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关键词:Varieties(模糊匹配)
167条记录
皖北地区玉米机械粒收质量及影响因素研究

玉米科学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4~2017年在安徽省的3个市(县)开展7个点次的机械粒收试验,并对其中5个点次试验进行机械粒收质量评价。结果表明,破碎率均值为9.12%,高于《玉米收获机械技术条件(GB/T 21962-2008)》中规定的子粒破碎率≤5%的标准;杂质率均值为3.37%,略高于≤3%的国标标准;总损失率为1.74%,低于≤5%的国标标准,子粒破碎率和杂质率偏高是目前安徽省皖北夏播玉米机械粒收存在的主要质量问题。破碎率与子粒含水率呈显著正相关,收获期子粒含水率高是造成破碎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推迟收获期至10月10日以后,参试品种中超过90%的品种子粒含水率可以下降至28%以下。

关键词: 玉米 品种 子粒含水率 破碎率 机械粒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安徽省甘薯生产现状及发展分析

中国农学通报 2018

摘要:通过对安徽省近几年甘薯生产和消费情况进行调研,分析安徽省甘薯产业现状及存在问题,探求甘薯产业发展潜力和对策,以期为产业发展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调研结果表明:安徽省甘薯种植分春薯和夏薯2种种植方式,当前种植品种共有40个,其中主栽品种17个。在主栽品种中,淀粉专用型品种占53.0%,鲜食型占35.0%,兼用型占12.0%。所种植品种以外引为主,占73.5%,当地自育品种较少,仅占26.5%。全省甘薯的消费比例以加工为主,鲜食为辅。研究指出了安徽省甘薯生产存在政府重视程度不够,机械化水平落后,品种更新换代慢、专用品种缺乏、种苗繁育体系不健全,病害严重,生产技术水平低下,加工企业规模小、产品附加值低的主要问题。提出培育专用新品种,加大科技示范推广力度,大力发展机械化生产,加工企业联合研发甘薯深加工产品,提高甘薯附加值等对策。

关键词: 安徽省 甘薯 品种 存在问题 发展对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家蚕浅暗化型突变的初步探究

中国蚕业 2018

摘要: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蚕桑研究所家蚕育种组在培育暗化型家蚕品系580的过程中,发现并分离出了在发育各阶段黑化程度均比正常暗化型家蚕黑化程度浅的品系——浅580。试验通过克隆比较家蚕品系580与浅580暗化相关基因BmiAANAT与BmiAANAT2的碱基序列和相对表达量对浅580的发生原因进行了初步探究。结果发现,家蚕品系580与浅580克隆的暗化突变基因Bmi AANAT均存在2种突变类型且碱基序列相同,它们的Bmi AANAT2的碱基序列也无差异;蛹期第7天时家蚕品系580暗化相关基因BmiAANAT与BmiAANAT2的相对表达量分别是浅580的8. 3倍和3. 0倍。表明家蚕品系浅580的发生并不是暗化相关基因BmiAANAT与BmiAANAT2碱基序列突变造成的,而与2个基因的差异表达有关联。

关键词: 家蚕 品系 暗化型突变 黑化突变 BmiAANAT BmiAANAT2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果桑新品种‘桑梓2号’

园艺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圣桑2号’是将引进的果桑资源经离子束辐射诱变桑芽,单芽嫁接后在其后代中选育出的优良新品种。3月上旬萌动,先叶后花,每个新芽产生3~6个桑葚。果长2~4 cm,单果质量3~5 g,始熟期5月上旬,成熟后紫褐色,果期45 d,产量48 t·hm~(-2)。果实花青素含量高达1.97 g·kg~(-1),蛋白质含量2.26%,总糖1.81%,总酸5.08 g·kg~(-1)。该品种适应性广、抗性强,适合安徽省境内栽培。

关键词: 果桑 花青素 品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品种+技术+服务”助力安徽大麦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大麦与谷类科学 2018

摘要:从分析安徽大麦产业过去和未来发展趋势着手,提出了"品种+技术+服务"三位一体模式,该模式是助力安徽大麦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途径,以期为农业科研院校等单位在植物新品种培育和推广应用中提供借鉴,更好地加速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转化速度,服务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

关键词: 品种 技术 服务 大麦产业 供给侧 结构性改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家蚕浅暗化型突变的初步探究

中国蚕业 2018

摘要: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蚕桑研究所家蚕育种组在培育暗化型家蚕品系580的过程中,发现并分离出了在发育各阶段黑化程度均比正常暗化型家蚕黑化程度浅的品系-浅580.试验通过克隆比较家蚕品系580与浅580暗化相关基因BmiAANAT与BmiAANAT2的碱基序列和相对表达量对浅580的发生原因进行了初步探究.结果发现,家蚕品系580与浅580克隆的暗化突变基因Bmi AANAT均存在2种突变类型且碱基序列相同,它们的Bmi AANAT2的碱基序列也无差异;蛹期第7天时家蚕品系580暗化相关基因BmiAANAT与BmiAANAT2的相对表达量分别是浅580的8. 3倍和3. 0倍.表明家蚕品系浅580的发生并不是暗化相关基因BmiAANAT与BmiAANAT2碱基序列突变造成的,而与2个基因的差异表达有关联.

关键词: 家蚕 品系 暗化型突变 黑化突变 BmiAANAT BmiAANAT2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栝楼新品种‘皖蒌17号’

园艺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栝楼新品种‘皖蒌17号’是以‘皖蒌6号’为母本,‘2号雄株’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生长周期220 d左右,中晚熟;坐果多,果形近圆形,青果期果皮浅绿色,成熟期果皮橙黄色;1年生植株平均单果质量389.8 g,2年生植株平均单果质量399.7 g,存在一柄多果现象;种子长椭圆形,饱满,外壳深棕色,出籽率12.88%,千粒质量333.0 g;1年生和2年生单株块根质量分别为8.70 kg和16.50 kg。高抗流胶病与炭疽病。

关键词: 栝楼 杂交育种 品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安徽省粳稻生产现状及籼改粳发展潜力分析

中国稻米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通过对安徽省近3年粳稻生产情况进行调研,分析了安徽省粳稻生产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明确了制约安徽省粳稻发展的主要因素,以推进"籼改粳"工作进程,提升安徽省稻米产业的竞争力。安徽省粳稻种植主要分布在合肥、安庆、六安、芜湖、蚌埠、滁州等地;粳稻生产以直播为主,机插为辅;所种植的粳稻品种以外引为主,占77.57%,本省自主选育品种仅占22.43%;近3年粳稻平均单产为7.51 t/hm~2。提出应以沿淮、沿江一带以及江淮东南部为重点区域,以发展中粳和单季晚粳为主体的建议。最后,提出了安徽省加快发展粳稻生产的目标和对策。

关键词: 安徽省 粳稻 品种 栽培方式 产量 发展潜力与对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辣椒新品种‘皖椒101’

园艺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皖椒101’辣椒是以自交系‘H-07-15-8’为母本,自交系‘H-05-102-4’为父本配制的一代杂种。果实螺丝羊角形,纵径19.2 cm,横径4.2 cm,肉厚0.21~0.25 cm;果面有褶皱,光泽较好;平均单果质量60 g,味辣,商品性好。早春大棚设施栽培产量45~60 t·hm~(-2)。耐低温弱光,抗疫病和病毒病。适宜安徽及长江流域设施保护地栽培。

关键词: 辣椒 一代杂种 品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旱地作物间作绿肥研究进展

作物杂志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旱地作物合理间作绿肥既能缓解绿肥与主作物争地的矛盾,又能使绿肥更好地服务于主作物,进一步提升农业生产可持续性,保证粮食安全。从旱地作物间作的主要绿肥种类、绿肥品种选择原则,间作绿肥后对土壤肥力、主作物产量和品质、农田生态环境效应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综述,总结了现阶段绿肥研究和推广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今后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旱地作物 间作 绿肥 品种 土壤肥力 生态环境效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