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农业科学
》
2002
CSCD
摘要:研究结果表明 ,在淮北砂姜黑土地区N素仍为作物产量的第一限制因子 ;P肥由于得到广泛的重视和长期的大量施用 ,砂姜黑土严重缺P的状况已大为改善 ;而土壤速效K的含量则入不敷出 ,因此在今后的施肥中应重视K肥的施用
关键词:
砂姜黑土
氮肥
磷肥
钾肥
定位试验
《安徽农业科学
》
2001
CSCD
摘要:实验研究了氮源及其质量浓度对微绿球藻生长的影响 ,结果表明 ,作为虾、蟹、贝类幼体及海水仔鱼的生物饵料 ,微绿球藻在以尿素或硝酸钠作氮源 ,氮质量浓度在 2 4.6 4× 10 - 6 时 ,生长最快
关键词:
微绿球藻
生长
氮源
质量浓度
《安徽农业科学
》
1996
摘要:研究了不同施氮处理对优质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施氮肥能明显地提高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在淮北地区拔节期施用氮肥时提高小麦籽粒产量效果很好。籽粒蛋白质含量随追氮时期的后延而呈增加趋势,抽穗期追肥的籽粒蛋白质含量及其产量均较高。为实现高产优质统一,优质小麦施氮量在225~300kg/ha,氮肥的基追比例为基肥2/3、追肥1/3,追期宜掌握在拔节~抽穗期之间。
关键词:
优质小麦
氮肥
施氮时期
产量
品质
《安徽农业科学
》
1993
摘要:1990—1991年度在濉溪县和宿县,通过小区试验与大田示范,研究了淮北地区小麦玉米吨粮田系统中夏玉米的密度与氮素效应。建立了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综合效应方程,并对其进行了解析。分析了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及光合面积与产量形成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掖单13号品种在本试验条件下的最高亩产量为715.4公斤,达到最高产量的密度为每亩5371株,亩施氮量为20.3公斤。其产量构成及主要生育指标是:每亩5210穗,每穗478粒,千粒重305.3克;叶面积系数开花期为6.75,成熟期为3.35;亩干物重开花期为614公斤,成熟期为1608.9公斤。
关键词:
吨粮田
夏玉米
氮素
密度
效应
《安徽农业科学
》
1991
摘要:采用二次饱和D-最优设计方法,于1988-1989年在濉溪县和宿县同时进行氮磷肥不同施量试验.研究淮北地区小麦吸收氮磷钾三要素的特性以及氮磷素施量与氮磷钾素吸收的关系.分析了小麦一生中体内含氮磷钾率的变化规律,重点剖析了氮磷素施量与植株含氮磷钾率、氮磷钾素吸收量及吸收强度的关系.根据试验结果,分别建立了植株含氮磷钾率、吸收量和吸收强度等有关三要素的数学模型.
关键词:
小麦
氮磷钾
吸收量
含量
吸收强度
数学模型
《安徽农业科学
》
1991
摘要:本试验采用二次回归旋转组合设计,应用电子计算机建立多项式回归施肥效应函数.研究提出了江淮地区中等肥力马肝泥田油菜推荐施肥量及最佳配比.
关键词:
油菜
氮磷钾
推荐施肥量
《安徽农业科学
》
1991
摘要:对107个土样有效锌测定结果表明,淮北砂姜黑土是一种缺锌较严重的土壤(含量范围:0.13-0.83ppm,平均0.31ppm).大豆、水稻施用锌肥,增产10%-20%,其中尤以锌肥喷施效益最为显著,投入产出比高达1:68.40、1:83.25.施用磷肥能抑制大豆对锌的吸收,并与其施用量成正相关.
关键词:
砂姜黑土
锌
磷
肥料效应
《安徽农业科学
》
1991
摘要:本文根据1988-1989年在濉溪和宿县两地同时进行的氮磷肥不同施量试验结果,分析了小麦籽粒产量与植株氮磷钾素吸收量的关系,求出亩产400公斤产量水平形成百公斤籽粒消耗氮磷钾量分别为3.255、1.185和2.655公斤.建立了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的氮磷素效应方程,依据产量效应方程,求出淮北砂姜黑土地区亩产450公斤水平的经济最佳施氮量为14.64公斤,施磷(P_2O_5) 量为5.71公斤,阐述了氮磷素施量对氮肥利用率的影响.根据高产小麦的需氮、需磷特性和土壤供氮动态,确定了氮磷肥的科学运筹方式.
关键词:
氮
磷
经济施肥量
产量效应
品质效应
氮肥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