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关键词:nitrogen management(模糊匹配)
47条记录
氮肥施用方法对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河北农业科学 2011

摘要:以控释氮肥和普通氮肥为试验肥料,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方法对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一次性全量基施普通氮肥不能满足水稻生长需要,会造成水稻减产;而基施控释氮肥能提高群体的有效穗数,改善单株的产量构成结构,且显著提高氮肥利用率,最终提高水稻产量。在施N量减少30%条件下(CRU70%处理),水稻氮肥利用率最高,且产量显著高于普通氮肥处理(PU100%处理)。本研究条件下,CRU70%+PU30%处理的实粒数和结实率最高,水稻产量最高(8 939 kg/hm2),较CRU70%处理增产显著。

关键词: 氮肥 控释肥料 水稻 产量 氮肥利用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沿淮地区玉米干物质和氮磷钾积累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研究沿淮地区玉米(Zea maysL.)干物质和氮磷钾吸收积累的规律。[方法]于玉米出苗后20(拔节期)、32(大喇叭口期)、43(抽雄期)、59(抽雄后15 d)、74(抽雄后30 d)、104 d(收获期)共6个时期采集植株样品,测定干物质及氮磷钾含量。[结果]玉米地上部分(包括籽粒)最大干物质积累量为19 395.0 kg/hm2,籽粒产量为9 225.0 kg/hm2。出苗后21~74 d是玉米干物质的主要积累时期。氮磷钾的最大吸收量分别为189.4、141.6和324.6 kg/hm2,每生产100 kg籽粒吸收的N、P2O5、K2O分别为2.05、1.53、3.52 kg。[结论]从玉米氮磷钾的吸收量和吸收进程来看,在沿淮地区,肥料管理上要施足基肥,早追氮肥,这对该区玉米的合理施肥和提高玉米产量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玉米 干物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保护性耕作与平衡施肥对巢湖流域稻田氮素径流损失及水稻产量的影响研究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田间小区试验,连续2年研究了巢湖流域保护性耕作与平衡施肥对稻田氮素径流流失特征和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巢湖流域水稻田在传统耕作条件下径流液中TN的浓度范围是0.73~15.33mg·L-1,DN是氮素径流流失的主要形态,约占TN的74%~92%,NH4+-N和NO3--N所占比例差异比较大,主要与径流-施肥时间间隔以及作物的不同生育期有关。氮素径流损失量年际差异比较大,2008年和2009年分别是2.91kg·hm-2和6.23kg·hm-2,分别占施氮量的1.62%和3.46%。由于降雨事件的偶然性,平衡施肥对氮素径流损失量的影响具有很大不确定性,径流流失风险仍难以控制;保护性耕作能有效地降低氮素径流流失负荷,使得氮素流失潜能大大减小。与T(传统耕作)处理相比,TS(传统耕作+秸秆还田)处理、BF(平衡施肥)处理和NTS+BF(少免耕+秸秆还田+平衡施肥)处理水稻产量平均增产幅度分别为9.97%、13.60%和23.18%,产量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因此,保护性耕作可以作为源头控制稻田氮素流失的较好措施之一加以推广。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 平衡施肥 氮素 径流 面源污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施肥制度对红壤地区双季稻田氨挥发的影响

中国水稻科学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系统地了解不同施肥制度下各生育期氨挥发损失的程度及规律,采用密闭室法对南方红壤地区双季稻田的氨挥发进行了监测。不同施肥制度下氨挥发的变化规律基本相同,施肥后1~3d内达到峰值,随后逐渐下降,1周后无明显排放。氨挥发速率随施N量增加而增加。早季各处理氨挥发累积量基肥时为1.6~3.6kg/hm2,分蘖肥时为5.8~18.2kg/hm2;而晚季基肥、分蘖肥和穗肥时的氨挥发累积量分别为4.5~7.9、12.3~26.8和1.4~2.4kg/hm2,早、晚季氨挥发总累积量分别占其施N量的4.5%~15.3%和16.9%~32.8%。相对于不施肥处理,尿素的施用促进氨挥发,而在等施用量下,缺P处理通过氨挥发损失的N量较多,较高水平的秸秆和绿肥施用也会增加氨挥发量。此外,氨挥发与田面水NH4+-N浓度及水层pH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气候条件也显著影响氨挥发量。

关键词: 施肥制度 双季稻 氨挥发 红壤 氮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钾水平对小麦产量和·钾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 2009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为、钾肥在小麦生产中的科学施用提供理论与技术依据。[方法]采用随机区组设计,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钾水平对小麦产量和、钾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处理N210K150的小麦产量最高,达7 950.0 kg/hm2。单独施用钾肥的增产幅度为5.89%~11.00%。氮肥用量为180、210和240 kg/hm2时,钾肥的增产幅度分别达17.87%~26.62%、19.18%~27.10%和20.12%~28.18%,不施钾肥时,氮肥的增产幅度为9.41%~11.67%。钾肥用量为75和150 kg/hm2时,氮肥的增产幅度分别为72.54%~84.42%和76.81%~87.61%。施氮量、施钾量和钾交互作用对烟农19产量的贡献率分别为82.90%、14.63%和2.47%,不施钾肥时,氮素的吸收利用率为38.61%~45.16%;钾肥用量为75和150 kg/hm2时,氮素的吸收利用率分别为40.82%~48.68%和43.87%~50.71%。不施氮肥时,钾素的吸收利用率为8.79%~12.84%;氮肥用量为180、210和240 kg/hm2时,钾素的吸收利用率分别为11.24%~12.60%、16.87%~17.90%和16.27%~16.34%。[结论]单独施用、钾肥能显著提高小麦产量,合理配施氮钾肥的效果更好。

关键词: 小麦 养分吸收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安徽中籼稻实地养分管理技术研究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4个中晚熟水稻品种为材料,研究不同时期不同氮肥管理措施下植株氮素含量与氮肥用量及LCC值之间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植株氮素含量表现为分蘖期>拔节期>抽穗期,LCC值为抽穗期>拔节期>分蘖期。植株含氮量、叶片LCC值与氮肥用量呈密切正相关,氮素含量与LCC值含量显著正相关,分蘖期、抽穗期水稻植株LCC值变化量与氮肥用量变化量显著正相关。依据最高产量处理确定适宜的LCC值临界指标,并计算不同LCC值下水稻所需氮肥追施用量。

关键词: 水稻 LCC值 氮含量 氮肥用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氮肥施用时期及用量对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 2009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为氮肥的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新两优6号为试材,采取田间小区试验方法,在施用等量氮肥的条件下,共设7组处理,研究氮肥施用时期及用量对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基肥施氮比例过高,促进水稻前期的生长特别是地上部分的生长,容易导致营养生长过旺;增加分蘖肥和穗肥的比例,可以促进水稻后期生长,保持根系的活力和提高根系的总量,能够使水稻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均衡发展;降低基施氮肥比例,增加分蘖肥和穗肥比例,能够满足水稻生长后期对养分的需求,每穗实粒数、千粒重增加,水稻产量提高。[结论]在沿巢湖流域坡岗地区,以处理⑦(30%氮肥作基肥+30%氮肥作分蘖肥+40%氮肥作穗肥)产量最高。

关键词: 水稻 氮肥 施用时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氮肥运筹技术对直播早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中国稻米 2008

摘要:在相同落谷量、等量条件下,氮肥基施比例过多,不利于直播早稻萌芽而影响成苗率。茎蘖增长速度与最高分蘖数随基施氮肥比例增加而提高,但基肥施氮量大易造成水稻群体过大而使成穗率降低。前期基蘖肥高时可促进早稻的地上部分生长,以及物质运输,有利于早稻分蘖,但也会抑制地下部分的生长。降低基施氮肥比例可促进根系生长,增加穗肥比例,可增加地上部分干物重,保持后期根系活力,并提高产量和抗倒伏能力。直播早稻的基、蘖、穗的氮肥适宜施用比例为602∶02∶0,可保持较高的成穗率,适宜的每穗粒数和千粒重,使群体发展比较合理,产量表现最高。

关键词: 氮肥 直播早稻 产量构成因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淮北地区氮肥运筹对小麦光合特性的影响研究

安徽农学通报 2007

摘要:试验研究了淮北地区氮肥运筹对小麦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的氮肥运筹阶段开花后旗叶光合速率均表现一致的变化规律,但达到峰值的处理间存在差异,小麦叶片光合速率的日变化进程均为双峰曲线。

关键词: 氮肥 小麦 光合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氮肥运筹技术对抛秧早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作物研究 2007

摘要:在等量条件下,2006年在安徽省贵池市梅龙镇水稻土上研究了不同氮肥运筹方式对抛秧早稻茎蘖动态、干物质积累、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基施氮肥比例与抛秧早稻最高分蘖数呈显著直线正相关,但基肥施氮量大易造成水稻群体过大从而使成穗率降低。当基施氮肥比例达到70%时,抛秧早稻地上部分干物重下降。地下部分根系生长则是随基肥比例减少而呈增强的趋势。基肥比例对地上地下部分生物量的影响以分蘖期最为明显。氮肥运筹直接影响抛秧早稻产量的是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基肥和穗肥施用比例与产量呈显著的抛物线关系,当基肥穗肥施N比例为35.6%和32.2%,产量可达到最高。

关键词: 水稻 栽培 施肥 氮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