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基于重组自交系群体水稻氮素利用效率分析和利用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以水稻重组自交系群体为试验材料,设置不施氮与施低氮(150 kg·hm-2)两种处理的大田试验,研究了水稻重组自交系群体氮素吸收利用及主要农艺性状分布特征,并通过相关、聚类、主成分等统计方法阐明性状间的相互关系,为氮素高效利用水稻新品种培育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水稻重组自交系群体的氮素利用效率性状在施氮150 kg·hm-2条件下的变异系数较大;施氮促进了群体穗、茎秆、叶氮含量的增加和单株干物质总量(包括单株穗重、单株茎秆重和单株叶重)的提高。在两种氮环境下,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均与株高、穗长、单株茎秆重、单株干物质总量呈正相关,与茎秆氮含量、叶氮含量、穗氮含量呈负相关;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均与单株谷重、结实率、千粒重、穗总粒数和穗长呈正相关,与单株茎秆重、叶氮含量、单株叶重、单株氮素积累总量呈负相关。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茎秆氮含量、穗氮含量和单株茎秆重对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影响尤为显著,而对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影响更为显著的是穗数、穗总粒数与结实率。主成分分析表明,氮利用效率较高时,植株体内氮含量较低,尤其是茎秆的氮含量。因此,在大田低氮条件下,要注重筛选植株较高、茎秆较重的重穗型(穗较长,穗总粒数较多,结实率较高)株系;且具有较低茎秆与穗氮含量,尤其是较低的茎秆氮含量,将有利于氮高效利用水稻新品种的选育。从中选出的氮高效品系如Q149与氮低效品系Q114等优良品系13份,可作为优质资源研究使用。


皖南山区冷浸田水稻养分管理现状、问题与对策
《农学学报 》 2016
摘要:针对皖南山区冷浸田农户水稻养分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合理调控该区氮肥用量,合理调配磷钾等养分的施用,达到提高作物产量和肥料利用率的目的。通过农户调查的方法研究皖南山区冷浸田水稻养分管理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冷浸田特征和水稻养分吸收规律调控养分,研制冷浸田专用配方肥,并通过示范试验。调查结果表明,农户间施肥量差异大,过量与不足现象并存;养分施用不平衡、偏施氮肥的现象比较普遍;氮肥施用时期不合理,与水稻生长发育需求不同步;没有考虑环境养分供应与水稻养分动态需求特征。研制的专用配方肥能提高作物的产量。示范试验结果表明,冷浸田水稻专用肥处理均获得了最高产量,比农民习惯增产23.08%~32.39%,有很稳定的增产效果;增施白云石比水稻专用肥产量增加8.95%。皖南山区冷浸田水稻养分管理不合理是限制水稻产量提高的主要原因。合理调控冷浸田氮肥用量和氮肥的运筹方式,调配其他养分的施用,可以明显提高水稻产量。


安徽沿江地区机插单季稻高产高效肥料运筹研究
《中国稻米 》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根据机插水稻的生育特点,在安徽沿江地区开展了机插单季稻高产高效肥料运筹试验。结果表明,控氮减磷增钾配方施肥技术适合机插水稻,其措施主要包括:氮肥基施量应控制在108 kg/hm~2以内,氮肥基肥、分蘖肥、穗肥比例为4∶4∶2;磷肥基肥、穗肥比例为8.5∶1.5;钾肥基肥、穗肥比例为7∶3或4.6∶5.4。当目标产量为9 000~9 750kg/hm~2时,机插一季稻配方施肥推荐用量为:每hm~2施N 195~210 kg、P2O572 kg、K2O 120 kg。穗肥氮、磷、钾肥分别占其总量的20%、15%、54%时,机插稻群体和产量构成较合理,有利于高产高效。机插一季稻群体生长量大、生育期较长、耗钾量多,穗期补施钾肥是一项有效的增产措施。


氯虫苯甲酰胺在水稻及稻田环境中的残留动态
《植物保护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氯虫苯甲酰胺在稻田水、土壤和水稻植株中的消解动态,测定了氯虫苯甲酰胺在水稻和土壤中的最终残留量。稻田水和土壤样品采用丙酮提取,水稻样品用乙腈溶液浸泡提取,经玻璃层析柱净化,HPLC紫外分析测定。结果表明,稻田水、土壤、水稻植株、谷壳、糙米中氯虫苯甲酰胺添加浓度为0.005~1.0mg/kg时,平均回收率为85.06%~95.83%,变异系数在2.08%~5.77%之间。方法的最低检测浓度为:稻田水0.005mg/kg,土壤0.01mg/kg,水稻植株0.02mg/kg,谷壳0.02mg/kg,糙米0.01mg/kg。氯虫苯甲酰胺在稻田水、土壤和水稻植株中的消解动态均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半衰期分别为3.1~5.0d、6.6~9.0d、8.0~9.9d。以33.86g/hm2和50.80g/hm2间隔14d施用氯虫苯甲酰胺2次和3次,末次施药21d后氯虫苯甲酰胺的最高残留量为:土壤0.217mg/kg,水稻植株0.879mg/kg,谷壳0.389mg/kg,糙米0.018mg/kg。氯虫苯甲酰胺在糙米中的残留量低于我国和食品法典委员会(CAC)及欧盟的最大残留限量(MRL)标准。


水分和氮肥管理对灌溉水稻优质高产高效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
《中国农业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随着人们对稻米需求量日益增加,水稻(特别是优质稻米)产出需保持逐年增长趋势,但水资源紧缺及水稻生产中过量氮肥投入致环境承载压力增大等因素均阻碍水稻生产。因此,水稻生产当前面临的矛盾是如何在减少资源(水分和氮素)投入条件下产出更多优质稻米,节水省氮栽培模式下获得高产优质稻米是未来水稻生产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保障。笔者回顾水分管理制度(节水栽培模式、灌溉模式及土壤含水量)、氮肥管理制度(施氮量和施氮方法)及水氮协同管理对灌区水稻产量、品质和水/氮资源利用效率的调控效应,阐明水氮互作对优质高产高效水稻的生理生态调控机制,提出灌区优质高产高效水稻实现过程中潜在的关注点及相应的研究构想。


人工老化对不同Wx基因型稻米品质及RVA谱的影响
《分子植物育种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不同Wx基因型稻米在贮藏过程中的食用蒸煮品质和RVA谱变化,采用高温高湿人工加速老化方法,对5个携有不同Wx等位基因水稻品系的种子在87.5%相对湿度和42℃条件下分别处理0、5 d、10 d、15 d、20 d、25 d和30 d。结果显示,经高温高湿老化处理后,稻米直链淀粉含量、碱消值和胶稠度的变化不大,而RVA谱特征值在整个老化过程中存在较大波动。总体来看,消减值的变异系数最大,达20.71%;其次是崩解值和回复值,分别达到17.52%和14.25%;峰值时间和起浆温度的变异系数最小,只有2.34%和0.91%。不同Wx基因型稻米RVA特征值在老化过程中的稳定性并不一致。其中,Wxt基因型稻米的最高黏度和崩解值变异幅度最小;Wxg1基因型稻米的热浆黏度、消减值、回复值和峰值时间最为稳定;Wxg2基因型稻米冷胶黏度的波动最小。本研究结果,可为今后在水稻品质耐储藏实践中延缓稻米品质的劣变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关键词: 水稻 人工加速老化 Wx基因型 淀粉RVA谱 稻米品质


不同施氮水平对绿旱一号经济性状的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 》 2016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施氮水平对绿旱一号经济性状的影响,[方法]设置4个施氮水平分别对绿旱一号进行处理,通过田间试验考察不同处理条件下水稻的经济性状,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水稻的有效穗数、实粒数、瘪粒数、总粒数和总重与施氮量呈正相关,而结实率、千粒重与施氮量呈负相关,水稻的穗长与施氮量关系不明显。[结论]该研究为在水稻生产上进行合理施肥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磷硅互作对不同籼型杂交水稻产量和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 》 2016
摘要:[目的]明确在氮肥基础上磷、硅及互作对水稻产量和叶绿素含量的影响。[方法]以籼型杂交水稻品种汕优63、丰两优1号、Ⅱ优838、丰两优4号、Y两优2号和Ⅱ优52为试验材料,研究磷、硅及互作对水稻产量及叶绿素含量的影响。[结果]施硅可明显增加每穗总粒、每穗实粒和千粒重,施磷可明显增加每穗总粒、每穗实粒和有效穗。与对照相比,磷硅互作可提高水稻产量,Y两优2号和Ⅱ优52这2个品种的产量增幅最大,分别达10.06%和10.90%。水稻叶片叶绿素含量在磷硅互作处理下明显高于单施磷肥或单施硅肥。[结论]试验结果为优质高产水稻的施肥提供了理论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