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9626条记录
农业信息资源建设探讨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04

摘要:阐述我国最新的互联网络发展状况、农业信息资源的现状 ,及其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提出农业信息资源建设的建议 ;介绍安徽省农科院十年来所做的农业信息资源建设工作

关键词: 农业 信息资源 建设 安徽省农科院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西瓜:迷你魅力挡不住

当代蔬菜 2004

摘要:有人爱吃荔枝,有人却讨厌它的味微酸涩;有人钟爱榴莲,有人说其怪味连连……在五彩缤纷,诱人大快朵颐的果蔬世界,只有西瓜才像个“大众情人”,人人喜欢。而近年来流行的小西瓜更是以其小巧、皮薄及特殊的上市期,改变了过去西瓜消费的理念,让人们不仅在炎夏时才能享用,天凉时也能尝个鲜。那么小西瓜的发展情况怎样?又是如何产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呢?本刊作了此期策划,与关注小西瓜的人们共享。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棉花新品种皖杂5号选育初报

安徽农业科学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介绍了棉花新品种皖杂 5号的选育经过及其特征特性 ;阐述了其丰产稳产性以及优良的纤维品质 ;简要介绍了皖杂 5号的栽培技术要点

关键词: 棉花 皖杂5号 选育 栽培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新时期的农业科技创新与管理

农业科技管理 2004

摘要: 第一部分新时期农业发展的基本矛盾 一、我国农业发展的形势分析 1.我国农业的发展与成就。1978年以来,我国农产品生产能力大幅度提升。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生产国,1999年世界9种主要农产品我国有6种居世界第一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转C_4光合基因水稻特征特性及其在两系杂交稻育种中的应用

作物学报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pepc、ppdk和pepc +ppdk三种转基因水稻农艺性状观察表明 ,与原种Kitaake相比单株有效穗有不同程度的增多 ,单株产量相应提高 ,特别是pepc和ppdk基因聚合后 ,单株有效穗和单株产量分别比受体亲本Kitaake提高 2 9.1%和2 7.0 %。三种转基因材料作基因供体分别与受体光敏核不育系培矮 6 4S、2 30 4S和 2 30 6S杂交后 ,这些基因在新的遗传背景下不仅稳定遗传和高水平表达 ,而且表现增穗增产 ,特别当pepc和ppdk基因聚合时 ,与受体相比 ,F1的PEPC活性提高 5 .8~ 18.6倍 ,PPDK活性提高 0 .5~ 1.3倍 ,植株饱和光合速率提高 5 0 %左右。转育的转基因材料结实率有所降低 ,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 C4光合基因 两系杂交稻 特征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淮北砂姜黑土钾肥对生姜增产效应的研究

土壤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1999 ~ 2001年在淮北平原砂姜黑土地区,连续3年多点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增施K肥对生姜产量及品质都有明显的正效应,姜块产量提高15.3 % ~ 58.4 %,平均增产率为29.8%。K肥的增产效率在2种N肥水平下都较高,高N水平下增加K肥施用量可以极大地提高K肥的增产效率。生姜单位K肥的增产量与土壤K素含量及施K量呈显著负相关,淮北砂姜黑土地区,生姜K肥适宜施用量为K2O 375 ~ 450 kg/hm2。施用K肥能有效提高生姜维生素C与可溶性糖分含量,显著降低硝酸盐含量,改善姜块的内在品质,大幅度提高种植生姜的经济效益。3年4地试验,平均增收7946 ~11065元/hm2,施用K肥的产投比为10.4 ~ 22.2 : 1。

关键词: 钾肥施用 生姜产量 增产效率 品质 砂姜黑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家蚕天然彩色茧的研制

安徽科技 2004

关键词: 家蚕 天然彩色茧 研制 饲料添加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过冷却处理诱发家蚕四倍体的相关因素分析

中国蚕业 2004

摘要:玉泽等(1977)利用过冷却方法处理家蚕产下卵,诱发出了家蚕四倍体,获得了大量的家蚕四倍体个体。本实验在玉泽等(1977)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二倍体雌雄交配家蚕产下卵在不同条件下进行过冷却处理的四倍体诱发率进行统计分析,认为处理材料卵发育阶段、处理温度、处理时间、处理后保护温度这些主要因素对四倍体诱发率高低的影响存在极为显著的水平,并通过对过冷却处理诱发四倍体的各因素进行不同水平的统计分析,优选了提高过冷却处理诱发四倍体的条件组合。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皖稻99,皖稻123与皖稻121

作物研究 2004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颗粒桑叶红茶的研制

中国蚕业 2004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不断增强,更注重日常餐饮的养生保健。据《简明中医辞典》记载,桑叶含有芸香甙、槲皮素、槲皮甙、桑甙、伞形花内酯、东莨菪碱、葫芦巴碱、胆碱、挥发油等,其味苦、甘、寒,入肺、肝经,疏风清热,清肝明目。笔者认为,以桑叶为原料,运用红茶制作工艺,试制新型保健桑红茶,并在注重口感和饮用方法等方面进行摸索探讨,进一步开发桑叶多功能的用途,既有益于人民健康又能增加农民收入,不失为一种有效途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