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大豆南繁育种技术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南繁是大豆育种的一个重要环节。笔者从播前准备、田间管理等方面,总结了大豆南繁工作的经验和注意事项,以供南繁工作者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豆重组自交系群体NJRIKY遗传图谱的加密及其应用效果
《作物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作物基因组研究,包括基因或数量性状位点(QTL)定位、图位克隆以及物理图谱构建等,首先必须建立具有丰富标记信息的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由科丰1号和南农1138-2杂交组合衍生的重组自交系群体NJRIKY已经构建了4张大豆遗传连锁图谱,但由于遗传信息和标记数目不够充分,在基因和QTL作图时仍然存在精确度和准确度问题。为增加NJRIKY图谱密度,本研究在967对SSR引物中获得了401个多态性SSR标记。结合其他分子数据,使用作图软件Mapmaker/Exp3.0b,获得一张含有553个遗传标记,25个连锁群,总长2071.6cM,平均图距3.70cM的新遗传连锁图谱,其中SSR标记316个,RFLP标记197个,EST标记39个,形态标记1个。连锁群上大于20cM的标记间隔由原来42个减少到2个。原图谱的3个SMV抗性基因定位于D1b连锁群末端的开放区间上且仅与一个RFLP标记连锁,利用加密图谱对Rsc-3、Rsc-7、Rsc-9、Rsc-13、Rsa、Rn1和Rn3等7个SMV抗性基因重定位,全部位于D1b连锁群,与相邻分子标记距离均小于6cM,其中Rsc-9、Rn1、Rsa的距离小于1cM,Rsc-13与EST标记GMKF168a共分离。对本群体农艺性状进行QTL重定位,获得8个性状相关的42个主效QTL,其中20个QTL遗传贡献率大于10%,与原图谱比较,新定位的各QTL的标记区间明显缩短,与相邻标记的连锁更加紧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空间搭载对夏大豆品种的诱变效应
《大豆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空间搭载的夏大豆品种(系)合豆3号、蒙91-413和蒙9609-1的当代种子出苗率,及其SP1、SP2的性状变异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空间搭载后,各品种(系)的出苗率均比对照降低,其中合豆3号降幅达显著水平;合豆3号的结荚高度显著大于对照,有效分枝数显著少于对照;蒙9609-1、蒙91-413的单株无效荚数比对照显著增加,其它性状与对照没有明显偏离。在合豆3号的SP1群体中发现1个单株的多个性状发生变异,且在后代株系内无明显分离。在合豆3号SP2群体中获得矮秆、双茎、窄叶等变异植株共计236株,变异率为2.74%。蒙91-413的SP2群体中发现稀绒毛、晚熟、矮秆等变异植株共计66株,变异率为0.59%。还在合豆3号的SP2群体中,发现2个株系在叶形、成熟荚色、生育期多个性状上同时发生变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豆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W 931 A及其保持系不同器官的可溶性蛋白的电泳分析
《种子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对大豆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W 931 A及其同型保持系W 931 B不同器官的蛋白质组进行比较性研究,获得差异蛋白质组的重要信息。方法:采用SDS-PAGE方法。结果:发现不育系W 931 A与其保持系W 931 B种子和苗期叶片的蛋白质SDS-PAGE电泳图谱基本没有差异带,二胞花粉期花药SDS-PAGE图谱间有3条差异带。结论:雄性不育基因表达具有时空和器官特异性,与育性有关的蛋白主要在花药中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豆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W931A及其保持系的差异蛋白质组学比较分析
《中国种业 》 2009
摘要:采用SDS-PAGE与LC-MS/MS联用方法,对大豆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W931A及其同型保持系W931B不同器官的蛋白质组进行比较性研究,结果发现不育系W931A与其保持系W931B种子和苗期叶片的蛋白质SDS-PAGE电泳图谱基本没有差异带,二胞花粉期花药SDS-PAGE图谱间有3条差异带。雄性不育基因表达具有时空和器官特异性,与育性有关的蛋白主要在花药中表达。对差异表达的蛋白如ADP-葡萄糖焦磷酸化酶、NBS-LRR疾病抵抗蛋白质的同源物、ATP合成酶b亚基、硫氧还蛋白过氧化物酶、类锌脂蛋白等进行功能分析,推测不育系W931A的雄性不育可能与淀粉合成受抑制、能量代谢紊乱和细胞凋亡有关。
关键词: 大豆 质核互作雄性不育 差异蛋白质组学 凝胶电泳 串联质谱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豆M型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基因标记定位
《大豆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鉴于与恢复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在分子辅助选择育种中的应用前景,采用SSR标记法定位大豆CMS恢复系WR016的恢复基因。根据(W931A×WR016)F1、F2的植株育性,分析表明大豆M型不育系统为单基因配子体不育。由于大豆M-CMS恢复系WR016的恢复基因定位在A1连锁群上,利用A1连锁群上的大豆SSR引物对不育系W931A和恢复系WR016构建的F2分离群体进行分析,获得了与恢复基因连锁的三个标记Satt684、Satt276和Satt545,遗传距离分别为29.5cM、10.7cM和14.1cM。虽然10.7cM还是一个较远的距离,但为进一步精确定位恢复基因,并最终克隆恢复基因打下了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豆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W931A及其保持系的差异蛋白质组学比较分析
《作物杂志 》 2009 CSCD
摘要:采取SDS-PAGE与LC-MS/MS联用方法,对大豆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W931A及其同型保持系W931B不同器官的蛋白质组进行比较性研究,获得差异蛋白质组的重要信息,并初步分析差异蛋白的主要功能,以期找到与大豆不育性有关的蛋白质,揭示雄性不育发生机理。研究发现,不育系W931A与其保持系W931B种子和苗期叶片的蛋白质SDS-PAGE电泳图谱基本没有差异带,二胞花粉期花药SDS-PAGE图谱间有3条差异带。雄性不育基因表达具有时空和器官特异性,与育性有关的蛋白主要在花药中表达。对差异表达的蛋白如ADP-葡萄糖焦磷酸化酶、NBS-LRR疾病抵抗蛋白质的同源物、ATP合成酶b亚基、硫氧还蛋白过氧...
大豆M型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基因SSR标记初步定位
《大豆科学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鉴于细胞质雄性不育(Cytoplasmic Male Sterility,CMS)在作物杂种优势利用中的良好应用前景及分子标记对恢复系选育的应用价值,试验采用SSR分子标记对大豆CMS恢复系WR016恢复基因进行初步定位。利用197对大豆SSR引物对不育系W931A和恢复系WR016单株进行多态性筛选,52对引物在双亲间表现多态性,多态性频率26.39%,进一步利用这52对引物对10株不育系W931A和恢复系WR016单株、不育基因池、可育基因池和半不育基因池进行分析,表明位于A连锁群上的Satt276表现出良好的多态性。再利用合成的Satt276附近的引物进行分析,表明Satt684和Satt572也有良好的多态性。据此,可将大豆M-CMS恢复系WR016的恢复基因初步定位在A连锁群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人“种豆吃豆”项目效果评价
《安徽预防医学杂志 》 2008
摘要:目的了解安徽省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人"种豆吃豆"试点活动开展情况,全面评估活动实施效果,为在项目地区进一步推广提供依据。方法采取普查方法,对2个县(区)参与项目所有可接触到的47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人进行问卷调查,并入户核实调查结果。结果在47名调查对象中,共接受豆种320.5kg,收获大豆3 465kg,较投入增加了9.8倍,87.2%对象接受过培训,97.9%的人均食用了大豆,平均每人每周吃豆6.4±2.6次,喝豆浆者占89.4%,89.1%的对象自报吃豆后感觉身体较以前好,86.7%自报比吃豆前生病少,总蛋白、白蛋白和血红蛋白较吃豆前增加者分别占61.11%、61.11%和57.89%,且前两者在吃豆前后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t=3.8136,P<0.05,t=2.6697,P<0.05),CD4较吃豆前增加的占54.05%;97.9%人认为此项目好,所有人都希望继续开展该项目。结论该项目改善了感染者/病人的营养状况和知识水平,减少了机会性感染的发生,"种豆吃豆"试点活动效果明显,并具有可持续性。
关键词: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人 大豆 生产自救 效果评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