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鲍先巡(精确检索)
作者:范涛(精确检索)
12条记录
桑叶红茶加工技术研究

北方蚕业 2005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不断增强、更注重日常餐饮的养生保健。喝茶有益于健康,喝茶已逐渐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据《简明中医辞典》记载,桑叶含有芸香甙、槲皮素、槲皮甙、桑甙、伞形花内酯、东莨菪碱、葫芦巴碱、胆碱、挥发油等,其味苦、甘、寒、入肺、肝经,疏风清热,清肝明目。最近的科学研究表明,茶叶又有一项新的功效,喝茶有助于抵御病毒。笔者以桑叶为原料,运用红茶制作工艺,试制新型保健桑红茶,并在注重口感和饮用方法等方面进行摸索探讨,进一步开发桑叶多功能的用途,既有益于人民健康又能增加农民收入,不失为一种有效途径。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为制作品质优良的保健桑红茶,关键在于选择好的桑叶原料。桑叶:主要采摘5月份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颗粒桑叶红茶的研制

中国蚕业 2004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不断增强,更注重日常餐饮的养生保健。据《简明中医辞典》记载,桑叶含有芸香甙、槲皮素、槲皮甙、桑甙、伞形花内酯、东莨菪碱、葫芦巴碱、胆碱、挥发油等,其味苦、甘、寒,入肺、肝经,疏风清热,清肝明目。笔者认为,以桑叶为原料,运用红茶制作工艺,试制新型保健桑红茶,并在注重口感和饮用方法等方面进行摸索探讨,进一步开发桑叶多功能的用途,既有益于人民健康又能增加农民收入,不失为一种有效途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家蚕食道下体(SB)形态学特征和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进展

中国蚕业 2004

摘要:食道下体(Suboesophageal body)简称SB,首先由Wheeler(1893)在一种冬蜥(Xiphidium ensiferum)的胚胎中发现和报道的。在家蚕中Hatscheck(1877)认为SB是胚胎期作为“内胚层的原基”,因此,Toyama(1902)认为在家蚕胚胎发育时就形成了SB,并认为它起源于一串中胚层细胞。Sakurai(1915)报道家蚕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灵芝桑茶的品质分析

中国农学通报 2002

摘要:灵芝桑茶是由灵芝与桑叶以及其他天然植物配伍而成 ,经过 3a的研究 ,科研产品已通过专家鉴定 ,并获安徽省省级成果。其中对桑叶采用独特的加工工艺 ,经查表明属国内首创。产品口感清香 ,汤色碧绿清澈。人群试饮表明 :对降低血压和血糖、改善睡眠、缓解便秘、预防支气管哮喘等有很好的效果。经化验分析 ,灵芝桑茶比桑叶茶含有更为丰富的多种人体需要的氨基酸和矿物元素 ;产品急性毒性试验表明 ,其安全性好 ,未出现毒副作用反应。

关键词: 桑茶 灵芝 品质 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秋冬期桑树枝条C/N比变化规律的探讨

中国蚕业 2002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纸板方格蔟使用技术与效益分析

中国农学通报 2001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灵芝桑茶的研制

中国农学通报 2000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实施蚕业产业化的思路

安徽农学通报 2000

摘要:蚕业产业化是蚕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实施蚕业产业化必须加快体制改革,建立蚕业产业基地,依靠科技创新,培育市场体系,扶植龙头企业,完善中介服务体系。

关键词: 蚕业产业化 体制 科技创新 市场体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培育我省“名牌蚕种” 促进蚕业发展

安徽科技 2000

摘要:创立名牌蚕种是市场经济发展和家蚕育种工作的需要,也是提高本行业经济效益的一项明智之举,对新蚕品种的育成和推广以及蚕丝业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我省蚕品种的现状 我省是蚕桑生产大省,也是蚕种生产大省,最高年份蚕种生产量达到90余万盒。70~80年代使用华合×东肥,80~90年代初使用肥苏×华苏四元杂种,90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桑蚕综合技术进展——我国蚕业科学研究发展的动态与趋势(二)

安徽科技 1999

摘要:一、桑树栽培新技术的研究 主要以综合配套技术为主体;首先在桑苗繁育上,由传统的嫁接发展到扦插与杂交直播、地膜覆盖一步成园、快速高效育苗方法;在桑树栽植形式和树型培养上,全国主要研究和推广了“改稀植为密植;改高干树型为低、中干树型;优化桑园枝条群体结构”的先进栽培技术,提高了桑园的光能利用率;在桑树矿质营养研究中,苏州蚕专应用~(15)N同位素示踪元素,弄清了桑树对无机N的吸收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首页上一页12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