖析 上位互作

水稻生殖生长期对高温胁迫响应的研究进展

中国农学通报 2010 北大核心

摘要:近年来,水稻生殖生长期高温热害越来越严重,已经引起政府和科学工作者的关注。从高温热害的原因、水稻生殖生长期在高温胁迫下的生理生化和分子水平响应,以及根系在高温热害时的响应等方面,论述了水稻对高温热害的响应,并提出了目前研究中的一些难点和今后的研究方向,以期为水稻高温热害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 水稻 高温热害 生殖生长期 分子机理 根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安徽省水稻产业竞争力研究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2010 CSCD

摘要:以安徽省水稻种植、稻米加工、生产成本与收益情况分析为基础,阐述国际和国内水稻生产与贸易状况,分析影响安徽省水稻生产竞争力因素,提出提高安徽省水稻产业竞争力的对策。表2,参7。

关键词: 水稻 产业 竞争力 安徽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温度对水稻敏感恢复系苯达松药效的影响

核农学报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γ射线辐射获得的苯达松敏感致死(bentazon sensitive lethal,bsl)突变体在杂交水稻(Oryza sativa.L)混播制种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试验以敏感恢复系‘Mc526’为材料,通过室内和大田试验,比较了在不同温度条件下苯达松药效的差异,旨在为水稻混播制种中合理调整施药浓度提供理论依据。研究表明,在21℃~36℃范围内,温度与苯达松药效呈显著正相关,即温度每增加1℃,苯达松致死浓度约下降74.09mg/L,药效约提高0.7%。相关生理生化研究表明,体内氧自由基胁迫加剧是高温下苯达松药效提高的主要原因。田间试验进一步验证了室内研究结果。

关键词: 水稻 苯达松 敏感恢复系 温度 药效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配方复混肥对水稻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 2009

摘要:通过不同配方复混肥的比较试验,为水稻肥料的合理施用提供依据。结果施用NPK化肥和各配方复混肥料对水稻生长发育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株高、有效穗、穗长和单穗重明显增加,穗粒数显著增多。水稻籽粒产量较不施肥的空白对照增长38.1%-53.7%,平均增产43.7%。施肥增收1450-4012元/hm2,产投比为1.73-3.06∶1。三种复混肥料中,测土配方专用肥效果最好,增产节本增收效应明显。

关键词: 水稻 配方肥 产量 效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高效花药培养技术体系的构建

中国农学通报 2009 北大核心

摘要:提高水稻花药培养效果,产生大量的花粉植株,以多年的试验并结合多方面的研究结果,论述了水稻花药培养各个环节中的关键技术,创建了通常情况下的一套水稻高效花药培养技术体系。系统着重于在利用基因型的选择和基本培养基的交叉使用以提高花药愈伤组织诱导率的前提下,在其他的每个环节,尤其是壮苗和室内移植管理技术方面进行了优化改进。主要措施为:通过对不同水稻材料的初步花培试验,筛选出愈率和绿苗分化率高的用作花培材料做重点培养;N6、M8和MS培养基交叉使用以适应基因型对培养基的选择作用;对于粳稻或籼粳交后代,诱导激素仅用2,4-D,分化激素仅用6-BA是可行的;适时、适期取样、接种和转移愈伤组织,并适温培养;及时去除或转移褐变的愈块,适时分苗、分根,避免污染,加强室内移植管理,绿苗移栽成活率可达95%以上。

关键词: 花药培养 水稻 技术体系 绿苗移栽成活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硫酸钾镁肥对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作物研究 2009

摘要:2007年在安徽省池州市祠堂村土壤肥力中等的水稻土上,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硫酸钾镁肥对早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硫酸钾镁肥能有效调控水稻分蘖,提高有效穗数,从而有显著增产效果。施用硫酸钾镁肥早稻产量达到8 241.7 kg/hm2,比当地施肥提高10.75%,比施硫酸钾增产11.0%,比施硫酸镁增产16.22%,比不施钾镁肥增产29.28%。施用硫酸钾镁肥经济效益高,比当地施肥水平每公顷产值增加1 200.0元,比施硫酸钾增加1 225.0元,比施硫酸镁增加1 725.0元,比不施钾镁肥增加2 800.0元。

关键词: 水稻 施肥 硫酸钾镁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安徽沿江地区水稻施钾效应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2009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为钾肥在安徽沿江地区的合理施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随机区组排列,在芜湖县进行田间试验以研究安徽沿江地区土壤的钾素状况和施钾效应。[结果]当氮肥施用量为220 kg/hm2时,施钾处理的水稻分别比对照增产4.73%、9.46%和12.78%。当氮肥施用量为286 kg/hm2时,施钾处理的水稻的最高产量比对照增加了15.61%。新复极差测验表明,高氮高钾处理的增产幅度极显著大于其他处理;同等施氮水平下,施钾处理的水稻产量均显著高于对照。高氮高钾条件下,钾素利用率达52.56%,表观平衡出现微亏8.42 kg(K2O)/hm2;常氮高钾条件下,钾素利用率明显下降,表观平衡出现盈余41.10 kg(K2O)/hm2。水稻收获后土壤缓效钾含量有不同程度增加,水稻种植前后的土壤速效钾含量的变化不一。[结论]在氮肥相应增加的基础上,该地区同等肥力土壤的推荐施钾量为169 kg/hm2。

关键词: 沿江地区 水稻 施钾效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沿巢湖流域坡岗地地区水稻高效施肥技术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2009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研究建立沿巢湖流域坡岗地地区水稻高效施肥技术。[方法]试验共设5个施肥处理:空白无肥处理(CK);农民习惯施肥处理;平衡施肥-1处理;平衡施肥-2处理;平衡施肥-1+油菜秸秆(3 000 kg/hm2)处理。其中,CK为不施肥;农民习惯施肥处理的氮磷钾施肥量为N∶P2O5∶K2O=180 kg/hm2∶75 kg/hm2∶0,全部肥料作基肥,不追肥;平衡施肥-1处理氮磷钾肥用量为N∶P2O5∶K2O=180kg/hm2∶60 kg/hm2∶90 kg/hm2,氮肥按基肥∶分蘖肥∶穗肥为50%∶30%∶20%分3次施用;平衡施肥-2处理氮磷钾施肥量同平衡施肥-1,但氮肥按基肥∶分蘖肥∶穗肥为40%∶30%∶30%分3次施用;油菜秸秆(有机肥)作基肥,所有施肥处理磷、钾肥全部作基肥施用。[结果]总体上,不同施肥处理均可以提高水稻生物积累量,增加有效穗数和每穗实粒数,从而提高水稻产量。[结论]氮、磷、钾肥配比不合理,氮肥运筹方法不当,仍是目前沿巢湖流域坡岗地地区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较低的主要原因,在氮肥的施用上,增加分蘖肥和穗肥的比例,同时增加钾肥的施用量,能够使水稻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均衡发展,增加每穗实粒数、千粒重,从而提高水稻产量和氮素回收率,减轻氮肥流失引起的面源污染。

关键词: 巢湖流域 坡岗地地区 水稻 高效施肥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