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9626条记录
山羊短期肥育盈利倍增

中国农村科技 2000

摘要:山羊是一项投资少、耗料少、见效快的畜牧生产项目,若在年底上市前作短期肥育,经济效益可倍增。 (一)短期肥育的饲养管理 每天上下午各放牧1次,早晨放牧前喂饲豆秸一鲜草——精料,晚上饲喂配方精料,自由饮水。肥育羊为12~14月龄的阉公羊,每只羊占圈1平方米。圈舍每天打扫两次,睡床垫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APD分子标记水稻遗传距离及其与杂种优势的关系

安徽农业科学 2000 CSCD

摘要:用 12个水稻亲本按NCⅡ设计配组 32F1 杂种 ,以汕优 6 3为对照 ,研究播始历期、株高、穗长及产量因素等 8个性状的杂种优势。并以 12个亲本为DNA样品来源 ,通过随机引物PCR扩增基因组DNA的多态性 ,探索利用RAPD标记水稻亲本遗传距离预测杂种优势的可能性。由RAPD数据计算的Nei’s遗传距离创建聚类树状图。聚类分析结果表明 ,籼稻和粳稻容易被分开 ,普通粳稻又容易与光壳稻、爪哇稻分开 ,但光壳稻和爪哇稻混合聚在一起。F1 每穗总粒数的优势最强 ,中亲优势平均为 33.46 % ,竞争优势平均为 2 3.10 %。F1 播始历期、株高、穗长、有效穗 4个性状中亲优势和竞争优势均表现为粳×粳 <粳×偏粳 <粳×籼。每穗总粒数的中亲优势也表现上述趋势 ,而竞争优势则是粳×粳 <粳×籼 <粳×偏粳。全生育期、株高、穗长的中亲优势和竞争优势与遗传距离之间均达极显著相关。每穗总粒数的中亲优势与遗传距离之间达显著相关 ,而竞争优势则达极显著相关。根据聚类图发现普通粳稻亚群内杂种优势较弱 ,亚群间即生态群间的杂种优势较强 ,群间即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更强。利用光壳稻、爪哇稻选育不同生态群方向的恢复系和不育系 ,配组超强优势的杂交稻组合。

关键词: RAPD标记 水稻 遗传距离 杂种优势 相关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粒粒饱在水稻上的应用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2000 CSCD

摘要:粒粒饱可有效解决杂交水稻结实率低、籽粒充实度差的生理障碍。在水稻初穗期叶面喷施粒粒饱 ,结合施用穗粒肥 ,可提高结实率 6%左右 ,增加千粒重 0 .5 6~ 2 .2 1g ,主要是增加弱势粒千粒重 ,可增产 5 .3 4 %。

关键词: 水稻 结实率 千粒重 粒粒饱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基因及其在桑树害虫防治上的应用前景

蚕业科学 2000 CSCD

摘要:综述了在烟草、水稻、马铃薯以及毛白杨等植物获得转水稻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基因植株的研究成果。展望了植物抗虫基因工程技术在桑树害虫防治中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 鞘翅目昆虫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安徽省鸭疫巴氏杆菌的调查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2000 CSCD

摘要:从安徽省的不同发病鸭场分离到 6株鸭疫巴氏杆菌 ,经常规玻片凝集试验确定这 6株细菌属血清Ⅰ型鸭疫巴氏杆菌。药敏试验表明 ,氯霉素、庆大霉素对这几株细菌高敏 ,土霉素、卡那霉素中敏

关键词: 鸭疫巴氏杆菌 玻片凝集试验 药敏试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加入WTO我省在农业上的对策

安徽农学通报 2000

摘要:本文提出了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省在农业上应采取的对策。

关键词: WTO 对策 农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适应市场需求 营养观赏两相宜

安徽农业 2000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籼898高产稳产性能及栽培技术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2000 CSCD

摘要:对中籼 898 1997~ 1999年在安徽省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及试验、示范结果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中籼 898具有理想的株叶型态 ,穗粒结构协调 ,根系发达 ,分蘖能力强 ,抗病虫耐干旱 ,适应性广等特点。并提出高产稳产栽培技术措施

关键词: 水稻 中籼898 高产稳产性 栽培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应用低能离子束将抗菌肽ShivaA基因导入恢复系明恢63的研究(简报)

安徽农业科学 2000 CSCD

摘要:利用低能离子束介导转基因法于 1993年首次获得成功 ,本研究通过这一技术将抗菌肽ShivaA基因导入水稻恢复系明恢6 3成熟胚中 ,经过诱导愈伤和绿苗分化 ,并再生植株 ,经PCR检测分析证明外源基因已整合到再生植株基因组中。

关键词: 水稻育种 低能离子束介导法 抗茵肽ShivaA 明恢63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覆草保墒旱作技术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2000

摘要:探索了覆草保墒旱作的可行性及其配套的栽培技术。研究认为用覆盖 4 5 0g/m2 以上的稻、麦草取代覆膜旱作是可行的。覆草保墒旱作相应配套栽培技术 :改良、培肥土壤 ,增加土壤蓄保墒能力是前提 ;在选择抗 (耐 )旱性强的品种 (组合 )、培育素质好的旱育秧的基础上 ,增加栽插密度到 15穴 /m2 以上 ,每穴 2粒种子苗 ,施N18.75g/m2 ,N∶P∶K约 3∶1∶2 ,N肥底蘖肥后移、后期追肥比例增加到 30 %以上 ,可获较理想产量。

关键词: 水稻 覆草保墒 旱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