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基于InDel标记的茄子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
《中国蔬菜 》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用19对InDel标记对来自国内外的46份茄子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 表明:19对InDel标记的多态性信息含量(PIC)范围在0.48~0.66之间,均值为0.59.46份茄子种质资源的遗传相似系数在0.32~1.00之间,均值为0.70,说明46份茄子种质资源之间的遗传差异不大,遗传基础相对狭窄.利用UPGMA法进行聚类分析,在遗传相似系数为0.66处,将46份茄子种质资源划分为4大类群.聚类的结果与叶色、花冠色和果实性状具有一定的关联性,而与来源地的关联性并不大.
基于分子标记的安徽省绿豆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安徽地区绿豆种质资源的遗传背景和亲缘关系,本研究挑选了27对(15对InDel和12对SSR标记)条带清晰、多态性好的分子标记对安徽地区的66份绿豆地方品种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单个标记检测到的等位基因数(Na)在2~4个,平均为2.57个;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1.38~3.45个,平均为2.03个;Shannon信息指数(I)的变幅介于0.45~1.31之间,平均值为0.76;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在0.28~0.71之间,平均为0.49;标记的多态性信息含量(PIC)值在0.24~0.66之间,平均PIC含量为0.40.66份资源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在0.33~1.00之间,平均为0.61,UPGMA聚类分析将66份材料在遗传相似系数为0.525处分为两大类群.但聚类结果没有严格按照地理来源进行划分,来源于不同地理区域的资源被划分在一起.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安徽省绿豆地方品种遗传基础狭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因此,为丰富安徽省绿豆资源遗传多样性水平,需加强资源引进和种质创新工作.本研究结果为分析安徽地区绿豆品种亲缘关系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也为资源收集和提高优良种质利用率提供依据.
关键词: 绿豆(Vigna radiata (L.) Wilczek) 分子标记 遗传多样性 聚类分析
111份多棱大麦种质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多样性
《大麦与谷类科学 》 2020
摘要:为客观评价多棱大麦种质资源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导大麦亲本选配,以取自国内外不同生态区的111份多棱大麦种质为材料,考察7个主要农艺性状,通过变异系数、遗传多样性指数、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对供试材料的遗传多样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1)各性状的变异系数差别明显,变幅为13.7%~37.8%,其中单株粒质量(变幅37.8%)、单株粒数(变幅35.2%)和单株穗数(变幅33.0%)变异较大.2)各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相近,其中单株穗数最小(指数1.994),穗下节间长最大(指数2.085).3)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前3个主成分对变异的累计贡献率达80.000%,反映了多棱大麦的单株粒质量、株高和千粒质量特性.4)聚类分析将供试材料分为3大类群,类群Ⅰ高秆大穗,千粒质量高,单株穗数和单株粒数低,以地方品种居多;类群Ⅱ矮秆穗小,千粒质量低,国外品种占半数以上;类群Ⅲ株高适中,单株穗数、单株粒数和千粒质量高,以育成品种为主.说明基于农艺性状对大麦种质遗传多样性评价简单可行.结合主成分和聚类分析指导亲本选配,有助于更快培育出符合育种目标的大麦新品种.
关键词: 多棱大麦 农艺性状 遗传多样性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安徽省10个日本沼虾群体遗传多样性微卫星分析
《淡水渔业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安徽省日本沼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e)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利用微卫星标记技术,采用10对微卫星引物对安徽省6个野生群体(女山湖NSH、巢湖CH、姑溪河GXH、南漪湖NYH、长江东至段CJ、升金湖SJH)和4个养殖群体(滁州CZ、太湖1号F2TH1H、当涂DT、养贤YX)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所选用的10对微卫星标记均表现为高度多态性(PIC>0.5),各群体均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期望杂合度He=0.795~0.876)。分子方差分析(AMOVA)显示,遗传变异有3.64%来自群体之间,96.36%来自于群体内部。遗传分化和遗传距离分析显示,群体间遗传分化属于中低水平(Fst<0.15),NSH和TH1H之间的遗传分化最小(Fst=0.002 8),遗传距离最近(D=0.039 8),而SJH和CZ之间的遗传分化最大(Fst=0.114 4),遗传距离最远(D=0.226 0)。基于群体间Nei’s遗传距离构建的UPGMA系统进化树显示,NSH和TH1H遗传关系最近。综上所述,10个群体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各群体间遗传分化属于中低水平。
关键词: 日本沼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e) 荧光SSR 遗传多样性 遗传分化 聚类分析
16种平菇遗传关系的SRAP分析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确定不同来源的平菇遗传差异,利用相关序列扩增多态性(sequence-related amplified polymorphism,SRAP)分子标记技术,对安徽地区的16个平菇品种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筛选出24对随机引物组合,获得了627条清晰条带,平均每对引物产生26.1条。多态性条带共189条,占总条带数的30.1%,平均每对引物组合得到7.88条多态性条带。依据SRAP标记聚类,在遗传相似系数0.65的水平上,供试的16个平菇品种分为2个大类:Ⅰ和Ⅱ。Ⅰ类分为2个亚类:A类和B类,Ⅱ类也分为2个亚类:C类和D类。其中A类和D类各包括4个品种,B类中有3个品种,C类中有5个品种,从而在DNA水平上证明了所研究的平菇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
花生种质资源在江淮区域农艺性状的评价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 2017
摘要:为了更好地利用花生种质资源进行育种工作,对300份花生种质资源在江淮区域的农艺性状数据进行数理统计,并结合SPSS 20.0软件进行相关性与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供试花生种质8个农艺性状中,有效分枝数与单株结果数极显著正相关;主茎高与单株生产力极显著负相关;主茎高与单株结果数显著负相关。采用Ward法在平方欧式距离D2=4时,将供试种质材料划分为三大类群。同一类型的种质其地理来源有不同,同一地理来源的种质其类型有不同,同一类型或者同一地理来源的花生种质亲缘关系非最近。江淮区域花生种质资源的农艺性状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本研究结果为江淮区域花生育种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 花生 多样性 聚类分析 相关性 农艺性状 种质资源
利用目标起始密码子多态性(SCoT)分子标记分析梨遗传多样性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标起始密码子多态性(start codon targeted polymorphism,SCo T)是一种新型的遗传分子标记技术。本研究采用单因素水平设计方法,优化并建立梨的适宜SCo T分子标记体系,通过SCo T标记技术,分析了安徽省砀山县的43份梨(Pyrus spp.)的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结果表明,优化后梨SCo T-PCR反应体系:10×Easy Taq Buffer(含2 mmol/L Mg2+)2.5μL,模板DNA终浓度30 mg/L,上下游引物终浓度1.0μmol/L,d NTPs终浓度0.2 mmol/L,Taq DNA聚合酶1.0 U,总体积为25μL。随机选取2个DNA模板进行引物筛选,最终从67条引物中筛选出16条扩增条带清晰且有差异性的引物,共扩增出145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有126条,多态性比率为86.1%,每条引物平均扩增出9.1条带。SCo T标记的43个梨材料遗传相似性系数为0.517~0.931,平均值为0.685。聚类分析表明,在遗传相似系数为0.610的水平上,43份梨材料分为A和B两组;在遗传相似系数为0.746的水平上,A组又分为6个亚组(Ⅰ~Ⅵ)。所研究的43份梨材料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且能够被SCo T分子标记有效地检验,为进一步研究利用安徽省砀山县梨种质资源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 梨 目标起始密码子多态性(SCo T) 遗传多样性 聚类分析
淮北地区晚播小麦产量构成分析及抗晚播品种筛选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 2015 CSCD
摘要:为筛选适合安徽淮北地区种植的晚播小麦品种,以20份淮北地区主栽小麦品种为材料,研究了晚播(11月14日)条件下小麦品种的产量构成,并分析了不同小麦品种的抗晚播能力特性。结果表明,晚播小麦品种的产量变幅为6939.30~8112.75 kg/hm2,产量构成间的变异表现为穗粒数>穗数>千粒重;在晚播小麦品种的产量构成中,穗数和穗粒数与产量呈正相关,其中穗粒数与产量间的相关极显著(r=0.578),千粒重与产量间呈负相关,但未达显著水平;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单位面积穗数(X1)、穗粒数(X2)和千粒重(X3)对单位面积产量的形成具有真实的回归关系,所构建的回归方程为Y=71.964+3.483X1+5.327X2+2.533X3;聚类分析表明,20个主栽品种在遗传距离为1.206处被划分为4类,同时根据聚类结果,筛选了一批抗晚播能力较强的品种,如‘皖科06290’、‘许科1号’、‘宿553’和‘周麦27’等,这些品种可作为安徽淮北地区晚播条件下种植的理想品种。
关键词: 淮北地区 晚播小麦 产量构成 抗晚播指数 聚类分析 品种筛选
基于主成分-聚类分析评价长期施肥对砂姜黑土肥力的影响
《土壤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安徽濉溪杨柳定位试验(1981-)为平台,以土壤的5种酶活性(脲酶、酸性磷酸酶、中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蔗糖酶)及7种基础化学性质(pH、EC、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作为评价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最后将各主成分得分系统聚类。结果表明,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可将原12个土壤生物化学性质指标降维、提取出2个主成分,反映了原信息量的88.22%,且无原变量丢失。其中第一主成分以酸性磷酸酶、中性磷酸酶、EC、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贡献最大;第二主成分则以脲酶、过氧化氢酶、蔗糖酶、pH贡献最大。作为综合评价砂姜黑土肥力的生物指标,酸性和中性磷酸酶优于其他三种土壤酶。以两个主成分得分为新指标进行聚类得到长期不同施肥方式对砂姜黑土的培肥效果排序为MNPK,HMNPK>M>NPK>CK,即有机肥与化肥配施是砂姜黑土的最佳培肥模式,单施有机肥次之,而长期单施化肥或者不施肥则会导致土壤肥力下降。
关键词: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砂姜黑土 土壤肥力 施肥方式
桃芽变品种的RAPD分析
《中国农学通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从遗传学基础上对9个桃品种进行分类及亲缘关系研究,利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对其基因组DNA进行标记,并应用SPSS11.0软件进行聚类分析。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桃品种在欧氏距离平方系数阈值为2.0~6.0时,聚为2类,第1类由‘满园红’、‘中油4号’、‘中油9号’和07-9-6组成,均为油桃;第2类由97-6-83、NJC83、‘皖83’、NJC19和07-9-19组成,均为黄桃。在欧氏距离平方系数阈值为1.0~2.0时,所有品种聚为4类,NJC83和其营养系变异97-6-83、‘皖83’聚为一类,NJC19和其变异07-9-19聚为一类,‘中油4号’和其营养系变异‘满园红’聚为一类,‘中油9号’和其变异09-6-9聚为一类。RAPD分析认为:母本与营养系变异间的遗传距离短,具有很近的亲缘关系,其在DNA水平上产生了一定量的变异性条带,出现了较大范围的变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