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核质互作不育和光敏核不育聚合的粳稻不育系选育
《中国农业科学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粳型核质互作不育系高温自交结实和粳型光敏核不育系低温自交结实的现状,选择BT型核质互作不育系与含有BT型保持基因的粳型光敏核不育系,通过杂交和回交,使雄性核不育基因与核质互作不育基因聚合,育成了粳型光敏核质互作不育系2308SA和2310SA。该不育系的不育性是由两套相互独立的基因系统控制的,分期播种育性观察结果表明,在长日高温下,雄性光敏核不育隐性纯合基因控制水稻不育性,避免了BT型不育基因因穗期受高温影响而导致不育系自交结实;在长日适温下,水稻不育性由核不育基因和核质互作不育基因共同控制而表现稳定;在低温(低于光敏不育系不育临界温度)或短日适温(日最高气温<32℃)下,BT型核质互作不育基因控制水稻不育性,消除了育性敏感期低温导致核不育系“打摆子”造成杂交种子不纯的风险。还对粳型光敏感核质互作不育系的可恢性、可繁性和配合力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 粳稻 光敏核不育 核质互作不育 基因 光敏核质互作不育
转C_4光合基因水稻特征特性及其在两系杂交稻育种中的应用
《作物学报 》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pepc、ppdk和pepc +ppdk三种转基因水稻农艺性状观察表明 ,与原种Kitaake相比单株有效穗有不同程度的增多 ,单株产量相应提高 ,特别是pepc和ppdk基因聚合后 ,单株有效穗和单株产量分别比受体亲本Kitaake提高 2 9.1%和2 7.0 %。三种转基因材料作基因供体分别与受体光敏核不育系培矮 6 4S、2 30 4S和 2 30 6S杂交后 ,这些基因在新的遗传背景下不仅稳定遗传和高水平表达 ,而且表现增穗增产 ,特别当pepc和ppdk基因聚合时 ,与受体相比 ,F1的PEPC活性提高 5 .8~ 18.6倍 ,PPDK活性提高 0 .5~ 1.3倍 ,植株饱和光合速率提高 5 0 %左右。转育的转基因材料结实率有所降低 ,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无公害水稻生产的农药和氮肥使用技术及其安全性
《安徽农业科学 》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结合安徽无公害水稻生产的实际 ,使用允许在无公害水稻生产中应用的部分农药品种进行病虫害防治 ,能有效地控制病虫危害。虽然有些农药使用的次数和使用量有所突破 ,但检测结果仍未检出农药残留。另外 ,对水稻后期增施一定量氮肥试验 ,也未检测出亚硝酸盐。
安徽省水稻新组合(品种)米质评价
《安徽农业科学 》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按照国家优质稻谷标准GB/T17891-1999,对安徽省 10 1个中籼、中粳和晚粳新组合 (品种 )进行主成分分析 ,对累计贡献率达 89.114 %的 6个主成分因子 ,即整精米率、垩白米率、垩白度、胶稠度、糙米率和直链淀粉含量等 6项指标进行达标分析。结果表明 :糙米率全部达二级标准以上 ,胶稠度达标率为 89.1% ,整精米率和直链淀粉含量达标率分别为 64 .4%和 71.3 % ,垩白米率和垩白度达标率仅为 3 2 .7%和 3 3 .7%。而且粳稻达标率高于籼稻 ,常规稻达标率高于杂交稻。提出今后杂交稻优质育种的主攻方向是降低垩白米率和垩白度 ,重视整精米率的改良。
两系杂交中籼2301S/H7058栽培技术探讨
《安徽农业科学 》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相关及通径分析研究了两系杂交中籼组合 2 3 0 1S/H70 5 8有关性状间的关系 ,结果表明 :基本苗和最高苗对有效穗有显著影响 ,秧龄和施氮水平对分蘖性状影响很小 ;产量构成中 ,起主要作用的是穗实粒数和有效穗 ,而这两者也达显著负相关 ;栽培措施中栽插密度为主要限制因子 ,它与穗实粒数达显著负相关 ,而与有效穗达显著正相关。辅助试验说明 ,适宜播期为 4月底至5月初 ,过迟则影响产量
关键词: 两系杂交中籼 2301S/H7058 农艺措施 通径及相关分析
玉米pepc基因在杂交转育的转基因水稻后代中的传递和表达特征
《遗传学报 》 2004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合肥、海南两地以高光效转玉米pepc基因水稻为父本 ,与培矮 64S、2 3 0 2S、2 3 0 4S、2 3 0 6S、512 9、0 2 42 8、皖粳97和双九A等 8个受体杂交 ,转育转pepc基因水稻新种质材料。至 2 0 0 2年已转育成一批转pepc基因水稻品系 ,对这些材料世代跟踪研究显示 :(1)玉米pepc基因以一个显性基因稳定传递给后代 ,符合孟德尔分离规律 ,自交F2 呈3∶1分离 ,BC1为 1∶1分离 ;(2 )玉米pepc基因在杂交转育的转基因水稻中高水平表达 ,与受体亲本相比 ,PEPC活性提高 3 7~ 17 4倍 ,表达水平与受体亲本和转基因拷贝数有关 ,来源相同的世代间有相似的表达水平 ,但同一世代不同个体间表达水平有差异 ,这可能与其位置效应、拷贝数和环境条件有关 ;(3 )杂交后代结实率不高 ,容易产生异交结实导致转基因材料混杂分离。采取抗生素催芽初筛、PCR分析抽检、PEPC活性测定和田间表型观测的转玉米pepc基因水稻选育筛选体系 ,辅之以受体为轮回亲本适当回交可有效地控制。利用该途径已育成 3个稳定的高表达的转玉米pepc基因水稻品系H1596、H1597和Y14 70 ,说明通过常规杂交转育的方法 ,可以培育实用的稳定高表达的转玉米pepc基因水稻品种
关键词: 转基因水稻 玉米pepc基因 遗传方式 PEPC活性表达
温度对三系BT型粳稻不育系育性的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 》 2003 CSCD
摘要:对三系杂交粳稻育种中常用的BT型粳稻不育系作了简介 ,探讨了温度对其育性的影响 ,结果表明高温 ( >3 5℃ )对其育性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