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9626条记录
双杂吨粮田几项农艺措施组合的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1992

摘要:经两年多点试验、示范,结合生产实践,提出我省双季稻区双杂吨粮田的几项农艺措施优化组合:早杂亩播种量15公斤左右;秧龄35(花草茬)~45(白菜型油菜茬)天;亩栽2.8~3.1万穴,每亩连分蘖栽5.5~7苗;中等肥力田亩施纯氮、磷、钾分别为9.2公斤、2.4公斤、9公斤。双晚亩播种量12.5公斤左右;秧龄35~40天,亩栽2.7~3万穴,每穴连分蘖栽5~6苗;中等肥力田亩施纯氮、磷、钾分别为12公斤、3.5公斤、11.6公斤。分蘖力强的栽插密度取下限;反之,取上限。高肥田(有机质含量2.5%以上)亩施纯氮可减少2~3公斤。

关键词: 双杂吨粮 农艺措施 优化组合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利用色谱—质谱—计算机联用分析红茶香气

食品科学 1992 北大核心

摘要:利用色谱-质谱-计算机联用新技术,分析测定世界3大高香红茶之一祁门红茶中主要苦香物质的含量与组成,为科学地分析茶叶香气,提供了先进的分测方法

关键词: 红茶香气 计算机 联用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安徽省优质稻米生产区划研究(下)

安徽农业科学 1992

摘要:3 稻米品质与环境因素的相关、通径和回归分析表9是早籼和晚稻两组资料合并后的米质指数与灌浆成熟期的气象要素之间的相关系数表。从表9看出,气温三指标(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之间呈高度正相关;气温与平均相对湿度之间呈极显著负相关;平均相对湿度与最小相对湿度之间呈中度正相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台湾几种茶叶加工新技术、新工艺

台湾农业情况 1992

摘要:台湾是我国主要产茶省份之一,年产各类茶叶约2.5万吨,主要茶类有红茶、绿茶和乌龙茶等。台湾茶叶生产部门为了更进一步提高各类茶叶品质,不但广泛地应用了新工艺新技术,而且还大力开展对果茶、饼茶等茶叶新产品的开发研究,取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文特选介如下。 一、包种茶萎凋新技术 萎凋是包种茶制造第一道工序,是茶叶生化变化的基础阶段,对茶叶品质影响较大。为探讨茶叶最佳萎凋方式,台湾茶叶改良场进行了不同萎凋方式对茶叶品质影响的研究。试验设阴天自然萎凋、热风萎凋、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呋喃丹拌种对夏大豆生育影响的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1992

摘要:自1986年开始,作者在淮北对夏大豆进行了呋喃丹拌种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呋喃丹拌种可加快大豆发芽出苗速度,刺激植株生长,尤其是在干旱年份,能明显地增加出苗率和增强抗旱力。

关键词: 呋喃丹 拌种 夏大豆 出苗率 抗旱能力 增产稳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粳稻花粉植株后代的性状遗传及其育种应用研究

植物学通报 1992 北大核心

摘要:本文根据十余年来对粳稻花粉植株后代的性状表现和育种应用研究结果摘报如下。1、花粉植株当代染色体的倍性表现。以根尖细胞染色镜检,其染色体的倍性表现出多种多样,有单倍体、二倍体、三倍体和非整倍体,仅就育种应用而言,粳稻花粉植株自然加倍率一般为35—70%左右。2、花粉植株第一代表现出多样性。花粉植株来源于杂种 F1代,经过基因重组的花粉粒具有多种多样的基因型。即使是同一花药内的花粉诱导出来的植株,性状表现也有较显著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胚乳直链淀粉含量的遗传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1992

摘要:本文采用单粒稻米作直链淀粉含量分析,研究了5个杂交组合稻米直链淀粉含量的遗传。结果表明:1个组合呈现WxWxWx∶WxWxwx∶Wxwxxwx∶wxwxwx=1∶1∶1∶1分离;3个组合直链淀粉含量符合3∶1分离;另1个组合无明显分离比例。并讨论了采用单粒稻米直链淀粉分析方法鉴定杂交稻杂种纯度和优质杂交稻米亲本选择原则。

关键词: 胚乳 直链淀粉含量 组合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花培获得大群体健壮绿苗的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1992

摘要:通过使用混合激素诱发籼稻871015、871109花粉愈伤形成胚性细胞;对籼稻花粉胚性细胞团和粳稻绿芽丛进行分割培养,快速繁育大群体绿苗获得成功。籼稻两个组合的8块胚性细胞团,在两个月内经3—5次切割培养获得绿苗12690株;粳稻花培绿芽丛仅经一次分割培养后的净增绿苗率127.2%,大幅度地提高了水稻花药培养再生绿苗率。分割培养的再生苗,健壮的形成特征:苗粗、浓绿、根多、洁白。良好的生理素质:发根力强,平均每棵试管苗多增根1.8条,根长度增长168.4%;平均每棵再生苗鲜重和干重分别增加0.29克和0.175毫克。

关键词: 水稻 胚性细胞 绿芽丛 分割培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茶叶良种化生产

世界农业 1992 北大核心

摘要:世界产茶国家,为了提高产量、品质,发展茶业经济,实现农业现代化,颇重视在提纯复壮改良有性群体茶园的基础上,强调发展无性系良种,逐步实现良种化生产。有些产茶国的良种化生产水平已很高,如日本、斯里兰卡等国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已达40—50%以上,印度的国家级无性系良种已达100余个系列;肯尼亚茶农自繁自用率已达85.86%。 1.有一套科学的良种选、繁育推广管理体系 日本在良种化生产上是有组织性和计划性的,农林水产省确定看好育种目标,并将全国主要茶叶试验场(所)按其人员设备与地区分布指定分担研究项目,进行协作研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北方麦区主要小麦品种产量构成模式和茎秆结构性状地理差异的研究

中国农业科学 199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利用模糊聚类分析和主成分排序对黄淮冬麦区、北部冬麦区、北部春麦区及西北春麦区,1980—1985年生产上推广应用的41个小麦高产品种产量构成模式和茎秆结构性状的地理差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北方麦区现代小麦高产品种的三种产量构成模式(草重×克草粒数×粒重;穗数×穗粒数×粒重;生物量×收获指数)和三种茎秆结构(四个节间长度、粗度、重量)与其原产麦区的地理分布之间有着良好的平行性。并形成了不同的生态类型。

关键词: 小麦 产量构成模式 茎秆结构 生态类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