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农业科学
》
2001
CSCD
摘要:从安徽省现代农业发展和土地资源情况分析发展紫云英等绿肥草业的必要性 ,提出安徽省发展紫云英种植亟需解决的问题 :建立 1~ 2个紫云英研究与开发利用示范区 ;积极抢救紫云英等绿肥品种资源 ,筛选优良紫云英品种 ,加强绿肥种子基地建设 ,加快绿肥的繁种步伐 ;紫云英综合开发利用应以饲料、保健茶和蔬菜等方面为突破口 ,提高生产紫云英的直接经济效益
关键词:
紫云英
现代农业
土地资源
综合开发利用
《安徽农业科学
》
2001
CSCD
摘要:简述了安徽省主要农业科研成果对农业发展的贡献 ,综述了科研单位转化农业科技成果的主要方式与途径 ,分析了当前科技成果转化中的问题 ,着重提出了成果转化中进一步加强科学研究的几个对策意见
关键词:
成果转化
途径
问题分析
对策
《安徽农业科学
》
2001
CSCD
摘要:鸡胚增菌培养鸭疫里氏杆菌有很好效果 ,增菌后的菌液含菌量一般可达 2 70× 10 8~ 3 0 8× 10 8CFU/ml。通过鸡胚增菌法所研制的鸭疫里氏杆菌灭活苗 ,1次免疫保护率平均可达 82 .4% ,2次免疫保护率平均可达 93 .5 % ,能很好地控制鸭传染性浆膜炎的发生
关键词:
鸡胚增菌
鸭疫里氏杆菌
灭活苗
《畜禽业
》
2001
摘要:夏季高温常会给养禽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对这方面的研究也比较多,本文试从热应激对家禽的影响及防治方面作一介绍。
关键词:
家禽
热应激
影响
防治
《安徽农业科学
》
2001
CSCD
摘要:Ⅱ优 8 38在省区试及生产试验中 ,平均产量为 8.41t/hm2 ,比汕优 6 3增产 6 .46 % ,且抗病性好 ,适应范围广。与汕优 6 3相比具有每穗总粒数多、结实率、千粒重高等特点。在栽培上应注意采用培育多蘖壮秧等方法 ,以增加有效穗 ,使其达到高产、稳产。
关键词:
杂交中籼
Ⅱ优838
特征特性
栽培技术
《作物学报
》
200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高表达的转 PEPC基因水稻 HPTER- 0 1作父本 ,与水稻不育系培矮 6 4 S、 2 9130 S、 70 0 1S以及恢复系 512 9、 4 37进行杂交 ,获得 50 5株后代材料 ,鉴定出 4 2株高 PEPC活性和高光合效率的植株。与其母本相比 ,这些材料的 PEPC活性和净光合速率 (Pn)提高 ,CO2 补偿点降低 ,且 Pn 和 PEPC活性呈正相关 ,r=0 .6 6 6 0 * *。从光合日变化上看 ,转育水稻一天中不同时间的光合速率均显著高于其母本 ,特别中午光合光抑制较轻。从光—光合曲线看 ,其量子效率和饱和光合速率亦显著高于其母本。证明通过杂交可以将转 PEPC基因水稻的高光效特性传递到杂种稻的不育系和恢复系中去 ,为常规育种和生物技术相结合的高光效杂种稻的选育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
水稻
PEPC基因
高光效育种
光合生理特性
《安徽农业科学
》
2001
CSCD
摘要:以皖麦 44为供试材料 ,在安徽省农科院阜南基地进行了氮肥不同施用时期和施用量试验。结果表明 :在安徽省淮北地区中等以上地力条件下 ,皖麦 44氮素用量以施纯氮 16 6 .2kg/hm2 为宜 ,产量可达 792 4.5kg/hm2 ;前氮后移 (中后期施氮量占30 %~ 40 % ) ,能促进群体的有效生长 ,改善群体和个体质量 ,增加有效穗数、结实粒数和粒重 ,显著地提高产量 ,以基施 136 .5kg/hm2 、拔节期追 5 8.5kg/hm2 、扬花期追 30 .0kg/hm2 最佳 ,产量可达 795 7.5kg/hm2 ;其次宜采用基施和拔节或抽穗期追肥的两促施肥法。前氮后移结合后期喷施磷酸二氢钾和生物激素能减少小花的退化 ,增加穗粒数 ,提高千粒重 ,增产效果更加明显
关键词:
氮肥运筹
小麦
皖麦44
产量
《安徽农业科学
》
2001
CSCD
摘要:通过盆钵栽培和田间小区试验 ,研究新型高效复配小麦专用除草药肥对麦田杂草防效和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 ,除草药肥对麦田杂草有很好的防除效果 ,并对小麦有较高的安全性。杂草株总防效为 6 5 .3 %~ 92 .7% ,鲜重防效为89.0 %~ 93.5 %。除草药肥能促进小麦生长发育 ,改善经济性状 ,提高产量。盆栽试验增产 9.15 %~ 14 .5 % ,田间试验平均增产率为 9.15 %~ 14 .5 %。
关键词:
药肥
除草剂
复合肥
农田杂草
小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