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烟草“一炉双机双炕”密集烤房的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 1980
摘要:1960年美国约翰逊发表了烟叶"堆积烘烤"的试验报告,引起了世界各国烟草界的重视,烟叶堆积烘烤在美、日、加等国推广较快.日本七十年代初密集烘烤烤房占全国总烤房数的80%,在七十年代末,美国使用的老式烤房只占全国总烤房数的20%.我国自1974年开始,进行密集烘烤,到目前为止,国内大约有密集烤房3000—4000座. 我们在参观学习福建、河南等地后,于1975年夏天开始进行烟叶密集烘烤试验,1977年列入农林部"烟叶密集烘烤技术及自动控制"重点协作课题.通过五年烟叶密集烘烤试验和对设备安装的不断改革,于1978年改建成"一炉双机双炕"密集烤房,并对其建筑标准、设备安装、烘烤技术,热效率进行了研究,并获得予期结果.现将试验结果介绍如下:
合肥市城郊常见鱼病调查初报
《安徽农业科学 》 1980
摘要:合肥市城郊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养鱼新区,近四年来全市共建鱼塘6,600亩,养鱼方式正从粗养过渡到精养,引进和扩大了养殖品种,单位面积产量不断提高.但随着养鱼生产的不断发展,鱼病的传播与发生也在扩大,有的已严重威胁着鱼的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为此我们对合肥市城郊养鱼常见的鱼病,及其症状、流行情况和危害性作了初步调查,为今后普及鱼病知识和开展鱼病防治研究提供参考. 一、调查方法(一) 春季对城郊五个社队渔场进行实地调查.这五个渔场是:杏花村公社养殖场、五一大队渔场、金华大队渔场、常青公社仰光大队渔场、优胜公社五里拐大
皖南大豆地方品种几个生态性状的分析
《安徽农业科学 》 1980
摘要:我省皖南地区种植大豆历史悠久,长期以来经过自然选择和人工培育,创造出形形色色适于当地土壤、气候条件和耕作栽培制度的品种.这些大豆品种,由于受到当地特定自然条件的长期影响,形成了具有某些共同遗传性状的品种群,这些共同的遗传性状叫做生态性状;品种的生态性状是这群品种某些遗传性状和当地自然条件的综合反映.探讨皖南大豆生态性状的表现规律,对合理使用品种、制定育种目标及栽培措施都有一定的意义. 已搜集到的皖南大豆地方品种计139份,经初步归并同种异名品种,尚有110份.1974—1976年于合肥连续进行了观察、整理和研究,编写了品种目录,并对其生态性状获得一些认识,现简述如后. 一、几个生态性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一) 生育期特性
皖中丘陵区双季稻布局问题的调查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 1980
摘要:皖中丘陵区包括霍丘、寿县、六安、舒城、庐江、肥西、肥东、长丰、定远、凤阳、嘉山、滁县、来安、全椒、天长等十五个县及合肥、蚌埠两市.现有耕地1800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27%,是我省主要产粮区之一. 这个地区地势起伏,岗冲相间,耕作制度较为复杂,历史上是稻、麦杂粮区(麻、烟、棉、茶等经济作物在部分地区占有一定的比重).由于水利条件差,经常发生旱灾,肥料不足,粮食产量低而不稳.六十年代以后,随着生产条件的改善,农业生产有所发展,逐步形成了以水稻为主的粮产区.七十年代,随着生产条件的进一步改善,耕作制度发生了变化,比较突出的是双季稻面积迅速扩大,不仅在
烤烟丰产优质问题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 1980
摘要:六十年代初,我所针对烤烟丰产栽培中出现的指标偏高和措施不稳问题,进行了烤烟丰产优质综合技术研究.本文是根据该项研究结果和密植试验等有关资料,对安徽烤烟丰产优质的指标、生长发育规律、途径和栽培措施进行了初步探讨. 一、丰产优质的指标多年来实践证明,烤烟单产和质量之间的关系可概括为三种情况:第一种是生长过差,株矮叶小,产质皆低,群众叫"无产无质".第二种是生长健壮,产量质量同时增长提高,群众叫"有产有质".第三种是随着单产提高,质量相应降低,产高质低.因此,为了夺取烤烟丰产优质,找出产质矛盾的临界指标是很有必要的.
小麦赤霉病菌致病性的初步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 1980
摘要:小麦赤霉病的病原菌有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 Schwabe)、燕麦镰刀菌〔F. avenaceum (Fr)Sacc〕、串珠镰刀菌(F. monili formeSheld)、黄色镰刀菌〔F. culmorum(W.G. Smith) Sacc〕等.我省的菌系种类经芜湖市卫生防疫站分离鉴定结果为:禾谷镰刀菌占90.8%、燕麦镰刀菌占3%、串珠镰刀菌占1.9%、黄色镰刀菌占0.1%. 我们于1977年和1978年对本省不同地区的菌株进行了致病性的研究,现将结果整理于下. 一、1 77年的研究(一) 材料和方法试验用的禾谷镰刀菌株,由芜湖市卫生防疫站提供,共10个菌株,各菌株的采
湖桑插条生根的内在因素与环境条件
《安徽农业科学 》 1980
摘要:一、引言湖桑是栽培历史较久、分布区域甚广的丰产型良种.由于产量高,叶质好,适于各蚕期和各龄期用桑,在我国主要蚕区的蚕桑生产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好评.但是湖桑是用嫁接培苗来繁殖的,这种方法周期长,成本高,操作复杂.因此,多年来,人们对桑苗的繁殖,期望能在提高袋接成活率的同时,研究出一种经济、简易、快速的方法,以适应蚕桑生产发展的需要.于是,应用扦插方法繁殖湖桑的问题,便引起了蚕业界广泛的关注和重视. 我们所是在五十年代中期开始对湖桑扦条繁殖进行研究.二十年中,我们曾根据有关文献阐述的桑树插条生根的理论,着重以刺激生根和提高地温两个方面进行
水稻化学杀雄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初报
《安徽农业科学 》 1980
摘要:水稻化学杀雄杂种优势利用的研究工作,我们在1978年研究的基础上,1979年春在海南配制19个组合进行化杀制种,夏季又在本院配制127个组合进行化杀制种,同时对1978年的化杀一代种子,在海南鉴定纯度和优势,夏季又在本院种植一代杂种和二代杂种,以鉴定其优势.现将初步结果介绍如下: 一、内容及方法(一) 组合配置用广陆矮四号、南京11号等品种作母本,以配制强优势组合;2、利用大穗、大粒、花粉量大的"献党"作为父本,配制中籼组合;3、化杀与"两系"结合,用IR_(94)、泾紫、广泾等有紫色标记的父本配组,便于拔除自交株,提高杂种纯度;4、选用和不育系异质同核的保持系与相
利用中下品位磷矿资源改造淮南低产田问题的探讨
《安徽农业科学 》 1980
摘要:淮南低产田面积有一千多万亩,粮棉产量较低,有的社队作物单产至今仍未达到《全国农业发展纲要》指标的一半,增产潜力很力.在水利条件已经基本改善的地区,土壤严重缺磷是当前发展农业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磷肥非但供不应求,而且有的质量很差,因此如何解决磷肥不足,提高土壤磷素含量,是改造淮南低产田的关键性问题.试验表明,在下蜀黄土母质发育的中性至微酸性土壤上直接施用磷矿粉,对油菜、草木栖、红花草以及花生等豆科作物都有很好的肥效和后效.在以水稻为主的稻、麦、油、肥轮作周期中,优先把磷矿粉施用在油菜、绿肥上,可以有
红萍科学理论的发展与应用
《安徽农业科学 》 1980
摘要:近年来,国际上能源问题日趋紧张,特别是有些国家把煤和矿物油用作化学工业原料以后,能源问题更加突出.随之而来的是用于农业生产的化肥成本提高,出售价格上涨.因此,生物固氮的研究和在农牧业生产中的利用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重视.菌、藻等低等植物,具有固氮活性的类型很多,它们具有繁殖速度快,固氮能力强的优点,而且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中,如果能很好的利用,必可为农作物提供大量的优质廉价的氮源和畜牧业的优质饲料.最近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连续两年召开了"氮与水稻"的讨论会,肯定了红萍的固氮作用和利用价值.现在美洲、亚洲,不论热带、温带都已开始把红萍当作水稻田的主要氮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