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家蚕对BmNPV抗病性与中肠消化酶活性的关系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6个现行家蚕品种中肠消化酶活性与家蚕对BmNPV病毒抗性比较与分析,以期寻找现行家蚕品种消化酶的活性与抗性的关系,为辅助家蚕育种及品种推广奠定基础。以DNS法测定不同品种海藻糖酶活性,以Fo-lion-酚法测定不同品种蛋白酶活性,以及以铜皂法测定脂肪酶活性,同时对不同品种家蚕4龄起蚕经口添加BmN-PV病毒进行抗性调查分析。结果表明,蛋白酶、脂肪酶酶活顺序为664×663较低,667×668相对较高,其他品种处于中间层次,对应抗性测定结果的相关分析表明,活性越强抗性越强,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海藻糖酶的活性与抗性的关系没有较好的相关性。因此,家蚕中肠消化液的蛋白酶、脂肪酶可能与家蚕对BmNPV病毒抗性有关。
关键词: 家蚕 海藻糖酶 蛋白酶 脂肪酶 核型多角体病毒 抗病性


西瓜裂果性状的基因型研究
《华北农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普通大棚和露地两种栽培条件下鉴定西瓜裂果性,制定西瓜的裂果性状分级标准和抗性评价标准;田间鉴定发现,14个稳定自交系中有13个发生不同程度的裂果,占92.86%;两种栽培环境对裂果的影响效应有差异(F=27.048**,F0.01=3.91),但抗裂程度显著相关(r=0.937**,r0.01=0.6614,df=13)。不同基因型西瓜裂果性差异显著(F保护地=10.7218**,F露地=5.783**,F0.01=1.90,df=13),其中,材料‘x-101’在两种不同的栽培条件下均不裂果,性状稳定,且其综合品质表现优良,可作为抗裂育种的材料。


不同补钙方式对葡萄黑痘病抗性的效应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叶面喷施、土施、土施结合叶面喷施等补钙措施,研究不同补钙方法及钙含量对葡萄果实养分和黑痘病抗性的效应。结果表明,各补钙处理都不同程度地提高了葡萄果实的钙含量,其中单项叶面补钙措施以1.00%(W/V)Ca(NO3)2处理为好,叶面复合补钙以1.25%(W/V)Ca(NO3)2加1.00%(W/V)CaCl2处理为好。相关性分析表明,葡萄果实中的钙含量与葡萄发病率、病情指数呈负相关,氮钙比与葡萄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呈正相关,即葡萄果实中钙含量的增加,能有效地增强对葡萄黑痘病的抗性。


安徽省辣椒疫霉对甲霜灵的抗药性监测
《植物保护学报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明确安徽地区辣椒疫霉对甲霜灵的抗药性水平及抗性菌株的地理分布,2005—2006年从安徽省16个市、县采集辣椒疫病病株,经分离纯化鉴定,获得125株辣椒疫霉菌株,分别采用生长速率法和叶盘漂浮法测定其对甲霜灵的敏感性。结果表明,按照Parra&Ristaino(2001)标准,供试菌株中有79株对甲霜灵敏感,38株对甲霜灵敏感性处于中间状态,8株抗甲霜灵,即敏感菌株、中间菌株和抗性菌株分别占总体的63.2%、30.4%和6.4%。采自不同地区的菌株对甲霜灵的敏感性差异较大,其中以寿县的菌株最为敏感,EC50值最低为0.10μg/mL,平均为0.81±0.20μg/mL;而砀山、和县地区的菌株表现出一定的抗药性,平均EC50为8.32±0.19μg/mL,最高达25.47μg/mL。抗性菌株的最高抗性倍数约为90倍。


水稻及其敏感突变体苯达松抗性的生理生化差异研究(英文)
《作物学报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苯达松敏感致死(bentazon sensitive lethal,bsl)基因在杂交水稻(Oryza sativa L.)混播制种和杂交稻种纯度鉴定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以水稻品种农林8号(N8)、W6154s和其对应的bsl突变体农林8号m(N8m)和8077s为材料,分析了苯达松处理对叶片中叶绿素(Chl)含量、丙二醛(MDA)含量、氧自由基含量、净光合速率(Pn)、叶绿素荧光参数等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及苯达松含量的变化,旨在揭示水稻苯达松抗性差异的生理机制。结果表明,苯达松处理使bsl突变体叶片光系统II中还原性QA组分积累,光合电子传递受阻,光合能力丧失,氧自由基伤害积累,Chl降解、质膜氧化加剧,植株死亡。叶片中苯达松残留含量分析表明,较强的苯达松代谢能力是抗性品种免受苯达松伤害的主要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