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新型控释肥机插侧深施对江淮中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中国稻米 》 2021
摘要:基于新型控释肥的机插侧深施肥,可以实现简化施肥次数,减少施肥量,提高肥料利用率。2020年在安徽江淮水稻主产区多点试验的结果表明,基于生物基包膜控释肥(MFi)机插侧深施,江淮杂交中籼稻在常规施肥量(其中N=13.5 kg/667 m2)基础上减量20%,江淮常规中粳稻在常规施肥量(其中N=15.6 kg/667m2)基础上减量10%,或在常规施肥量(其中N=15.6 kg/667m2)基础上减量20%+1次孕穗肥,均可以实现不减产(平产或略增),显著提高肥料利用效率。
关键词: 水稻 生物基包膜控释肥 侧深施肥 产量 氮肥利用率
水稻核不育系4个柱头性状的遗传分析
《植物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改良水稻(Oryza sativa)核不育系柱头性状提供遗传信息,调查了粳型核不育系7001S、籼型核不育系Z913S及其杂交、自交获得的F1、F2和F2:3群体的4个柱头性状,分析了4个性状间的相关性,并利用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对2个世代4个性状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4个性状两两间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介于0.274–0.897之间。除F2:3群体中花柱长度和柱头外露率分别表现出受2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和1对负等效加性-显性主基因+多基因控制外,F2和F2:3群体的柱头长度、花柱长度、柱头-花柱总长度以及柱头外露率均表现出受2对主基因和多基因控制,且F2:3群体中控制花柱长度的主基因表现出加性-显性效应,其余均表现出加性-显性-上位性效应。2个世代中4个性状均以主基因遗传为主。
关键词: 水稻 核不育系 柱头性状 主基因+多基因模型 遗传分析
水稻核不育系柱头性状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
《作物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柱头性状是影响水稻不育系异交繁殖和杂交水稻制种产量的重要性状。为创制长柱头、高外露率的水稻温敏核不育系提供遗传信息,调查了短柱头、低外露率的粳型光温敏核不育系7001S和长柱头、高外露率的温敏核不育系紫泰S及其杂交、自交获得的F1、F2群体(350个株系)和F2:3群体(320个株系)的4个柱头性状,分析了4个性状之间的相关性,并运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2个世代4个性状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 4个柱头性状间均表现出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介于0.262和0.895之间。柱头长度、花柱长度、柱头和花柱总长度(以下简称柱花总长度)均表现出受2对主效基因和微效基因共同控制,除F2群体中柱花总长度的2对主基因表现为等加性效应和等显性效应外,其余均表现为加性-显性-上位性效应, 3个性状均表现出以主基因间的上位性效应为主; F2群体柱头外露率受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多基因控制,而F2:3群体则表现为受1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多基因控制,以主基因间的加性效应为主。2个世代中的4个柱头性状均以主基因遗传为主。
关键词: 水稻 核不育系 柱头性状 主基因+多基因模型 遗传分析
安徽省水稻品种稻曲病抗性鉴定与评价
《作物研究 》 2021
摘要:为明确安徽省水稻品种对稻曲病的整体抗性水平,为品种审定、抗病品种选育、品种合理布局提供科学依据,以2017-2020年间659份水稻区试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自然诱发方法,进行抗性级别鉴定和分析。结果表明,表现为抗性的品种42份,占比6.37%,其中高抗品种17份;感病品种高达255份,占比38.69%。2017—2020年这4年内品种对稻曲病的抗病率分别为5.81%、27.56%、18.45%、22.09%。比较分析表明,籼稻、粳稻类型间抗性水平无显著差异。两个自然诱发鉴定圃的抗性鉴定结果差异较大。安徽省水稻品种对稻曲病的总体抗性水平较好,但感病品种比例较高。
安徽省水稻化肥减施增效技术集成模式效果评估
《安徽农业科学 》 2021
摘要:为了探索水稻化肥减施新途径,实现农业绿色发展,依托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化肥农药减施增效技术应用研究"项目,2017—2019年在安徽省不同水稻种植区开展了水稻机械旱条直播一次性施肥技术、水稻机械化秧肥同步一次性施肥技术和水稻机械穴直播一次性施肥技术模式示范研究,并对3种减肥技术模式的减肥效果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较常规施肥,采用化肥减施技术模式后,水稻可减肥23.2%~26.3%,同时增产5.9%~13.0%,氮肥利用率提升9.0%~22.0%,经济效益增加1 150~2 751元/hm2。各减肥技术模式对于水稻增产、提高肥料利用率均有显著作用,适宜在安徽省大规模推广。
一种水稻种质资源创制方法的研究
《杂交水稻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结合目标性状和SSR分子辅助标记选择,在BC1F1代筛选出携带目标性状且与轮回亲本遗传相似度高于90%的BC1F1代单株,再通过1次回交和多次自交,建立了一种水稻种质资源创建方法。利用该方法与传统种质创建方法分别创建了携带黑色种皮特征的种质资源Y26和Y25。结果表明,创建Y26工作量较少,Y26种皮的黑色覆盖度较高且株系较稳定。该方法实现了快速高效地导入目标性状,加快了种质资源创新的选育速度,为水稻遗传育种提供了新方法。
水稻-乌龟共作模式经济效益分析
《安徽农业科学 》 2021
摘要:为探讨水稻-乌龟共作模式的经济效益,于2018—2019年在芜湖市无为县陡沟镇开展水稻-乌龟共作试验,试验面积1.66 hm2。结果发现,2018—2019年生产成本共286 580元,平均每年生产成本86 319元/hm2;总收入553 300元,除去生产成本,净收入266 720元,平均每年净收益为80 337元/hm2,投入产出比为1∶1.93。水稻仅在移栽初期施肥1次,生长过程中未追肥,未使用农药。由此可见,水稻-乌龟共作模式可以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在保证水稻产量的同时,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
一种基于PCR的水稻SNP标记检测方法
《中国农学通报 》 2020
摘要:旨在找到一种简便的SNP检测方法用于水稻种性鉴定及遗传多样性分析,本研究以245份长江中下游主推杂交水稻品种及亲本为研究材料,从1319个SNP位点中筛选出124对多态性高的位点,建立SNP的高效检测体系。选用其中的1个标记sf0141821553和SSR的标记RM7120来检测水稻的纯度,分别利用Caps-AccI标记和SNP-sf0601764762扩增亲本及杂交后代Wx的基因型,两者结果完全一致。用124对位点对245份杂交水稻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聚类分析显示,245个品种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在0.64~0.97之间。以遗传相似系数0.64为阈值,可以将245个水稻品种分为2个类群,这2个类群分别在遗传相似系数为0.712和0.667处又可以分为2个亚群。结果表明材料间存在明显的群体结构,能精确区分待测品种的基因型以及品种间的遗传差异。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来实现SNP标记的检测,方法简便且不需要大型仪器设备和昂贵的试剂,便于实验室开展水稻品种的鉴定工作。
基于VGG-16卷积神经网络的水稻害虫智能识别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 2020
摘要:为了实现自然场景下水稻害虫实时精准被识别,构建基于VGG-16卷积神经网络的水稻害虫智能识别模型。该模型采用VGG-16卷积神经网络为核心网络结构,根据水稻害虫的个体特征和自然场景,对VGG-16网络的卷积层局部调整,优化主要模型参数,实现水稻害虫的智能识别,其识别的平均准确率是90.7%,实现对沙叶蝉、大螟、斑须蝽、点蜂缘蝽和白背飞虱的准确识别。研究结果显示,采用卷积神经网络技术可以实现自然场景下害虫图像的精准识别,代替人工辨认,提高水稻害虫防治率,实现实时、精准防治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