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花生种子脂肪酶活力定量测定及其与储藏特性的相关性
《作物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已有水稻脂肪酶活力比色测定方法进一步修改和优化,建立了花生脂肪酶活力定量测定方法,并确定取样量5mg、底物浓度30mgmL-1为最适试验条件,该方法具有精确性好、特异性强、重复性好等特点。利用该方法检测216份花生种质资源的脂肪酶活性,表明不同材料间差异极显著(P<0.001)。试验筛选出酶活力高低差异显著的材料10份(高低各5份),并以其中2份高脂肪酶活性和2份低脂肪酶活性材料进行高温、高湿人工加速老化试验,结果表明,随老化时间延长,高脂肪酶活性材料发芽率下降较快,而低脂肪酶活性材料发芽率下降较慢,花生脂肪酶活力与其种子活力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8875)。该结果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脂肪酶对花生储藏劣变的影响提供了参考。


不同水稻栽培模式和秸秆还田方式下的油菜、小麦秸秆腐解特征
《中国农业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于2007—2008连续2年在不同水稻栽培模式和秸秆还田方式下,研究油菜、小麦秸秆腐解特征及养分释放规律。【方法】在水稻常规栽培和节水灌溉栽培模式下,采用尼龙网袋研究法。将装满秸杆的网袋放在水稻田表层和埋入土中,模拟秸秆覆盖还田和土埋还田。【结果】秸秆还田后,在0-30 d腐解较快,后期腐解速率逐渐变慢。油菜秸秆在水稻节水栽培模式下,采用土埋还田腐解率最大,90 d时腐解率达61.06%。试验结束时,小麦秸秆累计腐解率为48.88%-59.95%,油菜秸秆为50.88%-61.06%。常规栽培模式下,秸秆覆盖还田腐解率>秸秆土埋;节水栽培模式下,秸秆土埋>秸秆覆盖。秸秆覆盖还田时,两种栽培模式秸秆腐解率差异不大。而在秸秆土埋还田时,节水栽培秸秆腐解率>常规栽培。秸秆中养分释放速率表现为钾>磷>氮≈碳;90 d时,小麦秸秆中48.29%-63.79%的碳、48.35%-52.83%的氮、54.83%-67.49%的磷和91.98%-95.99%的钾被释放;油菜秸秆中50.29%-66.55%的碳、46.48%-57.67%的氮、56.44%-75.64%的磷和92.31%-96.24%的钾被释放。栽培模式和还田方式对秸秆碳、氮和磷释放率的影响与对秸秆腐解率的影响规律基本一致。腐解30 d时,秸秆中已有超过90%的钾被释放出来。【结论】实行秸秆还田,水稻栽培模式宜采用节水灌溉栽培,可以促进秸秆腐解,提高其养分释放率。
关键词: 水稻栽培模式 秸秆还田方式 油菜秸秆 小麦秸秆 腐解


不同大豆品种豆乳的凝聚特性研究
《大豆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全国不同地区的67个大豆品种为原料,研究了不同品种豆乳的凝聚特性,并分析了大豆理化成分与豆乳的凝聚特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豆乳的氯化钙凝聚特性受大豆中多种化学组分的影响。可溶性蛋白、P、豆乳总固形物含量越高的品种,凝固速度越慢,凝乳所需要的Ca2+浓度也越高;蛋白质组成中11S/7S比值越大,豆乳凝固越早,凝乳也越快;滴定酸度与豆乳完全凝固所需的Ca2+浓度呈显著正相关(r=0.279,P<0.05),与豆乳上清液中不沉淀的蛋白含量呈显著负相关(r=-0.253,P<0.05);脂肪、百粒重等在豆乳凝乳过程中作用不明显。上述结果随大豆品种不同而有所差异。


安徽省明光市甜叶菊产业提升探讨
《园艺与种苗 》 2011
摘要:详细介绍了甜叶菊功效和发展,并从标准化育苗基地的建设、栽培和田间管理技术的提高、高值农业的发展和加工产业链的完善等方面阐述了安徽省明光市提升甜叶菊产业的新思路。


妊娠后期母兔血浆激素水平对仔兔的影响
《中国养兔 》 2011
摘要:为探讨妊娠后期母兔内分泌对胎儿及仔兔生长发育的影响,将13只妊娠16d的皖系长毛兔随机分成3组.试验1组在妊娠16d、17d和18d分别肌肉注射0.1mg甲状腺素T4,试验2组肌肉注射0.1mg苯甲酸雌二醇(OB),对照组注射等体积0.9%生理盐水.结果表明,试验1组仔兔初生时胰岛素(Insulin)水平、7~14日龄、21~28日龄和34~42日龄的增重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2组仔兔初生时三碘甲腺原氨酸(T3)、T4、胰岛素水平及各期仔兔的体重和增重比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妊娠20d母兔血浆E2水平与仔兔初生重、4周龄重和6周龄重呈强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27(P<0.01)、-0.866(P<0.01)和-0.810(P<0.05);初生仔兔血浆胰岛素水平与仔兔4周龄重、6周龄重呈强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87(P<0.01)、0.932(P<0.01).
关键词: 甲状腺素T4 苯甲酸雌二醇 皖系长毛兔 妊娠后期 仔兔


电转化法将luxAB基因导入毒死蜱降解菌β菌株的研究
《环境科学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电转化法将带发光酶基因luxAB的质粒pTR102导入毒死蜱降解菌β菌株,研究了细胞生长状态、电压强度、电击时间和质粒浓度对转化效率的影响,并对转化子的生理特性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以处于对数生长早期的菌液制备感受态细胞,在质粒浓度16.5μg·mL-1、电压2.5kV,电击时间3ms条件下的转化率最高,可达2.73×102个.μg-1(以每μg质粒DNA中所含转化子个数计).转化子lux-β分别在抗生素平板和LB平板中传代10次,仍具有发光活性和对卡那霉素(Km)的抗性,说明质粒pTR102在转化子中可以稳定遗传.转化子的生理特性变化不显著,对毒死蜱的降解能力较出发菌株提高了近1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