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生理学通讯
》
1996
北大核心
摘要:水稻白色转绿突变系W25转绿过程中,第5d后叶片内总糖、淀粉、蔗糖、还原糖及总氮的含量都逐渐增加,完全转绿后一星期达到亲本2177S水平。W25除还原糖含量一直较2177S高,蔗糖在完全转缓时已达2177S水平外,其叶片内总糖、淀粉和总氮的含量须再经一段时间才达到亲本的水平;总糖和淀粉含量在转绿开始时明显较亲本低,淀粉累积极微。总氮含量增加的幅度较条本明显,而蔗糖含量的变化与亲本相仿。2177S的C/N值一直大于W25。
关键词:
水稻
白色转绿突变系
碳水化合物
《安徽农业科学
》
1996
摘要:水稻栽培品种对低磷、低钾的反应存在明显的基因型差异,这种差异在苗期表现在根长、根干重、苗高和地上部干重上。耐低磷主要表现在刺激根的伸长;耐低钾则主要表现在不阻碍地上部干重增加。结合其他性状进行定级,可在低磷、低钾条件下,筛选出耐低磷、低钾的水稻品系。
关键词:
耐低磷低钾品系
筛选
水稻
《作物学报
》
199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用9个待测广亲和系,并以4个标准测验品种和7个光(温)敏核不育系为亲和性测验种,按NCⅡ交配设计配制99个组合.根据亲本的籼粳分类地位和F_1杂种结实率对待测广亲和系的广亲和性进行了鉴定与研究.标准测验品种检验表明,培矮64、CPSLO-17、02428具有广亲和性,轮回422、培C311、CY8543具有一定的广亲和性,皖恢9号、早轮回422、CY8541没有广亲和性.光(温)敏核不育系检验表明,仅培矮64的广亲和性、CY8543一定的广亲和性表现同上一致.而CPSLO-17、02428的广亲和性、轮回422、培C311一定的广亲和性被不同程度否定,皖恢9号、早轮回422、CY8541的广亲和性却得到一定的肯定.测验品种的亲和性对广亲和品种的广亲和性表现影响很大.文中对广亲和性鉴定标准和复杂性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水稻
广亲和性
籼粳分类
光(温)敏核不育系
《安徽农业科学
》
1993
摘要:胚性悬浮细胞是禾谷类作物原生质体培养的理想材料。本文研究了水稻广亲和中粳品系02428胚性悬浮细胞系建立过程中的细胞学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建成的胚性悬浮细胞系(后期悬浮细胞系)和前、中期悬浮细胞系相比较,细胞团内细胞结合紧凑,细胞壁簿,细胞质浓厚,颗粒状内含物丰富,细胞活力强,质膜凹陷较浅,较平整,质膜强度高。本研究结果从细胞学角度初步探讨了水稻胚性悬浮细胞系适应于原生质体培养的机理。
关键词:
水稻
胚性悬浮细胞系
细胞学
原生质体培养
《安徽农业科学
》
1992
摘要:本文在阐明水稻氮需求、氮效应、稻田氮肥施用技术,及水分管理对氮肥效应的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水稻氮肥施用应在适宜氮肥施用量的范围内,采取控前攻中施肥法,与水分管理结合,以水带肥,提高稻田氮肥效益。
关键词:
水稻
氮肥效益
肥水分管理
《安徽农业科学
》
1992
摘要:通过使用混合激素诱发籼稻871015、871109花粉愈伤形成胚性细胞;对籼稻花粉胚性细胞团和粳稻绿芽丛进行分割培养,快速繁育大群体绿苗获得成功。籼稻两个组合的8块胚性细胞团,在两个月内经3—5次切割培养获得绿苗12690株;粳稻花培绿芽丛仅经一次分割培养后的净增绿苗率127.2%,大幅度地提高了水稻花药培养再生绿苗率。分割培养的再生苗,健壮的形成特征:苗粗、浓绿、根多、洁白。良好的生理素质:发根力强,平均每棵试管苗多增根1.8条,根长度增长168.4%;平均每棵再生苗鲜重和干重分别增加0.29克和0.175毫克。
关键词:
水稻
胚性细胞
绿芽丛
分割培养
《植物保护
》
1991
摘要:稻赤斑黑沫蝉是山区水稻常见害虫、近年来呈上升趋势。刘氏长头沫蝉是最近在安徽省发现危害水稻的又一种类,国内报道仅见形态描述。本文根据3年资料对这2种沫蝉的危害特点、形态特征、生活习性进行了初步研究与探讨,并针对其生物学特征,提出了相应的防治策略。
关键词:
水稻
稻赤斑黑沫蝉
刘氏长头沫蝉
生物学防治
《安徽农业科学
》
1991
摘要:“七·五”期间安徽省水稻育种成效很大,共育成39个新品种、新组合.其中15个通过审定,推广近千万亩.7个待审定.17个品种在区试中增产显著,抗性、米质也有改善.经验是:组织全省协作攻关,形成最佳结构网络;根据生产需要,狠抓育种薄弱环节;改进育种方法,高新技术与常规育种相结合;重视区域试验,提高试验整体产量和准确性;政府和主管部门重视支持,强化管理,增加投入.
关键词:
水稻
育种
成就
经验
《安徽农业科学
》
1991
摘要:根据岳西县政府抓高寒山区粮食生产的部署,省农科院驻岳西县科技扶贫队与主薄区农技站共同探讨高寒山区水稻增产途径.对不同产量水平的穗粒结构统计分析表明:穗数、穗粒数与单产均呈正相关,尤以穗数与单产相关系数为0.9705,达极显著水平.增产途径:培育低位多蘖壮秧,采用薄膜育秧,提早栽插.每亩插足10万-12万基本茎蘖茴,合理运筹肥水,实行配方施肥.
关键词:
高寒山区
水稻
穗粒结构
相关系数
《安徽农业科学
》
1990
摘要:主作根系对再生稻生长发育起着主导作用,新生根只起着一定的辅助作用.再生稻产生新根数目多少是由品种特性和栽培条件决定的.新生根主要在孕穗期以前产生,以后产生较少,只是伸长、增粗、分枝,此时的主作根系已不再生长.在再生稻整个生育期间,根系干重/根系鲜重变化呈一"V"型曲线,主作根系活力变化呈一"S"型曲线.且根系活力最强时期在灌浆期前后.获得再生稻高产的前提是将健壮的主作根系和一定数量的新根有效地结合起来.
关键词:
水稻
再生稻
根系
栽培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