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保护
》
1991
摘要:稻赤斑黑沫蝉是山区水稻常见害虫、近年来呈上升趋势。刘氏长头沫蝉是最近在安徽省发现危害水稻的又一种类,国内报道仅见形态描述。本文根据3年资料对这2种沫蝉的危害特点、形态特征、生活习性进行了初步研究与探讨,并针对其生物学特征,提出了相应的防治策略。
关键词:
水稻
稻赤斑黑沫蝉
刘氏长头沫蝉
生物学防治
《安徽农业科学
》
1991
摘要:“七·五”期间安徽省水稻育种成效很大,共育成39个新品种、新组合.其中15个通过审定,推广近千万亩.7个待审定.17个品种在区试中增产显著,抗性、米质也有改善.经验是:组织全省协作攻关,形成最佳结构网络;根据生产需要,狠抓育种薄弱环节;改进育种方法,高新技术与常规育种相结合;重视区域试验,提高试验整体产量和准确性;政府和主管部门重视支持,强化管理,增加投入.
关键词:
水稻
育种
成就
经验
《安徽农业科学
》
1991
摘要:根据岳西县政府抓高寒山区粮食生产的部署,省农科院驻岳西县科技扶贫队与主薄区农技站共同探讨高寒山区水稻增产途径.对不同产量水平的穗粒结构统计分析表明:穗数、穗粒数与单产均呈正相关,尤以穗数与单产相关系数为0.9705,达极显著水平.增产途径:培育低位多蘖壮秧,采用薄膜育秧,提早栽插.每亩插足10万-12万基本茎蘖茴,合理运筹肥水,实行配方施肥.
关键词:
高寒山区
水稻
穗粒结构
相关系数
《安徽农业科学
》
1990
摘要:主作根系对再生稻生长发育起着主导作用,新生根只起着一定的辅助作用.再生稻产生新根数目多少是由品种特性和栽培条件决定的.新生根主要在孕穗期以前产生,以后产生较少,只是伸长、增粗、分枝,此时的主作根系已不再生长.在再生稻整个生育期间,根系干重/根系鲜重变化呈一"V"型曲线,主作根系活力变化呈一"S"型曲线.且根系活力最强时期在灌浆期前后.获得再生稻高产的前提是将健壮的主作根系和一定数量的新根有效地结合起来.
关键词:
水稻
再生稻
根系
栽培生理
《安徽农业科学
》
1990
摘要:抗逆性或耐性是种质和品种抵抗各种不良环境因素的能力.由于水稻生长在不同的环境里,许多不利的环境因素,例如干旱或洪涝,不适宜的温度、不良的土壤等等都能影响它的生长.如何将对当地不良环境因素的耐性和抗性与高产、优质的性状相结合是今后水稻育种的主要目标.很明显,只有通过这种途径才可能改善水稻产量的稳定性.
关键词:
水稻
抗逆性
育种
产量稳定性
《安徽农业科学
》
1990
摘要:本文依据1981-1986年间,来自全省各地的79份田间试验报告,从氮磷钾化肥对水稻的增产效益、水稻氮肥适宜用量和经济效益以及氮磷钾化肥配合施用的增产效益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总结.结果表明,化肥肥效的总趋势已由过去的氮>磷>钾,转变为氮>钾>磷.根据试验结果,建立了施肥效应函数,确定了经济合理的氮肥用量.当前我省稻田已由缺素施肥转入平衡施肥阶段.根据稻田土壤基础肥力水平和轮作制度的不同,提出了相应的氮磷钾合理施用措施.
关键词:
水稻
化肥
氮磷钾肥效应
效应函数
配方施肥
《安徽农业科学
》
1990
摘要:本研究系国家"七·五"农业科技攻关项目之一.按全国统一鉴定技术方案,已完成我省参加全国统一编目的水稻品种资源抗稻瘟病鉴定803份,抗白叶枯病鉴定805份,抗褐飞虱鉴定816份,抗白背飞虱鉴定779份,分别比"七·五"合同书原计划738份,超额完成65份、67份、78份和41份.通过鉴定筛选,发掘了一批单抗、双抗、多抗和抗源品种.为国家种质库提供了精确的抗病鉴定的性状数据,为育种部门提供了一批抗源,为生产部门提供了一批综合性状较好的广谱抗性品种. 研究结果还表明,抗性品种对稻飞虱的生长发育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表现在成虫寿命感虫品种是抗虫品种的1.2倍;存活率是其1-3.7倍;繁殖率是其24.5倍;排泄蜜露量是其3.9-4.5倍.
关键词:
水稻
品种资源
抗病虫性
安徽
《安徽农业科学
》
1990
摘要:1988年,我们调查了生长在合肥地区的5个籼稻品种(早、中熟)和1个晚粳杂交组合的粒重和直链淀粉含量的变化过程.结果显示,籼稻品种的糙米和粳杂组合的千粒重分别在齐穗后26-32天和43天时达到最大值,而5个籼稻品种和粳杂的直链淀粉含量则分别在抽穗后22-24天和34天时达到的最高点.
关键词:
水稻
粒重
直链淀粉
最大值
最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