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埃塞俄比亚芥和白菜型油菜远缘杂种F_1的鉴定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形态学、细胞学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子标记(AFLP)三种方法对埃塞俄比亚芥(Brassicacarinata,BBCC,2n=34)和白菜型油菜(Brassica rapa,AA,2n=20)远缘杂交的后代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细胞学和分子标记鉴定杂种真实可靠,但试验技术繁琐,形态学鉴定在操作上简单易行,但主观性较强。在实际生产中可结合几种方法同时进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白菜型油菜与小白菜的品质比较
《安徽农业科学 》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 4个白菜型油菜品系和 4个小白菜品种的品质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白菜型油菜Vc含量和粗蛋白质含量均高于小白菜 ;可溶性糖含量与小白菜相当 ;有机酸含量略高于小白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白菜型油菜黄、黑籽间种皮、胚中蛋白质、脂肪及其组份的比较研究
《作物学报 》 199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利用主成分分析对6个白菜型油菜品种(系)黄、黑籽间种皮、胚、籽粒中蛋白质、17种氨基酸、含油量和7种脂肪酸进行了比较研究.表明:黄籽蛋白质、氨基酸和含油量高于黑籽是由于黄籽种皮较薄,胚占的比重较大,种皮中各种含量显著或极显著高于黑籽种皮所造成;而黄籽胚中蛋白质和氨基酸含量低于黑籽胚;黄、黑籽间胚含油量和种皮中7种脂肪酸含量无明显差异;黄籽胚中油酸含量显著低于黑籽胚,芥酸含量显著高于黑籽胚.并对黄籽油菜育种潜力、种皮颜色和含油量的关系,脂肪酸和氨基酸组成的遗传等进行了讨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白菜型油菜雄性不育材料的发现和育性观察
《安徽农业科学 》 1992
摘要:1989年3月,我们在油菜甘白种间杂交(81008X托品)F_4代白菜型油菜品系中,发现了雄性不育株。经过两年多的观察研究,其测交和回交后代无育性分离,现有白菜型油菜品仲中存在着保持和恢复基因。初步认为,该不育材料属于核质互作的细胞质不育类型。该不育材料在盛花前总不育率为98.76%,盛花后育性有变化。与波里马不育系高温敏感型相比,其育生变化除高温因素外,对光照长度是否也有一定的诱导作用,或需要一定的积温后才能导致育性发生变化进行了讨论。后期可育株自交和兄妹交结实指数分别为0.044和0.090,低于自交不亲和结实指数1.0的标准,剥蕾自交结实指数也仅5.133。根据其雄性不育和自交不亲和双重性质、作者认为,该不育材料用于配制杂种,纯度可能优于白菜型油菜自交迟钝系和标志性状杂种。
关键词: 白菜型油菜 细胞质雄性不育 自交不亲和 测交 回交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