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关键词:japonica hybrid rice(模糊匹配)
36条记录
安徽省两系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安全技术与应用研究(Ⅱ)——籼型光温敏核不育系的育性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2002 CSCD

摘要:以 3 418S、X0 7S、3 99S、2 3 0 1S和培矮 64S(CK) 5个籼型光温敏核不育系为材料 ,1994~ 2 0 0 1年在合肥进行分期播栽试验 ,抽穗时观察其育性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 :历年籼型光温敏核不育系的稳定不育时段大致为 8月 10~ 2 5日 ,其相应的育性敏感安全时段约在 7月 2 5日~ 8月 14日

关键词: 籼稻 光温敏不育系 育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粳稻谷粒性状间相关性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2002 CSCD

摘要:通过对国内外 8个不同粒形的粳稻品种及 2 8个正交组合的粒长 (x1 )、粒宽 (x2 )、粒厚 (x3)、粒重 (y)间相关、回归、主成分分析 ,结果显示 :粒长与粒厚、粒重间偏相关关系均达极显著水平 ,偏相关系数分别为 -0 .6682 和 0 .840 9 ;粒厚与粒重间偏相关关系也达极显著水平 ,偏相关系数为 0 .670 7 ,长、宽、厚对粒重的贡献力大小分别为粒长 >粒厚 >粒宽。直线回归分析显示谷粒性状间回归方程为y =4.175x1 + 0 .83 8x2 + 19.63 0x3-5 2 .0 3 8,复相关系数R2 =0 .73 0 ,方差分析F =2 1.60 3 ,达 1‰以上水平 ,说明y与x间的拟合度较好 ,另外 ,从方程中还可以看出 ,当x1 、x2 、x3变化量相同时 ,粒厚 (x3)对粒重 (y)的影响最大 ,其次为粒长 (x1 )。主成分分析显示第 1主成分的特征根λ1 =1.80 4,贡献率为 45 .0 92 % ,为粒重因子 ;第 2主成分特征根λ2 =1.3 69,贡献率为 3 4.2 2 5 % ,为粒厚因子 ;第 3主成分特征根λ3=0 .70 0 ,贡献率为 17.5 0 % ,为粒宽因子。并提出在选育优质、高产品种时 ,主成分值要选择适宜 ,才能获得优质、高产组合

关键词: 谷粒性状 相关性 粳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粳稻粒形遗传初步研究

杂交水稻 2002 北大核心

摘要:以国内外 8个不同粒形的粳稻品种及其 5 6个正反交组合为材料 ,通过方差分析、杂种与父母本间相关分析和F2 分离群体正态分布检验 ,结果表明 ,组合间粒厚差异不显著 ,而组合间粒长、粒宽、粒重差异均达显著水平 ;正反交间粒长差异显著 ,粒宽、粒厚、粒重差异不显著。说明粒长存在明显的细胞质效应。杂种谷粒长、宽、重与父、母本及中亲值呈正相关 ,而且与母本及父母本均值相关性均达显著水平 ;表明杂种的粒形性状受母本的影响更大。F1 粒形多为双亲之间 ,且F2 呈连续的正态分布 ,表明粒形属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

关键词: 粳稻 粒形 遗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灿型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配合力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2001 CSCD

摘要:选用6个灿型光(温)敏核不育系,5个灿型父本,按6×5NCⅡ设计,共配个组合,对亲本一般配合力(GCA)及杂种的特殊配合力(SCA)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1)筛选了一批优良的两系亲本材料,不育系中灿型以X07S、3418S为好,父本中紫恢100、明恢63、2346配合力为好.(2)在本研究中播始历期和结实率SCA与GCA的关系是相对独立的,灿杂中株高、穗实粒,有一定的联系,高特殊配合力的组合,一般至少有一方亲本的一般配合力高.(3)初步筛选了3418S/2346、3418S明恢63、XO7S/2346、X07S/紫恢100等强优组合,在本试验中单株立量均显著超过汕优63.文中对供试不育系和初步筛选的强优组合应用前景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光温敏核不育水稻 两系法 配合力 籼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籼型温敏核不育系2301S的选育

杂交水稻 2001 北大核心

摘要:2 30 1S是安徽省农科院水稻所选育的籼型温敏核不育系 ,2 0 0 0年 8月通过安徽省技术鉴定。 2 30 1S不育株率 10 0 % ,花粉败育率 99.99% ,套袋自交不实率 10 0 % ,不育起点温度较低 ,在合肥不育期 30d以上 ;开花习性好 ,异交结实率高达 5 7% ;加工品质和外观品质优良 ,但直链淀粉含量过高 ;对白叶枯病和稻瘟病抗性分别为高抗 (1级 )和抗 (2级 )。

关键词: 籼稻 温敏核不育系 2301S 选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粳稻花粉植株后代的性状遗传及其育种应用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1991

摘要:本文根据十余年来对粳稻花粉植株后代性状遗传的观察研究,证明花粉植株一代染色体的倍性表现出多种效型,因而产生了多种多样不同性状的植株.从第二代(H_2) 开始,花粉植株的主要农艺性状具有相对稳定性,差异不显著,没有随世代的演变而发生退化或分离现象,也未发现育性的逆转现象. 实践证明,应用粳稻花粉植株进行育种是可行的,它能迅速稳定杂种后代和有较高的选择效率.因此,这是一种多、快、好、省的育种方法.

关键词: 粳稻 花粉植株 性状遗传 育种应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首页上一页1234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