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关键词:Resistance(模糊匹配)
102条记录
2002~2003年安徽省棉花品种区域试验(杂交组3)简述

安徽农业科学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简述了 2 0 0 2~ 2 0 0 3年安徽省棉花品种区域试验 (杂交组 3 )杂交棉新组合的品种特征、产量性状、纤维品质和抗病性 ,为新品种的审定和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棉花 区域试验 丰产性与稳产性 抗病性 纤维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转Xa21基因不育系皖21A的白叶枯病抗性与利用

中国水稻科学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基因枪转化法将Xa2 1基因导入 80 4B(BT型不育系 80 4A的保持系 ) ,选育出纯合稳定的株系皖 2 1B。以80 4A与皖 2 1B连续回交转育 ,育成了高抗白叶枯病的不育系皖 2 1A ,对皖 2 1A和皖 2 1B的不同世代材料进行PCR分析和田间白叶枯病菌抗性试验 ,表明Xa2 1基因稳定遗传且抗性稳定。皖 2 1A与恢复系R 18、HP12 1、U16 0配制杂交组合具有良好的抗病性和产量潜力。

关键词: 转基因 水稻 白叶枯病 抗性 不育系

安徽省水稻区试品种(系)对稻瘟病的抗性鉴定

安徽农业科学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 0 3年笔者对安徽省 94份水稻区试品种 (系 )进行了抗稻瘟病鉴定 ,结果表明 :参试品种中 ,对稻瘟病没有高抗的 ,抗病的有 3 8份 ,中抗的 9份 ,中感的 2 1份 ,感病的 2 4份 ,高感的 2份

关键词: 水稻 品种 稻瘟病 抗性鉴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转Bt及(Bt+CpTI)基因抗虫棉抗性研究与利用

中国棉花 2003 北大核心

摘要:本文在介绍转 Bt及 ( Bt+ Cp TI)基因抗虫棉的培育及应用现状的基础上 ,综述了其对鳞翅目害虫的抗性和对非鳞翅目害虫与天敌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提出了害虫对转基因抗虫棉抗性的预防和治理对策

关键词: 棉花 Bt基因 (Bt+CpTI)基因 抗虫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抗虫杂交棉丰产性、抗虫性鉴定研究

安徽农学通报 2003

摘要:选择近期国内选育的抗虫杂交棉品种进行多点比较试验,鉴定其丰产性、抗虫性、适应性和纤维品质等。结果表明:综合表现较好的有皖抗杂3号、湘K-5、皖抗杂2号、中棉所29等。

关键词: 抗虫杂交棉 丰产性 抗虫性 鉴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转Bt基因棉对害虫发生的影响及其治理对策

江西棉花 2003

摘要:本文针对转Bt基因抗虫棉种植面积持续增长的现状 ,综述了其对棉田主要害虫与天敌的影响 ,提出了对转基因抗虫棉目标害虫产生抗性的预防和治理对策

关键词: 棉花 Bt基因 抗虫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九五”安徽省水稻中粳区域试验结果分析

安徽农业科学 2002 CSCD

摘要:1996~ 2 0 0 0年安徽省中粳区试结果表明 ,参试品种平均产量均高于对照 ,杂交稻为 8.0 1t/hm2 ,常规稻为 7.44t/hm2 ,杂交稻比常规稻平均增产 6.2 4%。两者的生育期均较对照长 ,抗性表现均不理想

关键词: 中粳区试 杂交稻 常规稻 产量 生育期 抗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棉花抗虫性鉴定技术的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2002 CSCD

摘要:用卡那霉素进行室内棉苗及田间苗、蕾期 ,棉花抗虫性鉴定方法的研究 ,筛选其最佳鉴定浓度 ,同时对几个品种进行了抗虫性鉴定。研究结果表明 :室内用含卡那霉素沙床培育的棉苗 ,其子叶不敏感 ,但对其胚轴伸长有很大影响 ;用不同浓度的卡那霉素液点涂子叶 ,其子叶亦反应不敏感。田间苗蕾期用不同浓度的卡那霉素液点涂倒一叶 ,其叶片反应敏感 ,鉴定的最佳浓度为苗期 2~ 4g/L、蕾期 4~ 6g/L。对 5个品种进行抗虫性鉴定 ,1、2号品种抗虫性最好 ,3、5号品种抗虫性一般 ,4号品种不抗虫 ,结果与田间抗虫性表现调查结果一致

关键词: 棉花 抗虫性 鉴定 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稻瘟病抗性的生理生化机制

安徽农业科学 2002 CSCD

摘要:对稻瘟病抗性的生理生化机制进行了综述 ,可知抗性来自于一系列的机理 :结构防御 ,多种酶的活性的升高 ,抑制物质的产生

关键词: 稻瘟病 抗性 生理生化机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茶树品种比较试验中性状鉴定评析

茶业通报 2001

摘要:本文对茶树品种产量、品质、抗逆性、生育期等性状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价 ,提出在茶树品种比较试验中 ,①应选择生育期、抗寒、旱能力及树型类型相近的茶树良种作对照种 ;②在环境适宜的地区布置试验 ;③试验苗木统一由试验主持单位在试验地所在点进行培育 ;④将各品种优质原料占产量比重多少及其绝对数量作为茶树品种品质的一个重要指标等一系列新构想。应用这些构想 ,将有助于茶树良种的准确鉴定。

关键词: 茶树品种 产量 品质 抗逆性 生育期 评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