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王德正(精确检索)
作者:王守海(精确检索)
76条记录
温度对三系BT型粳稻不育系育性的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 2003 CSCD

摘要:对三系杂交粳稻育种中常用的BT型粳稻不育系作了简介 ,探讨了温度对其育性的影响 ,结果表明高温 ( >3 5℃ )对其育性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

关键词: BT型粳稻不育系 温度 育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安徽省两系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安全技术与应用研究(Ⅳ)——两系杂交稻制种安全与高产技术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2003 CSCD

摘要:对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选配的 7个两系籼、粳杂交稻组合在安徽境内的制种安全和高产技术进行了研究。提出选用不育起点温度低 ,育性稳定的实用光温敏核不育系 ;将不育系育性敏感期安排在安全时段内 ;选择最佳抽穗扬花期 ;防止不育系自交结实 ,确保制种纯度等 4项制种安全技术和 5项制种的高产技术并用于种子产业化生产。

关键词: 两系杂交稻 制种 安全技术 高产技术 产业化开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两系杂交中籼65002(两优培九)的栽培技术研究(Ⅱ)——65002有关性状相关及通径分析

安徽农业科学 2002 CSCD

摘要:通过对 65 0 0 2进行栽培实验 ,可知提高氮素水平和栽培密度可有效提高有效穗数。产量构成因子中单位面积有效穗和每穗实粒数作用最大 ,而千粒重作用非常小。要使 65 0 0 2获得高产的有效途径是适当提早播种 ,提高氮素水平 ,栽培密度则要求不严格

关键词: 水稻 两系杂交中籼 65002 相关系数 通径分析 栽培措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安徽省两系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安全技术与应用研究(Ⅰ)——粳型光敏核不育系的育性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2002 CSCD

摘要:198 7~ 2 0 0 1年对安徽省农科院水稻所育成的 70 0 1S、80 87S、3 5 0 2S、3 5 16S 4个粳型光敏核不育系进行了育性观察。研究结果表明 :4个粳型光敏核不育系在合肥历年稳定不育期为 8月 10日至 2 5日。同时根据多年应用实践 ,对各不育系作出了评价

关键词: 粳稻 光敏核不育系 育性 安徽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安徽省两系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安全技术与应用研究(Ⅲ)——光、温敏核不育系的繁殖技术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2002 CSCD

摘要:对安徽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育成的光温敏核不育系粳型 70 0 1S、3 5 16S ,籼型 3 418S、3 99S、2 3 0 1S及宣城地区农科所育成的X0 7S的繁殖技术进行了研究。提出光敏型不育系 70 0 1S、3 5 16S、3 418S立足于安徽省内秋繁 ,辅之以海南春繁 ;温敏型不育系 3 99S、2 3 0 1S、X0 7S以海南春繁为主 ,辅之以安徽省山区冷水灌溉繁殖的技术策略 ,并总结出相应的高产繁殖关键技术。

关键词: 杂交水稻 光温敏核不育系 繁殖 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安徽省两系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安全技术与应用研究(Ⅱ)——籼型光温敏核不育系的育性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2002 CSCD

摘要:以 3 418S、X0 7S、3 99S、2 3 0 1S和培矮 64S(CK) 5个籼型光温敏核不育系为材料 ,1994~ 2 0 0 1年在合肥进行分期播栽试验 ,抽穗时观察其育性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 :历年籼型光温敏核不育系的稳定不育时段大致为 8月 10~ 2 5日 ,其相应的育性敏感安全时段约在 7月 2 5日~ 8月 14日

关键词: 籼稻 光温敏不育系 育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转玉米pepc基因的杂交水稻亲本的选育

中国农业科学 200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转玉米 pepc基因水稻进行观察研究 ,发现玉米 pepc基因不仅在水稻中高水平表达而且能稳定遗传。转基因水稻的PEPC活性比非转基因对照提高 10倍以上 ,其单株有效穗、穗总粒数、千粒重和单株产量等主要经济性状指标分别比原始亲本Kitaake提高 14 .9%、5 .7%、1.3%和 13.9%。 1998年以来 ,利用转 pepc基因水稻与杂交稻亲本杂交 ,经 5年 7代选育得出以下结果 :(1)玉米 pepc基因在新遗传背景下仍能高水平表达并能稳定遗传 ;(2 )F1的PEPC活性介于双亲之间 ,其饱和光合速率提高 5 0 % ,与双亲的差异达显著水平 ,利用高光效基因提高水稻杂种优势具有可行性 ;(3)PEPC活性与饱和光合速率呈极显著正相关 (r =0 .6 4 70 ) ,可将水稻叶片中的PEPC活性作为鉴定高光效水稻的主要生理指标 ;(4)转育成 3个较稳定的高光效水稻株系 ;(5 )建立了潮霉素催芽初选、分子标记抽检、田间表型决选和生理生化指标定量鉴定的高光效水稻筛选技术体系

关键词: 转基因水稻 玉米pepc基因 高光合效率 杂交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两系杂交中籼新组合皖稻79的选育及其栽培技术

安徽农业科学 2002 CSCD

摘要:皖稻 79是籼型温敏不育系X0 7S与紫恢 10 0组配育成的两系杂交中籼稻新组合 ,具有高产、稳产、适应性强等特性。1998~ 1999年参加安徽省中籼区试 ,平均产量 8.45t/hm2 ;2 0 0 0年参加安徽省中籼生产试验 ,平均产量 7.83t/hm2 。 1999年白湖农场 12 0hm2 以上的大面积示范 ,产量 9.16t/hm2 ,比对照汕优 63增产 19.44 %。 2 0 0 0年通过安徽省品种审定

关键词: 水稻 两系 杂交中籼稻 皖稻79 选育 栽培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籼型温敏核不育系2301S的选育

杂交水稻 2001 北大核心

摘要:2 30 1S是安徽省农科院水稻所选育的籼型温敏核不育系 ,2 0 0 0年 8月通过安徽省技术鉴定。 2 30 1S不育株率 10 0 % ,花粉败育率 99.99% ,套袋自交不实率 10 0 % ,不育起点温度较低 ,在合肥不育期 30d以上 ;开花习性好 ,异交结实率高达 5 7% ;加工品质和外观品质优良 ,但直链淀粉含量过高 ;对白叶枯病和稻瘟病抗性分别为高抗 (1级 )和抗 (2级 )。

关键词: 籼稻 温敏核不育系 2301S 选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双季晚稻皖粳97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初探

安徽农业科学 2001 CSCD

摘要:本文描述了双季晚稻皖粳 97的特征特性。分析了各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影响 ,有效穗数 ( 0 .6 80 6 )、千粒重 ( 0 .6 33 6 )与产量呈显著 (r0 .0 5,1 0 =0 .5 76 0 )正相关 ,而穗总粒数 ( 0 .1996 )和结实率 ( -0 .0 989)与产量相关程度较小。在综合考虑影响产量和稻米品质诸因子的基础上 ,归纳了皖粳 97作双季晚稻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选好茬口早播早栽 ;稀播匀播培育壮秧 ;合理密植争穗增粒 ;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 ;把好收割入库保优关

关键词: 双季晚稻 皖粳97 优质 高产 栽培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