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家蚕神经肽促前胸腺激素基因mRNA的发育表达
《安徽农业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研究家蚕神经肽促前胸腺激素基因mRNA的发育表达。[方法]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研究家蚕5龄幼虫、预蛹期、蛹期和成虫4个阶段脑—咽下神经节复合体中PTTH基因的mRNA表达量变化。[结果]5龄幼虫PTTH基因mRNA表达量高于预蛹期、蛹期和成虫3个阶段;5龄第6天PTTH基因mRNA表达量最高,蛹期4~8d时持续维持较高表达水平,化蛾前表达量又有所降低,成虫表达量最低。[结论]家蚕PTTH基因mRNA的发育表达变化可能与其调控蜕皮激素合成的功能有关。


机插穴苗数对不同穗型粳稻品种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作物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盐粳9号(小穗型)、淮稻9号(中穗型)和9优418(大穗型)为机插材料,研究了每穴栽插苗数对不同穗型水稻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穴栽苗数的增加,3种穗型品种的穗数均呈增加趋势,每穗颖花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均呈减小趋势,但变化程度不一。3种穗型品种的产量随穴栽苗数增加均呈先增后减二次曲线变化。小、中、大穗型品种最高产量对应的穴栽苗数分别为4、3、2苗。3种穗型品种稻米的品质性状受穴栽苗数影响的变异程度存在差异,但均表现随穴栽苗数的增加而垩白度和垩白率上升,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率下降,蛋白质含量变低,直链淀粉含量增加,胶稠度变长;峰值黏度、热浆黏度、崩解值、最终黏度和起始糊化温度等RVA特性值先增后减,而消减值先减后增。对产量与品质指标综合评价,以小穗型品种每穴栽插4苗、中穗型品种每穴3苗、大穗型品种每穴2苗,最利于相对实现高产与优质的协调。


长毛兔繁殖行为的观察
《中国养兔 》 2009
摘要:《木兰辞》中"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是先人对兔子深入细致的观察,对两性行为表现差异上的细微描写。在养兔生产中,掌握家兔繁殖行为,是科学、合理、正确、有效的饲养管理,提高受胎率、产仔数、成活率的基础。繁殖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养兔的经济效益。现


根癌农杆菌介导Bt基因转化水稻的研究
《生物学杂志 》 2009 CSCD
摘要:为了培育出无筛选标记基因的转基因水稻,试验将loxp-hpt-loxp基因与Bt基因连锁在一起转化水稻方法,得到loxp-hpt-loxp-Bt转基因水稻植株,再与同质的带有cre基因的水稻杂交,以定向删除潮霉素抗性筛选标记。试验表明以水稻品种"皖粳97"为供试材料,将成熟胚来源的愈伤组织用根癌农杆菌EHA105/pCAMBIA1305.1感染后,筛选出抗性愈伤组织并获得再生植株。经PCR验证,得到20棵转基因水稻植株。


家蚕品种皖珠×春明在泾县试养调查初报
《安徽农业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探讨皖珠×春明作为春、秋兼用家蚕品种在泾县试养的可行性。[方法]以皖珠×春明为试验种,菁松×皓月为对照种,采用区试对比试验和小批量试养试验相结合,考察皖珠×春明的试养效果。[结果]皖珠×春明的虫蛹生命率比菁松×皓月高1.0个百分点,死笼率比菁松×皓月低0.6个百分点,茧层率比菁松×皓月高1.0%,万头收茧量比菁松×皓月高5.0%;万头茧层量比菁松×皓月高9.4%。从批量试养结果来看,皖珠×春明的张种收茧量比菁松×皓月多4.92 kg,高于菁松×皓月10.96%。[结论]皖珠×春明茧型大,产茧量高,茧质成绩也较好,适合泾县地区的山区气候特点,可以在泾县大面积推广。


插值方法与样点数对县域土壤有效磷空间变异特征评价的影响
《应用生态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与欧美大规模农场经营不同,土地分散经营使我国县域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特征评价更加困难.本研究以安徽芜湖土壤有效磷为例,系统地评价插值方法与样点数对县域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特征评价准确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局部多项式、普通克里格、简单克里格和析取克里格插值方法的评价效果优于反距离加权法、全局多项式、径向基插值和泛克里格等插值方法,考虑到实际操作简单,推荐用普通克里格方法进行县域土壤有效磷空间变异特征评价.随着参与空间插值样点数的增加,县域土壤有效磷空间变异特征预测的准确性增加,充分考虑评价的准确性和田间取样费用,建议县域土壤有效磷空间变异特征评价的适宜样点数应介于500~1000个.


美洲星在当前水稻上的使用方法及效果
《现代农业科技 》 2009
摘要:美洲星是安徽省农科院引进美国有机矿化技术生产的高科技产品。该产品含有KOM、氮、磷、钾、钙、镁、硫、铜、锌、铁、硼、锰、钼、硅以及黄腐酸、氨基酸、腐殖酸、腐殖胶等成份。在水稻上使用,不仅能增加产量,提高品质,而且能显著提高水稻抗涝耐渍、抗高温、抗纹枯病和条纹叶枯病能力,对稻飞虱也有一定的驱虫效果。


沿淮农技推广体系现状、问题及对策
《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 》 2009
摘要:本文简要叙述了沿淮农技推广的现状,充分肯定了农技推广在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指出了沿淮农技推广体系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在对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