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灰茶尺蠖对不同茶树品种取食选择与适应性及与茶树叶片营养成分的关系
《昆虫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灰茶尺蠖Ectropis grisescens Warren对不同茶树Camellia sinensis品种叶片的取食选择性,以及不同茶树品种叶片对灰茶尺蠖生长发育的影响,以探讨灰茶尺蠖对茶树品种的适应机制。【方法】首先测定灰茶尺蠖幼虫对11个茶树品种叶片的取食选择性,并从中选择5个茶树品种测定其叶片生化成分(水分、可溶性糖、茶多酚和游离氨基酸)含量,以分析灰茶尺蠖取食选择性与茶树生化成分的关系;用筛选出来的5个茶树品种叶片饲喂灰茶尺蠖,测定不同茶树品种对灰茶尺蠖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灰茶尺蠖幼虫对11个茶树品种叶片的取食选择性从大到小依次为:平阳特早>舒茶早>中黄2号>越香早>中黄1号>岚里香>漕溪1号>玉露1号>福鼎大白>陕茶1号>苏玉黄。线性回归分析表明,灰茶尺蠖取食选择性与茶树叶片含水量和可溶性糖含量呈正相关,与茶多酚和游离氨基酸含量呈负相关,说明灰茶尺蠖幼虫偏好取食含水量和可溶性糖含量高的茶树叶片,不喜食茶多酚和游离氨基酸含量高的叶片。不同茶树品种叶片可显著影响灰茶尺蠖低龄幼虫、预蛹和蛹的发育历期,对成虫寿命、末龄幼虫体重、蛹重、幼虫存活率、成虫羽化率、单雌产卵量、取食量和食物利用率均无显著影响。【结论】茶树的生化成分影响着灰茶尺蠖的取食选择,而灰茶尺蠖可通过改变取食策略等方式来适应寄主植物。
关键词: 灰茶尺蠖 茶树 茶树品种 取食选择性 生化成分 生长发育


新杨黑羽蛋鸡商品代生长曲线拟合及产蛋早期蛋品质变化规律研究
《中国家禽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解新杨黑羽蛋鸡商品代蛋鸡的生长发育规律及早期蛋品质变化规律,采用Bertalanffy、Gompertz和Logistic三种非线性生长曲线模型拟合0~20周龄生长曲线,测定24~32周龄蛋品质指标。结果表明:三种模型均能很好地拟合其生长曲线,其中Bertalanffy模型拟合效果最佳(R2=0.9998),拟合结果新杨黑羽蛋鸡商品代成熟体重为2 005.33 g,拐点体重为594.17 g,拐点周龄为7.73周龄;蛋品质指标与产蛋周龄有密切关系,蛋重随产蛋周龄增加而增大,蛋壳颜色、蛋黄颜色随产蛋周龄增加而降低。


基于原球茎培养的白芨育苗技术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 2018
摘要:[目的]研究白芨原球茎增殖液体培养及原球茎直播育苗技术。[方法]通过正交试验筛选MS培养基浓度、马铃薯汁浓度及KT浓度,对原球茎增殖液体培养进行研究;通过单因素试验筛选原球茎直播育苗的播种基质。[结果]白芨原球茎增殖液体培养各因素的优势组合为MS+KT 1.0 mg/L+马铃薯汁120 g/L;白芨原球茎直播有比较优势的基质为腐殖土50%+碎木屑50%+NAA 0.5 mg/L+香蕉汁100 g/L。[结论]白芨原球茎增殖液体培养及原球茎播种育苗的技术路线在生产上具有可行性,该方法简化了培养程序。


圩猪体重非线性生长曲线拟合分析
《养猪 》 2017
摘要:对圩猪进行了生长曲线拟合,自出生开始每30 d称1次体重,根据平均体重分别利用Logistic、Bertalanffy、Gompertz模型进行生长曲线拟合,结果显示Gompertz模型拟合度最高(R~2=0.999 7),其他两种模式也相对较高,均高于0.997;从极限体重(成熟体重)和最大日增重看,Gompertz模型的极限体重和最大日增重分别为174.94 kg和579.21 g,较符合圩猪的体重和日增重范围,因此,Gompertz模型最适合圩猪的生长发育过程,Gompertz方程为:W=174.94 exp[-4.23 exp(-0.006 t)],其拐点分别是(240.29 d,64.36 kg)。


不同比例止痢草提取物替代饲用抗生素对生长肥育猪生长性能、血清免疫指标及肠道菌群的影响
《养猪 》 2017
摘要:为研究不同比例的止痢草提取物替代饲用抗生素对生长肥育猪生长性能、血清免疫指标及肠道菌群的影响,试验选用体重均匀的健康生长猪120头,随机分为3组,每组设4个重复,每个重复10头猪,公母各半,单圈饲养。试验期96 d。试验分生长期(48 d)和肥育期(48 d)两个阶段。生长期:对照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吉他霉素预混剂80 g/t,试验Ⅰ组、试验Ⅱ组在基础饲粮中分别添加止痢草提取物250 g/t、500 g/t;肥育期:对照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吉他霉素预混剂40 g/t,试验Ⅰ组、试验Ⅱ组在基础饲粮中分别添加止痢草提取物250 g/t、500 g/t。试验结果显示:1)生长期、肥育期、全期日增重,试验Ⅰ组、试验Ⅱ组和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料重比,与对照组相比,生长期试验Ⅱ组增加了18.18%(P<0.05),肥育期试验Ⅱ组降低了6.73%(P>0.05),全期试验Ⅱ组增加了4.71%(P<0.05),而试验Ⅰ组与对照组各阶段差异不显著(P>0.05)。2)与对照组相比,猪血清中Ig A含量试验Ⅰ组提高了30.77%(P>0.05),试验Ⅱ组降低了3.85%(P>0.05);猪血清中Ig G含量试验Ⅰ组提高了27.96%(P>0.05),试验Ⅱ组降低了15.34%(P>0.05);猪血清中Ig M含量试验Ⅰ组、试验Ⅱ组分别提高107.04%(P<0.05)、30.99%(P>0.05)。3)试验Ⅰ组、试验Ⅱ组总抗氧化能力比对照组分别提高14.19%(P>0.05)、94.59%(P>0.05)。4)猪肠道中大肠杆菌含量试验Ⅰ组、试验Ⅱ组比对照组分别降低11.82%(P>0.05)、0.58%(P>0.05);猪肠道中乳酸杆菌含量试验Ⅰ组比对照组增加2.06%(P>0.05),试验Ⅱ组和对照组相同。综上所述,在生长肥育猪饲粮中添加止痢草提取物250 g/t替代吉他霉素预混剂(生长期80 g/t、肥育期40 g/t)是可行的。
关键词: 生长肥育猪 止痢草提取物 生长性能 血清免疫指标 肠道菌群


稀有鮈鲫饲料营养及饲养技术的实验研究
《实验动物科学 》 2017
摘要:目的探索稀有鮈鲫应用型配合饲料及相应的养殖技术,促进实验稀有鮈鲫的营养学标准化。方法在营养学需求的研究基础上,探索并验证适合稀有鮈鲫日常养殖的应用型配合饲料。通过生长实验和繁殖实验,筛选得到适宜的饲料配方;研究了温度、投喂频率、饲养密度等饲养策略对生长、性腺发育的影响。结果 25%~40%蛋白水平的配合饲料均可满足幼鱼快速生长需求,其中30%蛋白、6%脂肪、总能为12.5 kJ/g的投喂效果生长最好,同时,繁殖性能较高,可达到对照组的69.4%;亲鱼的产卵间隔随饲料蛋白水平的降低而延长;在18~24℃范围内,温度越高,生长越快,当温度超过28℃时,体质量反而有所下降;不同投喂频率下,最大生长均出现在24℃时;特定生长率随养殖密度升高呈明显下降的趋势,养殖密度为0.8尾/L时饲料利用率最高,1.6尾/缸组稍降低,但无显著差异。结论 30%蛋白、6%脂肪、总能为12.5 k J/g的配合饲料可满足稀有鮈鲫幼鱼的快速生长,且能使亲鱼能保持规律性繁殖,满足实验稀有鮈鲫传代和生产需要;过高或过低的温度对生长不利,投喂频率的增加不一定能促进生长和饲料利用;稀有鮈鲫幼鱼适宜的养殖温度为24~26℃,每天投喂2次;养殖密度对生长和性腺发育均有很大影响,适宜的养殖密度应不超过1.6尾/L。


膜下滴灌水稻优化毛管配置模式及适宜灌溉强度的研究
《中国水稻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膜下滴灌水稻在干旱/半旱区(新疆、宁夏)表现出较高的生产潜力,而优化毛管配置模式和灌溉强度是其实现高产的前提。为此,本研究于石河子地区通过设置毛管配置模式和灌溉强度双因素多水平处理,开展为期一年的小区试验,旨在为膜下滴灌水稻获得高产高效的毛管配置模式和灌溉强度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综合品种和灌溉强度因素,群体整齐度以1膜4管8行配置(R_1)最优,其次是1膜2管8行配置(R_2),1膜1管8行配置(R_3)最差。R_2模式通过促进近滴灌带行位株穴的生长发育来弥补远滴灌带行位株穴生长发育,最终R_2模式的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及经济效益与R_1差异不显著;由于R3模式下距滴灌带第3行位和第4行位的株穴生长严重受限,进而导致R_3模式的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及经济效益显著低于R_1和R_2模式;总体而言,增加灌溉强度有利于膜下滴灌水稻生长发育。在砂壤土质条件下,膜下滴灌水稻为获得较高的谷物产量,毛管间距以40~80cm为宜。关键生育期灌溉强度为抽穗前11mm/d,抽穗后需维持更高的灌量,可以考虑维持在20~25mm/d。


饲料糖蛋白质比和投喂率对异育银鲫生长及脂质代谢指标的影响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饲料糖蛋白质比(C/P)和投喂率对异育银鲫生长和脂质代谢指标的影响,实验设计3组C/P水平为C24/P42、C32/P36、C40/P30的等能等脂饲料,每组饲料设2%、3%、4%各3个投喂水平,实验共9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放养24尾初始体质量为(2.40±0.10)g的异育银鲫,每天投喂两次,实验期50 d。结果表明:(1)C24/P42组终末体重(FBW)、特定生长率(SGR)、饲料转化效率(FCE)显著高于而蛋白质效率比(PER)显著低于C40/P30组(P<0.05),C32/P36与C24/P42组差异不显著。4%组FBW、SGR显著高于3%和2%组(P<0.05)。(2)鱼体组成仅受投喂率显著影响,3%、4%组全鱼及胴体水分含量显著低于而脂肪含量显著高于2%组(P<0.05),3%与4%组差异不显著。(3)随着饲料C/P水平上升,肝脏苹果酸酶(ME)活性先升高后下降(P<0.05),肝酯酶(HL)与脂蛋白酯酶(LPL)活性呈相反变化趋势,但总酯酶(TLP)活性无显著变化,脂质过氧化物(LPO)含量显著上升(P<0.05)。随着投喂率增加,3%与4%组ME、HL、LPL、TLP活性及LPO含量显著高于2%组(P<0.05)。综合生长和脂质代谢指标分析结果,异育银鲫适宜的饲料C/P水平和投喂率分别为C32/P36和4%。


电热断趾对本交笼饲养蛋种鸡育雏育成期生长发育的影响
《中国家禽 》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研究旨在评价电热断趾对本交笼饲养模式蛋鸡父母代种公雏育雏育成期生长发育的影响。600只1日龄海兰褐父母代种公雏随机等分为4组,对照组未断趾,试验组分别断第三趾(试验1组)、第一趾和第三趾(试验2组)、第二趾和第四趾(试验3组)。每隔2周测定鸡体重、胫长和胫围至18周龄,并于42日龄测定各组血液生化指标。结果:3个试验组14日龄体重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其中试验1组14~56日龄种公雏体重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断趾对42~70日龄种公雏胫长或胫围有显著影响(P<0.05);断趾对葡萄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尿酸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有显著影响(P<0.05)。研究结果表明:电热断趾对育雏育成期末种公雏体重、胫长和胫围无显著影响,对42日龄特定血液生化指标有显著影响,且具有断趾数量的差异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