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皖麦44丰产稳产性及其产量结构分析
《安徽农业科学 》 2001 CSCD
摘要:利用 1998~ 2 0 0 1年淮北片春性组和半冬性组小麦区试结果 ,对皖麦 44的丰产稳产性进行了分析 ;比较了皖麦 44和对照种豫麦 18、皖麦 19的主要农艺性状 ;研究了皖麦 44不同产量水平的产量结构 ;对产量性状进行了通径分析。结果表明 :皖麦 44既具有淮北地区大面积推广品种皖麦 19、豫麦 18的优点 ,又克服了其相应的缺点 ,集高产、稳产、矮秆、早熟、优质于一体 ,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皖麦 44高产的关键是确保穗数 ,稳定粒重。


茶树树龄与祁红品质关系研究
《福建茶叶 》 2001
摘要:本文从栽培学的角度 ,通过对不同生育年龄茶树红毛茶的感官审评及鲜叶理化成分分析 ,结果表明 ,祁红内在品质成分随树龄不同而不同 ,幼年前期 (一年生 )化学成分含量迅速增加 ,至二年生时各成分含量都维持在与成龄茶树相近的水平 ,三年生时达到最高值。此后各成分持平一段时间后略有下降 ,当进入衰老期后下降幅度开始增大 ,鲜叶含水量和持嫩度也都开始下降 ,改造后茶园虽回升幅度较大 ,但芽头较瘦弱 ,品质与同龄茶园相比也有差异。树龄老化可能是影响茶叶品质的重要原因之一。


油菜菌核病抗性鉴定方法——花期牙签接种方法的探讨
《安徽农业科学 》 2001 CSCD
摘要:在人工气候室进行的不同温度、不同相对湿度条件下花期牙签接种试验的结果表明 :温度和相对湿度显著地影响病斑的长度。在中、英、法三国对中国和欧洲的 14个油菜品系进行的抗性鉴定结果表明 :不同品系植株病斑的平均长度有差异 ,说明不同品系抗菌核病能力有差异。牙签接种法能够根据接种后一定时间病斑的平均长度区分品种的抗菌核病能力。且方法简单 ,快速 ,易操作。但由于接种过程中植株茎受到人为创伤 ,其外部防御系统遭到了破坏 ,使植株的抗侵染和抗扩展能力有所改变。建议在使用牙签穿刺法鉴定的同时 ,结合使用别的菌核病抗性鉴定方法。


利用分子标记改良水稻白叶枯病抗性的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 2001 CSCD
摘要: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对转抗白叶枯病基因 (Xa2 1)的明恢 63和 80 4B后代进行跟踪筛选 ,得到了纯合稳定株系。同时对转基因恢复系明恢 63进行配组试验 ,对转基因 80 4B纯合稳定系进行不育系的转育 ,并对其配组和转育后代进行PCR分析和人工接菌 ,结果表明Xa2 1基因能稳定遗传表达 ,并出现了一些既抗白叶枯病又有增产潜力的组合


祁红香螺茶配套机制工艺研究
《茶叶机械杂志 》 2001
摘要:就萎凋程度、揉捻时间、做形温度对机制祁红香螺茶品质的影响作了对比试验,就不同加工工艺对茶叶品质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较为完善的机制工艺方案。


水稻旱育秧苗立枯病致病镰刀菌分离、鉴定及致病性测定
《中国水稻科学 》 200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 345份采自安徽凤阳、蒙城、定远等地的水稻立枯病病样进行了分离 ,获得了 5 8个致病的镰刀菌单孢株系 ,经鉴定为 6个种 ,其中以串珠镰刀菌比例最大 ,占 6 0 .35 % ,砖红镰刀菌、尖孢镰刀菌、茄类镰刀菌、半裸镰刀菌、多隔镰刀菌所占比例分别为 10 .35 %、13.79%、5 .17%、6 .90 %和 3.45 %。致病力测定结果表明串珠镰刀菌的致病力最强 ;病菌在根中部和根基部的侵染发病率高于根尖和茎基部。不同培养液培养镰刀菌的滤液可以引起相同或更严重的症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