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农业科学
》
2000
CSCD
摘要:分析了加入WTO对我省棉花生产的影响 ,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认为调整产业结构、实现棉花生产产业化是增强我省棉花产业市场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
WTO
影响
对策
棉花
产业化
《安徽农业科学
》
2000
CSCD
摘要:江淮丘陵地区的主要自然灾害是旱灾 ,因此抗旱节水是该区棉花生产的关键。实践证明 ,采用棉田地膜覆盖、农作物秸秆覆盖栽培技术是抗旱节水 ,获取棉花高产高效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江淮丘陵易旱地区
棉花
覆盖
节水栽培
《安徽农业科学
》
1999
CSCD
摘要:试验表明:“思福”叶面肥能促使棉花生长健壮,增强抗性,改善品质,提高产量。增产率为15 .5 % ,增产值为3 565 .5元/h m 2 ,产投比为24 .3∶1 。
关键词:
叶面肥
棉花
《安徽农业科学
》
1999
CSCD
摘要:介绍了皖棉10号的选育经过及其特征特性;阐述了F皖棉10号的丰产性、稳产性,以及优良纤维品质;分析了皖棉10号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棉花
新品种
选育
《安徽农学通报
》
1999
摘要:两年小区试验表明:杂交棉皖杂40(皖棉 13)在江淮丘陵地区表现突出,皮棉产量均居各参试品种之首,比对照泗棉3 号增产 25.33- 34.58% ,品质优良,可以作为该地区的换代当家品种推广应用。
关键词:
棉花
品种筛选
江淮丘陵
安徽省
《安徽农业科学
》
1996
摘要:采用较先进的试验方法,研究并建立油菜茬移栽棉密度与氮肥的产量及产量构成效应方程,并进行了解析。
关键词:
棉花
密度
氮肥
二次论和D-最优设计
效应
《安徽农业科学
》
1996
摘要:利用1983~1992年省棉花品种区试资料,对影响泗棉2号稳产性、丰产性和早熟性的8个主要数量性状进行了变异程度、相关系数和通径系数分析。结果表明;要选育稳产、丰产、早熟良种,育种时应选择结铃性强、铃大、吐絮早而集中、衣分高的早熟或中熟类型。
关键词:
棉花
数量性状
丰产性
稳产性
早熟性
《安徽农业科学
》
1996
摘要:对皖杂40F1在1994年安徽省杂交棉常规棉品种比较(擂台赛)试验中所表现的丰产性、稳定性进行了分析,并采用灰色关联度理论进行综合评定。结果表明:该组合F1丰产性好,条件适宜增产潜力较大,稳定性、适应性尚可,在安徽省江淮及淮北棉区增产幅度大于沿江棉区,经灰色加权关联度评定.其综合经济性状(包括产量性状、纤维品质性状、早熟性)在现最好,值得在安徽省棉区进一步扩大试种和发展。
关键词:
皖杂40F_1
丰产性
稳定性
适应性
灰色关联度综合评定
棉花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
1993
摘要:对棉花用ABT生根粉浸种4小时,氮、钾吸收总量分别提高3%和10%,苗期和花铃期根系活力分别提高29%和16%,花铃期根和地上部烘干重分别增加53.8%和76.4%,6个品种皮棉增产幅度为11.1%—15.9%。
关键词:
ABT生根粉
棉花
《安徽农业科学
》
1992
摘要:以氮、磷、钾、密度及果枝数五项农艺措施为决策变量,采取五因素二次回归旋转设计方案,经田间试验后进行计算机处理,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本文对因素效应和不同产量等级筛选出的优化方案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本棉区以密度和钾肥对产量影响最显著。≥75公斤/亩产量的优化方案为N10.45~11.05公斤/亩,P_2O_53.92~4.10公斤/亩,K_2O10.65~11.20公斤/亩,密度3410~3510株/亩,果枝数16.06~16.30台/株。
关键词:
棉花
高产综合农艺措施
数学模型
优化方案
沿江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