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安徽水稻稻曲病群体菌遗传结构及致病力研究(英文)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 2016
摘要:为明确安徽水稻主栽区稻曲病菌群体遗传结构、致病力及相互对应关系,从安徽28个水稻种植县(市)采集并分离稻曲病菌92株,利用REP-PCR(repetitive extragenic palindromic sequence PCR)进行菌株遗传多样性分析并采用人工注射接种测定致病力。结果表明,安徽稻区稻曲病菌群体遗传多样性丰富,在0.76相似性水平上可分为7个族,分属于不同族的24个菌株致病力差异显著,但与地域来源与该试验采用相关方法进行的归类或分簇无对应关系,菌株致病力与水稻品种表现出明显的特异性。
呋虫胺在水稻中的残留消解及膳食风险评估
《农药学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评价呋虫胺在水稻中的残留消解行为和产生的膳食摄入风险,分别于2012和2013年在安徽、重庆和广西进行了规范残留试验,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器(HPLC-UV)检测呋虫胺在水稻糙米、稻壳和植株中残留的分析方法,并对我国不同人群的膳食暴露风险进行了评估。样品经乙腈提取、Florisil柱层析净化,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器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呋虫胺在糙米、稻壳和植株中的定量限(LOQ)均为0.05 mg/kg。在0.05~2 mg/kg添加水平下,呋虫胺的平均回收率在70%~100%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在0.5%~6.5%之间。呋虫胺在水稻植株中的消解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半衰期为2.3~4.8 d,距末次施药后7 d糙米中的最大残留量为0.53 mg/kg,低于日本和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规定的最大残留限量2和8 mg/kg。膳食摄入风险评价结果显示:我国各类人群的呋虫胺国家估计每日摄入量(NEDI)为0.438~1.087μg/(kg bw·d),风险商值(RQ)为0.002~0.005,表明呋虫胺在糙米中的长期膳食摄入风险较低。
水稻上4种常用杀虫剂的施药因子与其残留水平的关系分析
《农药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杀虫剂在水稻上的使用剂量、时期和次数与糙米、稻壳和稻秆中农药残留水平的关系。[方法]供试农药为阿维菌素、虫螨腈、吡蚜酮和茚虫威,田间小区设置施药剂量为推荐剂量及其1.5倍,施药次数为2、3次,采收间隔期为14、21 d,调查糙米、稻壳和稻秆中4种农药的残留水平。[结果]糙米中4种农药的残留水平为<0.001~0.04 mg/kg,稻壳中0.002~0.32 mg/kg,稻秆中0.001~0.12 mg/kg。[结论]施药剂量越大、次数越多、采收间隔期越短,农药的残留水平越高;农药的应用时期会影响其残留水平;稻壳和稻秆中承载了大部分的农药残留,稻壳中4种农药的残留水平均高于稻秆。
呋虫胺及其代谢物在稻田环境中的残留规律
《农药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评价呋虫胺在水稻田中的安全性,对呋虫胺及其代谢物在水稻植株、土壤、田水中的消解动态和糙米、稻壳、植株、土壤中最终残留水平进行研究。[方法]样品用甲醇和乙腈混合溶液提取,提取液经SPE小柱净化,UPLC-MS/MS检测。[结果]呋虫胺及其代谢物DN、UF在糙米、稻壳、水稻植株、稻田土壤、稻田水中的平均回收率在75.7%~99.5%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在1.18%~7.11%之间;呋虫胺最小检出量为1×10~(-13) g,呋虫胺代谢物DN、UF最小检出量为5×10~(-13) g,在糙米、稻壳、水稻植株、稻田土壤、稻田水中的最低检测质量分数分别为0.05、0.05、0.05、0.05、0.005 mg/kg,实现了对呋虫胺及其代谢物DN、UF同时测定。呋虫胺在植株和田水中的降解半衰期分别为4.3、2.4 d,在糙米中的残留量均低于CAC、欧盟和日本规定的最大残留限量(中国尚未规定呋虫胺在糙米中的最大残留限量值)。[结论]该方法简单可靠,符合农药残留分析要求,可用于糙米、稻壳、水稻植株、稻田土壤、田水中呋虫胺及其代谢物的残留检测。
关键词: 呋虫胺 代谢物 水稻 残留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基于重组自交系群体水稻氮素利用效率分析和利用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以水稻重组自交系群体为试验材料,设置不施氮与施低氮(150 kg·hm-2)两种处理的大田试验,研究了水稻重组自交系群体氮素吸收利用及主要农艺性状分布特征,并通过相关、聚类、主成分等统计方法阐明性状间的相互关系,为氮素高效利用水稻新品种培育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水稻重组自交系群体的氮素利用效率性状在施氮150 kg·hm-2条件下的变异系数较大;施氮促进了群体穗、茎秆、叶氮含量的增加和单株干物质总量(包括单株穗重、单株茎秆重和单株叶重)的提高。在两种氮环境下,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均与株高、穗长、单株茎秆重、单株干物质总量呈正相关,与茎秆氮含量、叶氮含量、穗氮含量呈负相关;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均与单株谷重、结实率、千粒重、穗总粒数和穗长呈正相关,与单株茎秆重、叶氮含量、单株叶重、单株氮素积累总量呈负相关。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茎秆氮含量、穗氮含量和单株茎秆重对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影响尤为显著,而对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影响更为显著的是穗数、穗总粒数与结实率。主成分分析表明,氮利用效率较高时,植株体内氮含量较低,尤其是茎秆的氮含量。因此,在大田低氮条件下,要注重筛选植株较高、茎秆较重的重穗型(穗较长,穗总粒数较多,结实率较高)株系;且具有较低茎秆与穗氮含量,尤其是较低的茎秆氮含量,将有利于氮高效利用水稻新品种的选育。从中选出的氮高效品系如Q149与氮低效品系Q114等优良品系13份,可作为优质资源研究使用。
人工老化对不同Wx基因型稻米品质及RVA谱的影响
《分子植物育种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不同Wx基因型稻米在贮藏过程中的食用蒸煮品质和RVA谱变化,采用高温高湿人工加速老化方法,对5个携有不同Wx等位基因水稻品系的种子在87.5%相对湿度和42℃条件下分别处理0、5 d、10 d、15 d、20 d、25 d和30 d。结果显示,经高温高湿老化处理后,稻米直链淀粉含量、碱消值和胶稠度的变化不大,而RVA谱特征值在整个老化过程中存在较大波动。总体来看,消减值的变异系数最大,达20.71%;其次是崩解值和回复值,分别达到17.52%和14.25%;峰值时间和起浆温度的变异系数最小,只有2.34%和0.91%。不同Wx基因型稻米RVA特征值在老化过程中的稳定性并不一致。其中,Wxt基因型稻米的最高黏度和崩解值变异幅度最小;Wxg1基因型稻米的热浆黏度、消减值、回复值和峰值时间最为稳定;Wxg2基因型稻米冷胶黏度的波动最小。本研究结果,可为今后在水稻品质耐储藏实践中延缓稻米品质的劣变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关键词: 水稻 人工加速老化 Wx基因型 淀粉RVA谱 稻米品质
皖南山区冷浸田水稻养分管理现状、问题与对策
《农学学报 》 2016
摘要:针对皖南山区冷浸田农户水稻养分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合理调控该区氮肥用量,合理调配磷钾等养分的施用,达到提高作物产量和肥料利用率的目的。通过农户调查的方法研究皖南山区冷浸田水稻养分管理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冷浸田特征和水稻养分吸收规律调控养分,研制冷浸田专用配方肥,并通过示范试验。调查结果表明,农户间施肥量差异大,过量与不足现象并存;养分施用不平衡、偏施氮肥的现象比较普遍;氮肥施用时期不合理,与水稻生长发育需求不同步;没有考虑环境养分供应与水稻养分动态需求特征。研制的专用配方肥能提高作物的产量。示范试验结果表明,冷浸田水稻专用肥处理均获得了最高产量,比农民习惯增产23.08%~32.39%,有很稳定的增产效果;增施白云石比水稻专用肥产量增加8.95%。皖南山区冷浸田水稻养分管理不合理是限制水稻产量提高的主要原因。合理调控冷浸田氮肥用量和氮肥的运筹方式,调配其他养分的施用,可以明显提高水稻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