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10个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L.)新品种的产量比较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刘泽 1 ; 赵小庆 1 ; 汪建来 1 ; 季昌好 1 ;

作者机构: 1.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产量比较

期刊名称: 安徽农业科学

ISSN: 0517-6611

年卷期: 2000 年 28 卷 04 期

页码: 428-429+433

收录情况: CSCD

摘要: 对 10个新近育成的甘蓝型油菜新品种 (系或杂交新组合 )进行了产量比较试验 ,结果表明 :中油杂 95 3、沪油 15号、中油杂1号、TR175、皖油 12号等品种具有较强的增产潜力 ,在安徽省今后的油菜推广过程中可以适当加以利用。同时对油菜育种及其生产过程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进行了探讨。

  • 相关文献

[1]甘蓝型油菜隐性上位互作核不育基因精细定位. 江莹芬,陈凤祥,胡宝成,李强生. 2010

[2]甘蓝型油菜耐低硼能力的差异和筛选. 张自立,孙永玲,郭高,兰金,李江遐,李强生. 2001

[3]地膜覆盖对油菜生长发育的影响及其产量效应. 孙永玲,郭高,童存泉,邢君,牛运生,黄秋云. 2000

[4]130份甘蓝型油菜种质分子身份证的构建. 马琳,刘海珍,陆徐忠,倪金龙,张小娟,杨剑波. 2013

[5]油菜覆盖地膜的增产效应研究. 孙永玲,郭高,邢君,牛运生,黄秋云. 2000

[6]甘蓝型油菜抗寒性的形态生理学研究. 宋良图. 1992

[7]甘蓝型油菜种子活力及其对产量的影响. 侯树敏,姚大年,张文明,司洪芳,王昌初,韩立德. 2004

[8]空间条件对油菜诱变效果的研究——突变类型的观察与筛选. 刘泽,赵仁渠. 2000

[9]甘蓝型油菜隐性三系核不育上位基因Rf精细定位. 江莹芬,陈凤祥,胡宝成,李强生,范志雄,吴新杰,雷伟侠. 2013

[10]甘蓝型油菜形态标记性状研究进展. 吴新杰,陈凤祥,胡宝成,李强生,侯树敏,费维新,黄晓荣,江莹芬. 2005

[11]甘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对菌核病的抗(避)、耐病性研究. 胡宝成,陈凤祥,李强生,檀华蓉,李成,王文相,陈维生,张曼琳. 1996

[12]电导法测定甘蓝型油菜抗寒性的初步研究. 宋良图,宋国良,陶汉之. 1991

[13]甘蓝型油菜高油酸材料的遗传分析. 费维新,吴新杰,李强生,陈凤祥,侯树敏,范志雄,江莹芬,雷伟侠,荣松柏,段晓莉,胡宝成. 2012

[14]甘蓝型油菜隐性核不育上位基因抑制作用专一性研究. 吴新杰,胡宝成,陈凤祥,李强生,侯树敏,费维新,江莹芬,荣松柏,黄晓荣. 2012

[15]甘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育性分级标准的研究. 陈凤祥,胡宝成,张曼琳. 1993

[16]甘蓝型油菜隐性上位互作核不育双低杂交种皖油14的选育. 陈凤祥,胡宝成,李强生,侯树敏,吴新杰,费维新,李成,陈维生. 2003

[17]甘蓝型油菜乳白花突变体的发现. 吴新杰,胡宝成,陈凤祥,李强生,侯树敏,费维新,黄晓荣,江莹芬. 2006

[18]高温对甘蓝型油菜隐性上位互作核不育稳定性的影响. 吴新杰,陈凤祥,胡宝成,李强生,江莹芬,荣松柏,黄晓荣. 2016

[19]甘蓝型油菜地膜覆盖栽培试验. 赵仁渠,郑义,乔洪生. 1999

[20]甘蓝型油菜细胞核雄性不育性的遗传研究——Ⅰ.隐性核不育系9012A的遗传. 陈凤祥,胡宝成,李成,李强生,陈维生,张曼琳. 1998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