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9626条记录
水稻品种产生纹枯病菌核能力的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1991

摘要:通过三年试验,舒城县农科所1987、1988和1989年参试早稻品种分别是10个、10个和13个,各年每公顷产生纹枯病菌核数量最多的品种分别为最少品种的2.4倍、19.4倍和2.2倍.合肥省农科院植保所1987、1988和1989年参试中稻品种分别是14个、10个和13个,各年每公顷产生菌核数量最多的品种依次为最少品种的2.9倍、5.5倍和4.6倍.这表明无论早稻或中稻品种间产生菌核的数量十分悬殊.虽然同一品种在同块田中产生菌核的能力在年度间变化较大,但有些品种如83-15-1-17-3产生菌核数量总是较少,而有些品种如庆莲3号产生菌核总是较多.因此,通过种植产生菌核少的品种,就有可能找到一个减少土壤中菌核数量的积累来压缩初次侵染源和预测病情的新途径.

关键词: 水稻品种 纹枯病 菌核 形成能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淮北地区小麦需肥特性及高效施肥技术研究——I淮北地区小麦吸收氮磷钾特性的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1991

摘要:采用二次饱和D-最优设计方法,于1988-1989年在濉溪县和宿县同时进行氮磷肥不同施量试验.研究淮北地区小麦吸收氮磷钾三要素的特性以及氮磷素施量与氮磷钾素吸收的关系.分析了小麦一生中体内含氮磷钾率的变化规律,重点剖析了氮磷素施量与植株含氮磷钾率、氮磷钾素吸收量及吸收强度的关系.根据试验结果,分别建立了植株含氮磷钾率、吸收量和吸收强度等有关三要素的数学模型.

关键词: 小麦 氮磷钾 吸收量 含量 吸收强度 数学模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安徽省畜禽隐孢子虫感染情况调查

中国兽医科技 1991

摘要:作者于1988年10月至1989年6月,在安徽省的合肥、巢湖等地区,采集52头奶牛、162头猪、116只鸡的粪样,以浓集法检测隐孢子虫卵囊。结果:奶牛阳性率为32.5%;猪的阳性率为16.05%;鸡的阳性率为33.6%。通过对不同日龄的畜禽用两个样本率的差异显著性检验,结果P>0.05,说明无显著性差异,这点与国内外的报道的结果不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油菜氮磷钾肥效应及推荐施用量的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1991

摘要:本试验采用二次回归旋转组合设计,应用电子计算机建立多项式回归施肥效应函数.研究提出了江淮地区中等肥力马肝泥田油菜推荐施肥量及最佳配比.

关键词: 油菜 氮磷钾 推荐施肥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茶蚕颗粒体病毒田间防治技术研究

中国病毒学 1991

摘要:1980年10月在安徽省舒城县采集茶蚕虫尸,分离出一株茶蚕颗粒体病毒.小区试验及大面积防治示范表明:茶蚕颗粒体病毒防治茶蚕,致病死亡速度与气温密切相关;防效不受夏季较高气温影响,而受秋季较低气温影响;每亩剂量为100?200mg,气温低于20℃以200mg为宜;对各代虫体均有较好防治效果,为75.5?97.5%;防治适期以卵盛孵期至2龄前幼虫为宜.气温低于20℃时,病毒与低剂量杀虫双混用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增效18.8%,缩短死亡期6天,病毒对天敌安全,后效作用明显,1?3年内,感病死亡率为40?56.4%.

关键词: 茶蚕 颗粒体病毒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生长猪全价配合饲料对比试验报告

安徽农业科学 1991

摘要:作者选用平均体重为51公斤的三元杂交生长猪72头,采用单因子三水平三重复设计,比较了正大康地全价料、皖农全价料和浙江农大浓缩料的饲喂效果.结果是,平均日增重和料肉比两项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P>0.05),而每公斤增重的饲料成本费,正大料组极显著(P<0.01)地高于皖农全价料组和浙江农大浓缩料组,但后两者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

关键词: 全价饲料 生长猪 对比试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红茶加工中芳香物质增变动态研究

福建茶叶 1991

摘要:本文测定红茶初制过程中主要芳香物质增变动态。经过萎凋,芳香物质开始增多,而大部分芳香化合物均形成于揉捻、发酵、干燥工序。构成红茶香气的香叶醇、苯甲醇、苯乙醇、十六酸、水杨酸甲酯等主体芳香物质,均表现成倍增多态势。

关键词: 红茶加工 芳香化合物 变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祁门红茶加工中主要化学变化研究

食品科学 1991

摘要:祁门红茶是我国名茶,被誉为红茶中珍品,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为了探讨构成祁红品质的生化机制以及在加工中主要化学变化,特开展本项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安徽省发展短季棉生产的探讨

安徽农业科学 1991

摘要:发展短季棉生产可以实现麦(油) 棉连作两熟,综合经济效益显著.本文从气候条件、生产实际出发,论证了我省发展短季棉生产的可行性.对我省短季棉生产的合理布局、品种搭配、栽培理论进行了探讨.提出我省发展短季棉生产的重点在淮北棉区和江淮丘陵棉区.选用耐迟播、早熟、高产的短季棉品种,如皖夏棉1号、中14、中375等,以及"密矮早"栽培模式.一般亩产小麦250~350公斤,皮棉60~70公斤.

关键词: 短季棉 麦棉连作两熟 综合经济效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茶园冬季乔木落叶的分解和矿质元素释放

生态学杂志 1991

摘要:在我国南方存在着一种传统植茶方式——茶林复合生态系统,近年来人们已逐步认识到它在维持土壤肥力,抗御自然灾害和保证茶叶内质特性等方面的作用,然而对冬季乔木落叶分解和矿质元素释放的作用尚无报道。本文是对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茶树-乌桕复合园和茶树-板栗复合园的冬季乔木落叶分解的研究,为全面认识茶林复合生态系统的性质提供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