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9626条记录
南方杂交粳稻的增产优势与合理利用

杂交水稻 1991

摘要:1990年南方稻区出现的第二次卖粮难,主要是籼稻的“卖难”,对粳米来说却是“买难”。有人算了一笔帐,以南方六省市粳稻种植面积4290万亩,亩产500公斤,总产214.5亿公斤稻谷,按2.91亿人口计算,每人每月只有粳米4.3公斤(稻谷6.14公斤)。这一供需矛盾本应为高产优质的杂交粳稻推广开辟蹊,但南方杂交粳稻经过多年艰苦奋斗,虽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仍然发展缓慢。“七五”期间六省市育成的粳杂新组合65个,其中11个通过审定,32个通过区试,22个正在参试。据1990年统计,进入示范的不过20个,种植面积约30.4万亩,仅占南方粳稻面积0.8%。杂交粳稻发展缓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如何评价杂交粳稻的增产优势及因地制宜合理利用也是一个重要问题。本文拟就这两方面谈些看法,供讨论。 一、南方来变粳稻的增产优势问团 粳稻同样存在杂交产量优势,这已为大量科研和生产实践所证明。据汤玉庚等“七五”南方稻区区试结果汇总,17个单位’68点次试验,24个单季组合中,增产10%以_L的有10个,17个双晚组合中,增产5.5%以上9个,其中 2个增产 10%以上,分别占供试组合的41. 7%,52.9%及11.8%。又据1990年南方六省市杂交粳稻示范 3个万亩区, 23个千亩片、 162个百亩方5-4704亩产量统计,绝大多数比常规粳稻增产显著(表 1)。 从南方稻区杂交粳稻大面积示范中可以看出,杂交粳稻的增产优势多数在10%上下,最高增产35.6%,绝对产量,单晚达到8512.5公斤( 19’89)江苏兴化六优 1号)、双晚达669.2公斤(1989,浙江七优2号),并不亚于杂交税稻。1986—1988年,安徽农学院李奕松、孔晓宏曾分别作过杂交利1、粳稻)汇量对比试验(表2)。从三年间供试杂交灿、粳稻11个组合次试验比较,除汕优63和六优C堡各有一次增减产显著外,多数年份、多数组合间产量差异均未达显著水平。通过对杂交税、粳稻生育后期的物质生产与分配特性及根系活性的研究还证明了以F几点: —一杂交釉、粳稻就组合的库源类型来说,都属于源限制型,颖花形成能力强,在试验亩插2.5一3.5万穴条件下,每亩颖花量分别达到3178万及3353万粒,但结实率都表现不高不稳,面临库大源乏的障碍。 —一由于杂交税。粳稻的遗传基础不同,各自的生理特性及优势表现也不尽相同,包括分率成穗的差异和齐穗后灌浆特性的差异。就齐穗期植株体内氮碳含量来看,杂交税稻剑叶的含氮量略高于杂交粳稻,而杂交粳稻茎鞘中可溶性糖的含量高于杂交釉稻。就齐穗后茎鞘物质运转率(茎路输出干物质重占穗增重的比率)和灌浆速度来看,杂交税稻高于杂交粳稻,两年测定结果达极显著,表明在干物质分配上,杂交釉稻这一特性对形成经济产量更有利。就齐穗后净同化量占穗增重比率及其对经济产量的贡献来说,则杂交粳稻又高于杂交税稻(表3)。 —一就根系活力看,杂交粳稻后期能维持较长时间和较强的活性,相应地冠层叶片功能,生理活性降低也慢,叶氮量在抽穗后20—30天内下降15%,同期杂交舢稻下降25%左右,叶绿素含量的趋势和叶氮量相同,灌浆的历程也相应较长。杂交粳稻的这一特性与前人研究的杂交税稻生育前中期有较强的根系活性优势,而后期衰老比常规品种还快的特性是不相同的。 。鉴于杂交他、粳稻生理特性的上述明显差异,我们认为两者的栽培技术也应有别,不加区别地用种植杂交税稻的技术来对待杂交粳稻,必然不能扬杂交粳稻之长,发挥其增产潜力,这正是近年杂交粳稻在有些地方反映优势表现不佳的症结所在,如果以此断言杂交粳稻优势不强是不公平的。皮息之,对于杂交税、粳稻在栽培策略上也必须各有侧重,杂交釉稻生育后期应以延缓叶片和根系衰老,增加齐穗后光合生产为主攻目标,措施上以抽穗前增施氮磷钾,促进蛋白质和叶绿体的生物合成,以提高光合生产和茎鞘内碳水化合物的积累为重点;杂交粳稻除前期攻鳍,达到壮苗、壮秧、壮苗和提高成穗率外,后期要立足于“畅流”,以加快茎鞘内干物质输出,把养分调运出来向籽粒运转为主攻目标。主要技术措施:一是增施粒肥,特别是抽穗期根外喷施钾肥。据石原·邦( 19%)、马跃芳( 1987)等研究,钾肥有利于茎鞘中的营养物质向籽粒输送。又据湖献99Q年杂交粳稻施肥试验,齐穗后第3天和第15天各喷一次150克磷酸二氢钾加500克尿素兑水IS0公斤的混配液,可亩增稻谷56.8公斤,仅在齐穗后第S天喷1次亩增稻谷31.1公斤。M是延长生长后期的灌水时间,实行养老稻技术,充分发挥杂交粳稻后期功能叶和根系衰老慢,灌浆历程长的生理优势,使弱势粒有充裕的灌浆物质和灌浆时间,以提高结实率和产量。曹显祖等人的研究证明,源限制型品种灌浆期对土壤水分十分敏感,缺水后结实率下降的幅度比库限制型品种相对大6%左右。 二、南方荣立粳稻的合理利用问题 南方稻区六省市粳稻的生产布局也不相同,传统种植制度在江苏、上海以单季晚稻为主;湖南、湖北双季晚稻为主,安徽、浙江单双并存.,以双为主。故杂交粳稻新组合育成后一直都是分单、双晚两类进行鉴定区试和示范推广的。根据多年试种表现,作单晚产量高而稳,增产幅度也较大;作双晚栽培相对增产幅度较小,而且年际间、地区间、组合间表现也不很稳定。郊“七五”南方稻区单晚组区试,前已述及有 41、 7+%的组合增幅ID%以上,其中1985—1988年对照用鄂宜105,供试组合的增幅为8-34%,多数为15—20%11989—1990年改用秀水04作为对照,组合增幅员相对下降为l,7.--.16. 39%,、多数在7—IO%。1990年南方稻区单晚区试,4个组合增幅3.33—11。9%,同年安徽省单晚组区试,4个组合全部增产,增幅4..2—10.3%,并达极显著水平。生产试验中当优82022及六优82022两个组合分别比鄂宜105增产15.56%及7.24%,比当优C堡增产5.2%及0.5%。1990年南方稻区及安徽省两组单晚区试杂交组合与常规品种的产量结构比较如表4。 用杂交粳稻作单晚栽培,与常规对照品种相比,每亩穗数虽减少18.4—19.4-%,结实率低5.2—6.4%,但因每穗粒数多42.2—51%,每亩总颖花数增加14.7—23.4%,每亩实粒数多141.3—308.2万粒而增产。如作双季晚稻栽培,在多数情况下增幅不如单晚大,如1990年南方稻区新组合联鉴7个组合除3.fills/培C312、76优1368..、80优31分别比对.照增产9.’sl%、4.5%、0.54%外,其余4个组合均为减产;安徽省区试中除当优9号比鄂宜105增产外,其余3个组合也都减产。比较其产量结构可以看出(表5),杂交粳稻作双季晚稻种植,分强弱穗数少,每亩实粒数也不高是其主要弱点,在大田的生育期缩短半个月以上,齐穗后气温逐日下降的情况下,生育后期仍和常规品种采取相同的栽培措施,杂交粳稻的这些弱点就难以克服,因此在区试中表现增产不明显。相反,在大田示范推广中,凡能针对杂交粳稻特点,采取“抓两头”即促率和增粒的措施,杂交粳稻的增产优势就容易发挥出来(表1)。 由此认为,为尽快使杂交粳稻在更大规模上树立成功的样板,促进粮食生产的发展,在现有组合的推广策略上不妨以单季晚稻作先导。而在双季稻区则要以分率力强、成穗率高、后期耐低温、结实率高而稳定为目标,从中筛洗和继续选育出更直作双季晚稻或单双晚兼用型的组合加以利用。如1985—1989年南方稻区单双晚两组区试,共同参试的组合中有5个(表6),根据它们在两组区试增产率的差异可以认为寒优1027、双优806是相对适宜作双季晚稻的组合. 此外,在各省双季晚稻区试中也出现比常规稻表现稳定增产的组合,如七优2号,两年平均增产10.8 9<, 76优1950表现早熟、增产8.7%,当优9号三年平均增产10.1%等,可在适宜的双季稻区迅速推广应用。南方杂交粳稻的增产优势与合理利用@李成荃$安徽省农科院 @孙明$安徽省农科院 @许克农$安徽省农科院 @朱小秋$安徽省农科院 @白一松$安徽省农科院 @张培江$安徽省农科院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育种课题“半费用”成本法初探

中国农业会计 1991

摘要:1987年4月,国家科委与财政部联合制订并颁布了《科学研究单位会计制度》(试行),其核心是强调以课题为对象,进行成本核算,评价经济效益。几年来,广大会计工作者努力探索课题成本核算方法,取得可喜的进展,为促进科研成果的商品化做了有益的工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籼稻垩白与气温的关系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1991 CSCD

摘要:稻米垩白主要决定于品种的遗传性,但也受气温的影响。为此探讨垩白与气温的关系,以期为水稻品质育种和生态区划提供参考。 试验选用南方稻区种植及垩白差异较大的12个中籼品种(表1)。1988年在六安地区农科所(N31°52'),于4月26日(Ⅰ)、5月6日(Ⅱ)、5月16日(Ⅲ)和5月26日(Ⅳ)分4期播种,两次重复。随机排列共96小区,每小区2行,每行30穴,株行距(16+32)cm×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台湾省的茶叶生产

世界农业 1991

摘要:茶叶不仅是台湾省三大土特产品,而且也是主要出口农副产品。但是近些年来,随着世界茶叶产销形势影响,台湾的茶叶生产受到了冲击,产量和出口量均有所下降。台湾茶叶界一方面调整了产业结构,另一方面加强了茶叶生产的管理,从而使台湾的茶业又有了稳步发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台湾省茶叶改良场科研成果选介

台湾农业情况 1991

摘要:近三年来,台湾省茶叶改良场取得的科研与推广成果共65项,其中茶树育种5项,茶树栽培与生理11项,茶园土壤与肥培改良5项,茶树保护9项,制茶加工15项,茶叶化学8项,茶叶机械与灌溉8项,茶叶辅导推广4项。现将其主要成果选介如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稻赤斑黑沫蝉与刘氏长头沫蝉发生与防治的初步研究

植物保护 1991

摘要:稻赤斑黑沫蝉是山区水稻常见害虫、近年来呈上升趋势。刘氏长头沫蝉是最近在安徽省发现危害水稻的又一种类,国内报道仅见形态描述。本文根据3年资料对这2种沫蝉的危害特点、形态特征、生活习性进行了初步研究与探讨,并针对其生物学特征,提出了相应的防治策略。

关键词: 水稻 稻赤斑黑沫蝉 刘氏长头沫蝉 生物学防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安徽省“七·五”水稻育种的成就和经验

安徽农业科学 1991

摘要:“七·五”期间安徽省水稻育种成效很大,共育成39个新品种、新组合.其中15个通过审定,推广近千万亩.7个待审定.17个品种在区试中增产显著,抗性、米质也有改善.经验是:组织全省协作攻关,形成最佳结构网络;根据生产需要,狠抓育种薄弱环节;改进育种方法,高新技术与常规育种相结合;重视区域试验,提高试验整体产量和准确性;政府和主管部门重视支持,强化管理,增加投入.

关键词: 水稻 育种 成就 经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祁门红茶香气成分的初步研究

植物学报(英文版) 1991 北大核心

摘要:祁门红茶的香气组成分析结果,其主要香气成分有20余种,含量较高的是:香叶醇、2,6-二特丁基1,4-苯醌、2,6-二特丁基-4-甲基苯酚、苯甲醇、苯乙醇、芳樟醇及其氧化物.祁门红茶的香气,除鲜叶中固有之外,大部分产生于初制加工阶段.

关键词: 祁门红茶 香气 茶初制加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安徽省杂交粳稻1989、1990年示范推广总结

杂交水稻 1991

摘要:安徽省常年水稻种植面积3400万亩。目前常规粳稻种植面积500余万亩,只占历史上可种面积的40%左右,大部分面积披杂交籼稻代替,而近年杂交籼稻优势下降、病害加重,作双晚栽培更因穗期不耐低温,不能稳产保收。“七五”期间我省推广杂交粳稻34.96万亩,平均亩增稻谷50公斤以上,总增优质稻谷1748万公斤,增值千万元。特别是1989、1990年南方稻区杂交粳稻科研推广协作组成立以来,在“1038”示范活动推动下,经两年努力,示范范围扩大,产量水平有所提高,制种技术和产量也有新的突破,组织管理上有了新的经验,现将两年来的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杂空间精示范范围扩大,成效显著 ;两年来,安徽省杂交粳稻种植面积累计5.43万亩,其中“1038”计划内示范面积13648亩(1989年1734亩、19op年11914亩);,从1989年的一个千亩片、7个百亩方发展到1990年3个千亩片、12个百亩方。参加杂交稻组合示范活动的包括省内淮北、江淮、沿江、江南等地20多个县市和江苏省泰兴县、湖北省孝感市。舒城县从1989年的一个双晚当优9号百亩示范方,扩大到1用呻的千亩片。桐城县19如年4叩0余亩双季酒当优9号和寒优ic27平均亩产455公斤,比杂交别稻汕优64增产吕.2%,比常规晚粳品种78270增产23.8%。特别是1990年六优C堡在以商品粮为主的淮北新稻区阜南县苗集区首次示范成功,由于精米率比釉稻高10. 53%,米质优,售价高,每公斤粳米比舢米售价高0. 4元,每亩收益比汕优63增加 123. 6元(汕优63亩收益37.3元,六优C堡160.9元),倍受淮北农民青睐,1991年该区示范面积将扩大到7000亩。 二改进栽培技术,产量水乎提高 近年来,我省粳杂的单产水平逐年提高, 1989年示范面积1734亩,平均单产410公斤,其中128亩单晚平均亩产460公斤;1606亩双晚平均亩产406公斤,平均每亩增产50公斤以上;1990年示范面积扩大到11914亩,平均亩产493.8公斤。其中单晚6309亩平均亩产527.9公斤I双晚5605亩平均亩产455.4公斤,平均亩产增产70公斤以上。1990年比1989年平均亩产提高20.4%,其中单晚增加14.8%,双晚增加12.2%。两年累计示范面积13648亩,增产稻谷92万公斤,增值60万元,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两年来,栽培技术的主要特点是有效穗数增加,结实率普遍提高。每亩有效穗数从20万左右,提高到22—24万,高的达26万;结实率也从过去的70%左右提高到80%以上,高的达到90%以上。主要抓住了以下技术措施: 1.培育带菜壮秧。我省杂交粳稻组合的大穗优势明显,但分莱优势不足,同时又受到杂交种用量的限制,往往造成栽插基本苗不足。研究表明在适宜的栽插生态条件下,杂交粳稻有效分察期为主茎11叶期,从时间上看作双季晚稻栽培仅有20天为有效分源期,作单季晚稻栽培可长一些。因此,只有在育秧上下功夫。稀播培育多率壮秧,弥补杂交粳稻分率不足的缺陷,采取一叶一心秧苗期每亩喷施200克多效哩加100公斤水稀释液。此外,在有条件的地方也可以推行两段育秧,既促进秧苗早分率带大鳍,又可每亩节约种子0.25~0.5公斤。 据桐城县农技站试验,在当优9号秧苗一叶一心期亩施多效峻150—250克,可使秧苗控长3.14~4.6厘米,控长率9.14%;单株分率增l.2~2.8个,促率率60~220%。分荣数增加15%,并有抑制秧田杂草和秧苗移栽后提早返青的作用,使每亩大田用种量节约0.3公斤以上。 2.在施肥技术上改重头轻尾或双晚肥料一次到位为后期补施保花、促粒肥,提高结实率,有较好效果。以往我省晚稻施肥水平较低,加之杂交粳稻一般分牵强,在栽培上往往是重基肥和前期追施分率肥,忽视后期补施追肥,基本不施保花、促粒肥,尤其对双季晚稻强调“一轰头”施肥法,致使结实率常年在70%上下徘徊,大穗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近年通过学习江苏等省的栽培经验,结合我省的实际,将总施肥量的10~15%,作为后期保花、促粒肥,使结实率大幅度提高。舒城县1990年双晚当优9号千亩示范片平均结实率85%,高的田块达90%以上,就是后期每亩补施1.5公斤尿素或喷施磷酸二氢钾的结果。 a.管理上抓技术服务一管到底,实行“五统一”。即统一供种、统一育秧、统一配方施肥、统一防治病虫和统一灌水。特别是实行统一灌水,使生长后期实行间歇灌溉有了保证,保持土壤高度湿润状态直到黄熟,一有效地促进了大面积平衡生长,青秀活熟,提高了示范片整体产量水平。 1990年阜南县苗集区马塘乡旱改水第二年麦茬六优C堡单晚千亩示范片,平均亩产525公斤,比全乡水稻大面积高产475公斤增产10.5%,高产攻关田40亩平均亩产达610公斤;舒城县当优9号双晚千亩示范片,平均521.9公斤,比对照鄂宜105增产31.6%,最高亩产达554.8公斤。 三、制种技术和产量有新的突破 近年来,杂交粳稻制种产量有较大的突破,特别是199D年制种490.7亩,总产杂交种子79367.1公斤,平均亩产161.7公斤。其中六优组合制种田每亩平均单产184.7公斤,风台县毛集乡2.2亩六优C堡最高亩产达220公斤180优组合平均亩产154.l公斤,舒城县军埠乡卫.1亩80优 9号最高单产达195.6公斤;当优组合平均亩产89.5公斤,凤台县 7亩当优C堡制种平均亩产达122.4公斤,舒城县0.66亩当优9号亩产高达140.9公斤。我省杂交粳稻制种获得高产的主要原因是实行了四改。一改父本单行为双行大行距,扩大父本花粉量,二改母本栽单苗为双苗,增加母本穗数;三适当提早播种期,使父母本穗期提早7~10天,从8月下旬末提早到8月中旬末,确保高温晴好天气抽穗,促使父母本花期花时相遇;四改多次追肥为基肥一次到位,促双亲均衡生长,必要时再以肥调花期。”1990年普遍花期相遇良好,母本结实率提高,一向异交率低的当选晚二号A,达到35%以上,部分$.块高达48..l%,小面积单产突破140.9公斤。与198D年64.7公斤, 1985年67公斤’1987ng27。7公斤和1988年100.5公斤的制种产量比较,有显著的提高,也消除了长期以来认为当优组合制种不能创高产销顾虑。 四、组织曾理上有了新的经验——- (1)把使杂示范活动纳入全省“丰收计划”和全省科技兴农、科技扶贫、吨粮田开发计划,争取多方面、多部门、多学科的重视和支持。近年省内的示范片几乎都是和各地吨粮田开发结合进行的,如舒城、桐城、宣城的百、千亩片均是安排在油—一稻—一稻的双杂吨粮田项目区内,因而得到当地政府支持。舒城县政府投资14万元建成排灌站,在1990年大旱气候下保证了双杂吨粮田用水,双季早杂241亩平均亩产471.9公斤,双晚粳杂当优9号平均亩产521.9公斤,全年亩产达993.8公斤(计划指标第一年900公斤)。1990年阜南杂交粳稻千亩片示范是结合科技扶贫实施的,在省水利厅帮助和当地政府组织下,3.8万劳力苦故45天,开挖渠道5.6公里,解决了长年沿淮行洪区的水患,改荒滩为稻田,种植的千亩六优Q堡示范片,长势赛过江南。同年9月中旬省农科院在淮北阜南、风合召开了科技兴农现场会,省直各部门,地、县、区的行政领导、科技人员120多人参加,既宣传了科技兴农,又宣传了杂交粳稻,会上许多县纷纷要求1991年供种示范,种子供不应求。- (2)在坚持科研、推广、生产部门密切协作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省。县。区、乡各级各部门组成的服务体系,实行政、技、物结合,做好技术领导后勤服务工作,这不仅是做好当年示范工作的需要,也为日后扩大推广打下了基期。具体作法是:省农科院水稻所重点负责组织种源和技术培训、现场指导,省农业厅农业局负责统一计划。组织发动各级技术人员共同参战,当地各级政府和农资部门承担肥料、农药供鹰和水利设施等后勤服务,示范点的村党支部做好农户的组织发动工作,凡是搞得好的片方,都是发挥了支部战斗堡垒作用的结果。 (3)良种和良法并重。在杂交粳稻示范过程中,。、始终把推广粳杂组合与改进栽培技术相配套,实行良种良法相结合。首先,播种之前,。对各点统一印发高产栽培模式,并进行示范户的培训;对每个关键技术措施的鼓实都要办培训班,如针对杂交粳稻分孽优势弱和穗大结实率低的弱点,突出抓好壮秧和增粒两个薄弱环节。其次,省农科院派人蹲点示范巡掴指导相结合,进行田头指导,促进了技术措施的落实。在舒城蹲点的技术人员,还取土样专门进行了土壤养分分析,因上制定重点补钾的配方施肥方案,使结实率和粒重大大提高。第三,各示范片内部由技术干部亲自抓10~100亩的指挥田,使示范户看得见,学得会。第四,有专人负责建立田间档案,观察记载并做好后期测产考种总结工作。 五、存在问团及“八五”攻关没想一 我省“七五”期间杂交粳稻推广面积累计34.96万亩,年均推广面积仅7万亩左右,不足粳稻可种植面积1253万亩的千分之六。其主要原因是:对推广杂交粳稻尚未引起各级的重视,缺乏必要的投入,繁制种工作远远跟不上要求,杂交种子不仅缺口大,纯度也常无保证。“八五”期间必须下大力推动我省杂交粳稻的发展。为此; ’卫.要大力宣传发膨杂交粳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求得各方面对发展杂交粳稻的支持。同时把杂交粳稻的示范工作与我管掘业勺\五“规划中主攻淮北科技兴农、科技扶贫、吨粮田建设、黄淮海综合治理等项目结合起来,求得全社会,多方后的政、技、物支持。我省淮北新稻区,农民生产的稻谷没有征购任务,必然进入商品市场的流通渠道,杂交粳稻出米率高、米质优、售价高,仅此一项农民种一亩杂交粳稻即可增收百元以上。因此,在淮北新稻区发展杂交粳稻大有可为。1991年示范点将从阜南、凤台两县发展到利辛、固镇、颖上、灵壁等6个县。 2.当今杂交粳稻推广的形势好,但推广速度仍要取决于制种的高产和优质。因此,科研与种子部门委联合组织高产制种技术攻关,尽快建立杂交粳稻新组合的繁殖、制种基地,已是当务之急。只要制种亩产能稳定100公斤以上,注意做好亲本提纯复壮工作,并杜绝在他粳混栽区制种,就可以提高种子的产量,并保证种子的纯度,为大面积生产提供足量、优质、价格合理的种子。而且还将使制种户从制种中增加收益,提高制种积极性。 3.组织多部门多学科进行育种攻关,尽快育成优势更强,特别是适宜长江流域作双季晚稻的理想组合。采取三系、两系法,品种间、亚种间组合并举的方法,选育产量、抗性、米质、适应性都好,且易繁制种、易于脱粒的粳杂新组合。同时抓好现有组合的利用和改进,以及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使杂交粳稻在“八五”期间有新的突破,安徽省杂交粳稻1989、1990年示范推广总结@孙明$安徽省农科院水稻所 @腾学伟$安徽省农业厅农业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电导法测定甘蓝型油菜抗寒性的初步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1991

摘要:本试验研究了在自然越冬过程中,甘蓝型油菜抗寒性的定量测定方法和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油菜叶片组织的电解质透出率与处理温度之间遵循Logistic函数关系,曲线的拐点温度反映不同品种、不同生理状态下的油菜抗寒性,可作为衡量油菜抗寒性的定量指标.甘蓝型冬油菜的抗寒性是需低温诱导的一种遗传特性,受低温诱导后,抗寒潜力逐步得以表达,并表现出抗寒性的季节性变化,这种变化强烈地受到外界低温升降的支配.

关键词: 电导法 甘蓝型油菜 抗寒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