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夏大豆早熟高产育种的体会
《安徽农业科学 》 1979
摘要:目前我省大豆生产用的种子仍以农家品种为主,多数农家品种枝叶繁茂,抗逆性强,产量较高,但生育期偏长,约110—120天,亩产尚难突破400斤水平.从现有的品种状况来看,往往一些早熟品种增产潜力较小,一些高产品种生育期又偏长,为了逐步统一这个矛盾,近年来我们开展了早熟高产育种,以期选出比当地推广种徐州424增产的早熟品种.并通过早熟高产育种的实践,对其技术有所体会,现简述如后.
关于今后夏秋蚕品种的方向问题
《安徽农业科学 》 1979
摘要:我国长江流域自古以来就有自然的夏秋蚕品种,就性状而言,大都是体质强健,丝质良好,缺点是茧小丝少,产量不高.约在1924年前后,才出现了经人工孵化的改良夏秋蚕种.最初用二化性中系纯粹种,不久改用了中日一代杂种.抗日战争前为求蚕作安定,曾一度由广东引进了"广寒""广麻"两个多化性品种,丝色洁白,茧层量中等,分别和华六杂交,制成夏用种(多化×二化) 和秋用种(二化×多化),抗日战争开始后即停止生产.抗战胜利后直至六十年代初,夏秋用品种主要用华十×沄文.后来因为法文品种死卵和再出卵多,体质有下降的倾向,于是
应用放射性同位素P~(32)和C~(14)对水稻拔节孕穗期烤田的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 1979
摘要:烤田是我国农民栽培水稻的一项传统技术措施.现在,烤田已被广泛应用于生产实践,以控制水稻的生长发育,达到增产目的.我们曾应用放射性同位素P~(32)、C~(14)探索水稻拔节孕穗期烤田对养分吸收、分配和转移积累的规律,及烤田对光合作用及其产物在植株体内的转移和积累规律,为烤田提供理论依据.现整理发表,供参考. 一、试验处理和方法双晚稻烤田盆栽试验,设轻烤、重烤、湿润和不烤(保持水层2寸左右) 四个处理、三次重复.土壤样品于装盆前采集,是发育在下蜀黄土上的水稻土;PH6·9,有机质含量0·92%,全N0·07%,K_2O1.50%,P_2O_50·
略谈茶叶机采技术的几个问题
《安徽农业科学 》 1979
摘要:茶树栽培的目的是采收它的幼嫩芽梢,制成人们喜爱的饮料,长期以来均是用手工采取.采茶既是一项占用劳力最多,而且又是季节性很强的作业,采茶用工约占整个茶园管理工的50%以上.我国从五十年代中期开始采茶机试验.目前已有5—6种半机械化和机械化的机型鉴定,初步使用于生产. 从目前开展的采茶机研制特点来看,不仅注意到机型的实用性能,而且同栽培管理、制茶工艺密切配合起来.这就能有效地加快机械化目标的实现. 茶树是一种多年生作物,它的采收不同于一般农作物,是多次多年性收获.它既要采下的叶子品质好,又要保持茶树长期不衰.运用机采,也必须逐步适应这个要求.
皖南山区低产茶园改土培肥技术
《土壤 》 1979
摘要:皖南山区地处中亚热带北缘,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空气湿润,光照适度,土壤多为红黄壤呈酸性反应,自然肥力较高。本区开发利用时间较早,种茶历史悠久,是我国茶叶主要生产基地之一,亦是我国重要名茶“祁红”“屯绿”产区。但是,目前山区茶园一般单产很低,亩产仅有50—60斤,而且这些低产茶园所占面积很大,达茶园总面积70%左右。茶园低产原因是多方面
水稻纹枯病的防治试验报告
《安徽农业科学 》 1979
摘要:纹枯病是我省水稻的主要病害之一.由于采取多肥、密植和推广矮秆良种等高产措施后、稻株生长茂密,田间郁闭,株间湿度大,促使病害发生严重.现已成为我省山区和高产地区的水稻增产障碍.现有防治内容不能满足生产需要.为此,要提高栽培防病技术水平.增加农药品种和推广抗病品种,以控制病害,保证水稻丰收.本文是对纹枯病的防治示范、药效试验和品种抗病性鉴定结果,综合试验报告.
关于草木樨南移改造淮南低产土壤的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 1979
摘要:北方高寒地区的旱地绿肥白花草木樨(Melilotus alba),南移过淮河,在淮南丘陵低产水稻区种植,经过反复试验,证明是很有发展前途的.目前已在定远县朱湾公社等地,作为建设商品粮基地的一项改土增产措施,由点到面逐步扩大推广. 草木樨为什么要南移? 这个问题是在红花草北移之后还不能满足农业生产发展要求的情况下提出来的.1963年红花草在江淮之间扩大种植,对农业增产起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红花草对水肥条件要求较高,淮南地区尤其是定远、凤阳、嘉山、长丰等县,因为土壤瘠薄,又经常遭受干旱威胁,影响红花草进一步发展,因此要求有抗逆性更强、改土作用更大的绿肥来适应淮南地区的土壤和自然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