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李泽福 1 ; 严企松 1 ; 韦时遇 1 ; 杨国荣 1 ; 杨前进 1 ; 唐光勇 1 ;
作者机构: 1.安徽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
关键词: 皖稻27号;产量构成因素;统计分析;增产措施
期刊名称: 安徽农业科学
ISSN: 0517-6611
年卷期: 1992 年 01 期
页码: 6-9
摘要: 本文分别用四种统计分析方法,对皖稻27号产量及其构成产量的四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构成产量的四因素对产量均有积极作用,作用大小顺序依次为亩有效穗>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同时,构成产量的四因素间存在着相互制约和相互增进的关系。并提出亩产500公斤以上的产量结构及主要栽培措施。
- 相关文献
[1]巢湖鸭体尺性状测定及分析. 许月英,詹凯,陶立,汤继顺,赵瑞宏,李庆岗,曾兆苏,唐中节. 2008
[2]B超活体预测猪肉肌内脂肪含量研究进展. 钱蓉,李庆岗,王重龙. 2015
[3]新型穗肥对香糯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王佩旋,李虹颖,张祥明,叶寅,李录久,汪霄,袁嫚嫚,王家宝,孙义祥. 2021
[4]三系和两系杂交中籼组合间产量优势比较. 杜士云,罗彦长,李成荃,王守海,王德正,吴爽. 1999
[5]小麦品种(系)籽粒产量与其他若干性状关系初探. 何贤芳,赵莉,朱昭进,汪建来. 2011
[6]皖稻139产量构成分析及其高产栽培技术. 夏加发,李泽福,王元垒,唐光勇. 2005
[7]小麦品种(系)籽粒产量与其他若干性状关系初探(英文). 何贤芳,赵莉,朱昭进,汪建来. 2011
[8]沿淮晚稻区优化施肥对粳糯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张祥明,郭熙盛,闫永忠. 2007
[9]淮北地区小麦亩产400公斤的群体动态结构及调控技术. 孔令聪,汪芝寿,曹承富. 1993
[10]两系新组合皖稻153产量构成特点及高产栽培技术. 唐先来,邵红星,王继宏,杨联松,白一松,吴文革. 2007
[11]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水稻光合速率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郑乐娅,吴文革,阎川,张玉海,许有尊,徐汝民,王鸿燕,崔娜,陈周前. 2011
[12]氮肥运筹技术对直播早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张祥明,郭熙盛,李泽福,夏家发,胡润,刘春盛,叶北朝. 2008
[13]氮肥运筹方式对杂交水稻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 王允青,郭熙盛,戴明伏. 2008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
-
适宜北纬32°地区"一种两收"栽培模式的中稻品种筛选试验
作者:张兴芳;张立平;董伟;管博伦;汪焱;樊浪生;杨前进
关键词:中稻;“一种两收”栽培模式;品种;性状;产量;北纬32°地区
-
安徽省水稻地方品种资源鉴定评价
作者:周坤能;夏加发;张彩娟;王元垒;云鹏;马廷臣;台德卫;张效忠;荣松柏;李泽福
关键词:水稻;地方品种资源;鉴定与评价;优质;抗稻瘟病;安徽
-
优质籼型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7-163S'特征特性及其基因型解析
作者:张彩娟;周坤能;夏加发;王元垒;云鹏;马廷臣;吴德祥;李泽福
关键词:水稻;籼型光温敏核不育系;’7-163S’;特征特性;基因型解析
-
北纬32°地区早熟中稻"一种两收"栽培技术模式及应用效果分析
作者:杨前进;张立平;董伟;管博伦;陈富昌;顾纪云;郭永生
关键词:早熟中稻;再生稻;一种两收;栽培模式;应用效果;北纬32°地区
-
再生稻溯源追踪平台研发
作者:管博伦;董伟;张立平;杨前进;汪焱
关键词:再生稻;信息化;溯源;农业物联网;区块链;大数据
-
安徽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定分析
作者:周坤能;夏加发;王元垒;云鹏;张彩娟;马廷臣;张爱芳;李泽福
关键词:水稻;稻瘟病菌;优势种群;生理小种;鉴定;致病力;安徽省
-
长江中下游地区粳稻稻瘟病基因型与苗瘟抗性分析
作者:周坤能;张彩娟;夏加发;王元垒;云鹏;马廷臣;吴德祥;李泽福
关键词:粳稻;苗瘟;抗性基因;资源筛选;育种改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