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协优78039
《杂交水稻 》 1991
摘要:协优78039(协青早A/78039)系安徽农科院水稻所育成的中、晚兼用型杂交籼稻新组合。恢复系78039为1978年以抗病系1R30—2为母本,早熟、大粒恢复系圭630为父本杂交,1983年初步定型,后经多代测交筛选育成。1990年7月该组合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成为安徽省在白叶枯病区接替汕优63的主要组合。 一、历年产量表现:该组合1985年参加安徽省杂交中釉新组合预备试验,6个试点平均亩产548.75公斤,比对照汕优6号增产5.8%,达极显著水平11987—1989年连续三年参加安徽省杂交中融新组合区试,平均亩产511.87公斤,与汕优63相当。1987一1988年连续两年参加全国杂交中税和杂交晚税两组区试,杂交中轮组1987年16个点平均亩产544.39公斤,居第M位;杂交晚制组16个点平均亩产409.84公斤,比对照汕优2号增产5.18%,达极显著水平。1989年参加安徽省杂交中融新组合生产试验,5个点平均亩产496.54公斤,最高亩产526.D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1.74%。在安徽省怀宁县连续四年作双晚栽培2000余亩,亩产均在500公斤左右。 二、主妇特征特使:该组合在安徽作中稻栽培全生育期140—145天,作双晚栽培,全生育期135·一139天。株高97—99厘米,株型集散适中,茎杆坚韧,耐肥抗倒。主茎叶片17片,叶片内卷挺立,成熟时尚有2片左右绿叶。一般商有效穗为20—22万,每穗总粒数1沁一140粒,结实率80%左右,千粒重28克左右。糙米率80.78%,精米率72.18%,整精米率68.08%,长宽比3.05:1。直链淀粉含量21.27%,米胶长34毫米,主要米质指标多达部颁一级制米标准。经安徽农科院植保所和宣城地区农科所两年6组人工接种鉴定,对自叶枯病的抗性为2.5级和2.6级,对照汕优63为4.0级和3.6级;对稻瘟病的抗级为3.0级和4.0级,与汕优63相同。田间种植亦表现同样趋势。 三、勇培技*要点: 1.视茬口力争早播:作双晚栽培,我省应在6月5日前播种,7月25日前移栽,栽插叶龄下限为 9—10叶。 2.稀播育壮秧。亩播量中稻不超过15公斤,双晚不超过10公斤。一叶一心期商用20%多效喷粉剂200克兑水100公斤喷施。 3.合理巧施肥。该组合耐肥抗倒,每亩应施优质人畜粪30—40担或莱饼50公斤或7.0公斤N的氮肥, 30公斤过磷酸钙, 5公斤氯化钾作基肥,25公斤磷酸氢按作秒四肥。在14叶展开时,中稻亩施7公斤,双晚亩施5公斤尿素作穗肥,中、晚稻均应在始穗期亩用 1克920+ 500克磷酸二氢钾十 500克尿素兑水75公斤喷施,以增实粒,保粒重。 4.提前轻晒田:中稻在苗达18—19万苗,双晚在商达20—21万苗时(指含三叶以上的茎菜苗)即开始烤田,后期采用浅水湿润灌溉。 四、瞩种技术要点:父本78039分装力强,花粉量大,主茎叶片数和播始历期稳定系数高,剑叶短小。主望叶片数和播始历或年际间变化不大,一般为16.6叶和98天。在安徽父母本的播期为:一期父本4月底至5月上旬播种,间隔7天播M期父本,母本6月上旬播种。母本与一期父本时差32天左右,皖南29—30天,皖北34—36天,叶差7.0—7.5叶,固播期不同略有差异。 其余措施同汕优63制种。协优78039@朱启升$安徽省农科院水稻所杂优室
油菜氮磷钾肥效应及推荐施用量的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 1991
摘要:本试验采用二次回归旋转组合设计,应用电子计算机建立多项式回归施肥效应函数.研究提出了江淮地区中等肥力马肝泥田油菜推荐施肥量及最佳配比.
茶蚕颗粒体病毒田间防治技术研究
《中国病毒学 》 1991
摘要:1980年10月在安徽省舒城县采集茶蚕虫尸,分离出一株茶蚕颗粒体病毒.小区试验及大面积防治示范表明:茶蚕颗粒体病毒防治茶蚕,致病死亡速度与气温密切相关;防效不受夏季较高气温影响,而受秋季较低气温影响;每亩剂量为100?200mg,气温低于20℃以200mg为宜;对各代虫体均有较好防治效果,为75.5?97.5%;防治适期以卵盛孵期至2龄前幼虫为宜.气温低于20℃时,病毒与低剂量杀虫双混用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增效18.8%,缩短死亡期6天,病毒对天敌安全,后效作用明显,1?3年内,感病死亡率为40?56.4%.
生长猪全价配合饲料对比试验报告
《安徽农业科学 》 1991
摘要:作者选用平均体重为51公斤的三元杂交生长猪72头,采用单因子三水平三重复设计,比较了正大康地全价料、皖农全价料和浙江农大浓缩料的饲喂效果.结果是,平均日增重和料肉比两项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P>0.05),而每公斤增重的饲料成本费,正大料组极显著(P<0.01)地高于皖农全价料组和浙江农大浓缩料组,但后两者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
红茶加工中芳香物质增变动态研究
《福建茶叶 》 1991
摘要:本文测定红茶初制过程中主要芳香物质增变动态。经过萎凋,芳香物质开始增多,而大部分芳香化合物均形成于揉捻、发酵、干燥工序。构成红茶香气的香叶醇、苯甲醇、苯乙醇、十六酸、水杨酸甲酯等主体芳香物质,均表现成倍增多态势。
祁门红茶加工中主要化学变化研究
《食品科学 》 1991
摘要:祁门红茶是我国名茶,被誉为红茶中珍品,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为了探讨构成祁红品质的生化机制以及在加工中主要化学变化,特开展本项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香附子生物生态学特性和防除措施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 1991
摘要:香附子是世界性十大恶性杂草,亦是我国十大难除杂草之一.它以块茎繁殖为主,生命力强,蔓延速度块,危害大.根据香附子怕旱,喜高温,耐水浸泡,单个块茎易发芽,幼株吸收营养能力小等生物生态学特性,淮北地区结合耕作制度,可采取综合防除措施:夏播作物改免耕为深耕,改等行距条播为宽窄行距条播,施足基肥,适当密植,促使早封行;改冬播小麦不除草为人工除草,降低香附子密度.夏大豆播前亩用40%莎扑隆超微WP1000~1250克土壤处理,防效在77.22%~83.83%.皖南山区及大别山茶园,亩用10%草甘磷水剂70克,防除香附子地上植株效果为100%,地下块茎达87%.
长江中下游春大豆生长发育特性及与气候因素的关系
《大豆科学 》 1991
摘要:我国湖北省宜昌以东长江中下游地区,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有大范围的梅雨天气过程;春大豆子熟品种的鼓粒期往往碰上梅雨季节,直接影响干物质积累,导致叶片不同程度恋青,使收获指数偏低,籽粒产量显著下降。从我们研究20个春大豆品种生长发育特性及与气候因素关系的结果表明:气温的高低是影响春大豆营养生长速度的主导因素,随着春季气温的上升,每长一片复叶所需的积温逐渐减少。每日日照时数的多寡是影响生殖发育时期干物质积累的重要因素,而日较差气温和日雨量是通过日照的渠道对干物质积累起间接作用的。因此在春大豆栽培技术上,如何想方设法提高田间气温,增加光照以及使鼓粒期尽可能避开梅雨季节,是增产的关键环节。
棉花不同施氮量对纤维品质影响的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 1991
摘要:棉花施氮量的多少,对纤维品质有一定的影响.麦克隆值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呈负相关;比强度的均值与氮肥用量呈二次抛物线性关系;氮肥对2.5%跨长影响不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