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雄性核不育水稻研究与利用现状
《安徽农业科学 》 1991
摘要:本文综述了隐性雄性核不育水稻的产生,基础理论和利用研究现状.认为产生核不育水稻的途径有四条,即自然突变、理化诱变、组织培养和人工杂交选育.大多数核不育水稻不育性遗传表现隐性单基因性状,表现两对基因性状或更为复杂的情况则较少.核不育水稻一般具有各自的不育位点,很少等位.根据等位性测定结果,目前核不育基因已超过45个.核不育水稻的利用主要体现在近年兴起的用于轮回选择的育种方法上.鉴于国内光敏核不育水稻研究,对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隐性雄性核不育水稻 核不育基因遗传 核不育基因等位性测定 轮回选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川化-018在水稻白叶枯病综防中的应用
《植物保护学报 》 1991 CSCD
摘要:1982—1984年在安徽进行的研究表明,川化-018用于秧苗处理预防白叶枯病最为经济有效,纯收益合投资的30倍。早稻和中稻本田用该药喷洒可获得较好的防治和较高的产量,纯收益分别合投资的2.55倍及2.2倍。本田发病中心用该药处理获得满意的效果。因此,在白叶枯病的综防中,对中抗和中感的栽培品种扩大秧苗处理而减少本田防治面积是合理可行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测定饲料中植酸磷含量上的应用
《中国动物营养学报 》 1991
摘要:植酸是一种抗营养因子。传统的用三氯化铁沉淀植酸的化学分析法费时费工,不能满足饲料工业发展的需要。为了寻求快速检测饲料中植酸磷(简称P.P.)含量的手段,本试验运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简称 NIRS),分别以植酸磷含量较高的米糠饼和植酸磷含量较低的高粱为样品,对这两种饲料的化学分析法测值与近红外光谱法测值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用48个米糠饼样品和50个高粱样品进行定标,相关系数(R,下同)分别为0.901和0.890,残余标准差(RSD,下同)分别为0.06和0.03;另用不参与定标的25个米糠饼样品和21个高粱样品对定标结果进行检验,R 分别为0.803和0.917,RSD 分别为0.07和0.02。NIRS 法的分析精度基本上可以达到化学分析法的要求。作者认为,达项技术作为饲料中 PP 含量快速分析的手段是可行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