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关键词:Anhui province(模糊匹配)
331条记录
安徽省稻曲病气象等级预报方法研究-以池州为例

植物保护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进一步明确安徽省稻曲病发生关键期,探索稻曲病气象等级预报方法,以满足对该病害气象等级预报的服务需求.本文以安徽省池州市为例,利用1995年-2018年一季稻稻曲病观测数据和同期气象资料,通过相关分析确定稻曲病发生关键期.根据稻曲病大发生对适温高湿环境的需求及不同降水等级和温度对稻曲病发生程度的影响不同,以稻曲病发生关键期降水日数为基础,引入雨量系数和温度系数,形成稻曲病发生综合气象条件指数,通过最优曲线回归分析,建立稻曲病预报模型.结果 表明,7月下旬至8月中旬是池州市一季稻稻曲病发生关键期;综合气象条件指数与稻曲病病穗率相关性明显高于降水日数与病穗率相关性;预报模型回代检验准确率为81.0%,2016年-2018年模型预测结果均与实际情况相吻合,由于样本中轻发生和大发生年份较少,对轻发生和大发生预报的准确性需在样本丰富条件下进一步验证.模型在业务应用中,可结合CFSv2模式逐日降水和气温预报产品,提前10~30 d开展稻曲病气象等级预报,对做好稻曲病的防治工作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关键词: 安徽 稻曲病 一季稻 气象等级 预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安徽省不同年代育成大豆品种的性状演变分析

大豆科学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系统分析不同年代育成品种的性状演变规律,给黄淮海地区大豆育种和生产工作提供参考,本研究对1983-2019年以来安徽省育成的96个大豆品种的主要性状演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7年间品种单株荚数增加4.23个,百粒重增加2.73 g,产量提高728.32 kg·hm-2;株高降低8.38 cm,分枝数降低0.7个,亚有限生长习性品种比例由1980s的87.5%减少到2010s的5.36%,蛋白及脂肪含量略有降低.1980s-1990s及1990s-2000s,单株荚数和百粒重均有较大程度增加,产量提高较快.育成品种的单株荚数、百粒重与产量呈显著和极显著正相关,株高、分枝数与产量呈显著负相关.从96份品种中筛选出稳产品种17份,其百粒重显著高于一般品种,株高略低于一般品种.研究结果说明在安徽省目前的生产条件及栽培方式下,培育分枝较少、株高适宜、百粒重相对较大的品种利于高产稳产,改进大豆栽培方式有利于大豆产量突破.

关键词: 安徽省 大豆品种 农艺 产量 品质 演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安徽省专业化后备蛋鸡饲养场现状调研报告

中国家禽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解安徽省后备蛋鸡养殖现状,国家蛋鸡产业技术体系合肥综合试验站组织团队成员于2019年8月-12月在安徽省开展了相关调研,对安徽省后备蛋鸡场的数量、区域布局、养殖规模、养殖模式、鸡舍类型、设施设备以及饲料供给和疫病防控等现状进行了详细调查与分析.结果 显示:目前安徽省后备蛋鸡规模养殖场共有10家,年出栏规模为11万~88万只,全年出栏量600万只左右,约占安徽省蛋鸡存栏总量的12%,尚有较大提升空间;专业后备蛋鸡场主要分布在皖北地区,鸡舍以全封闭式为主,销售日龄为60日龄,养殖模式逐渐从阶梯式笼养转变为层叠式笼养,舍内设施基本实现了自动化;饲料供给在20日龄前以全价颗粒料为主,20日龄后以自配全价粉料为主;疫病防控及用药成本不同鸡场有较大差异,部分鸡场存在免疫程序不合理及选用的疫苗株与临床流行株不一致的问题,需要加以改进和完善.本次调研初步掌握了安徽省后备蛋鸡的养殖现状,揭示了养殖中存在的问题和短板,明确了改进目标和方向,对促进和提升安徽省后备蛋鸡养殖水平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关键词: 安徽省 后备蛋鸡 养殖现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安徽省甘薯病害的发生及防治

现代农业科技 2020

摘要:本文介绍了安徽省甘薯主要病害甘薯茎线虫病、甘薯根腐病、甘薯黑斑病、甘薯黑痣病的发生概况及流行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各种病害的防治方法,包括农业防治、化学防治等,以期为上述病害的有效防治和甘薯的高效栽培提供参考.

关键词: 甘薯 病害 流行规律 防治措施 安徽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淮河水系安徽区段黄颡鱼的群体遗传结构研究

水产科学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8—2019年在安徽长江和淮河水系8个地点采集212尾黄颡鱼样品,采用线粒体细胞色素b(Cyt b)基因序列为分子标记,研究长江、淮河两水系安徽区段8个黄颡鱼地理群体的遗传多样性与遗传结构.研究结果显示,黄颡鱼Cyt b同源序列片段长度为1122 bp;共检测到变异位点48个、单倍型49个,碱基组成呈强的A/T偏倚和反G偏倚.黄颡鱼各地理群体具有中高度的单倍型多样性(0.554~0.949)、低的核苷酸多样性(0.00105~0.00221).所有群体的群体分化指数(0.2590)、基因流(1.4305)和分层的分子变异分析结果一致表明,长江、淮河水系安徽区段黄颡鱼群体间存在显著的遗传分化.单倍型进化网络图和群体间系统进化树表明,8个地理群体分为长江、淮河水系两大进化枝.研究结果表明,长江、淮河水系安徽区段的黄颡鱼具有明显的地理遗传结构,不同水系间的地理阻隔可能是导致黄颡鱼群体遗传分化的主要原因.研究结果还为黄颡鱼的遗传管理和资源保护提供重要的基础信息.

关键词: 黄颡鱼 细胞色素b 遗传结构 安徽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安徽地区8个荞麦品种引种比较试验

安徽农业科学 2020

摘要:[目的]筛选出适宜安徽种植的优良品种.[方法]采用随机排列法,对省外引进的3个甜荞和5个苦荞品种与各自的当地品种进行品比试验.[结果]甜荞品种均比当地品种显著减产,苦荞品种均比当地品种显著增产.九江苦荞、晋荞2号丰产性好,产量分别为1 548.0、1 392.0 kg/hm~2.[结论]引种的甜荞品种不适于本地推广,而苦荞品种中九江苦荞和晋荞2号生育期适中,经济性状和抗白粉病性较好且增产显著,适宜在本地进行多点试验示范并推广种植.

关键词: 苦荞麦 甜荞麦 引种 安徽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安徽设施草莓提质增效生产技术途径探讨与实践

安徽农业科学 2020

摘要:简述了安徽草莓生产的基本情况,提出了设施草莓实现提质增效栽培的必要性.结合全省各地设施草莓生产实际,详细分析了安徽设施草莓产业存在的主要产业技术问题.同时,综合近年来国内外在草莓生产及农业通用生产技术上取得的新成效,提出了丰富品种类型、修复连作障碍、提高设施抗风险能力、实现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利用、普及脱毒种苗、加大技术培训与示范、升级综合生产管理技术等一系列促进安徽设施草莓提质增效栽培的途径,为安徽设施草莓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设施草莓 产业技术 提质增效 安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安徽省作物养分供需分析及化肥减施潜力研究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有机-无机相结合的农田养分管理模式是现阶段中国发展绿色农业的必由之路,因而开展有机、无机养分和作物养分需求的比较研究对促进养分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施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采用文献调查和统计分析的方法,评估了安徽省16市2010—2016年主要有机肥(包括秸秆、粪便、绿肥和饼肥)的养分资源,明晰了安徽省农业生产中有机、无机养分投入现状,并根据农业种植结构开展了有机、无机养分和作物养分需求的差异和关系研究,最后探索了安徽省的化肥减施潜力。结果表明:安徽省2010—2016年平均有机肥养分资源为287.70万t,N、P_2O_5和K_2O分别为104.49万t、39.60万t和143.61万t,可基本满足作物的养分需求;但有机肥的当季利用率低,N、P_2O_5和K_2O的当季利用率分别为21.44%、19.91%和52.61%,有机肥N、P_2O_5和K_2O实际还田量仅占作物养分需求的20.74%、25.38%和63.61%,占农田养分总投入的比重分别为11.87%、10.27%和51.35%。全省N、P_2O_5、K_2O养分实际投入量(包括有机肥和化肥)是作物养分需求的1.75倍、2.47倍和1.24倍,有7个市的N和13个市的P_2O_5养分施用量超过作物需求的2倍,存在较高的环境污染风险。通过控制农业总养分输入,安徽省的化肥减施潜力为35.12%,N、P_2O和K_2O的减施潜力分别为21.28%、23.97%和78.61%。提高有机肥的当季利用率和发展冬季绿肥资源可进一步促进化肥减施。本研究可为安徽省化肥零增长和农牧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数据参考。

关键词: 有机肥 化肥 氮磷钾 作物养分需求 肥料当季利用率 化肥减施 安徽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安徽省夏玉米生长季气候资源变化特征及对气象产量的影响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20

摘要:利用1971—2017年安徽省77个气象观测站逐日日平均气温、日照时数、降水量及1971—2014年70个市县夏玉米产量资料,分析了安徽省夏玉米生长季太阳总辐射、≥10℃积温、降水量变化特征及气候资源变化对夏玉米气象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近47年安徽省淮北、江淮和江南地区夏玉米生长季太阳总辐射呈显著(P<0.01)减少趋势,减幅分别为67.3、65.4和66.8 MJ·m-2·10a-1;空间上太阳总辐射总体呈纬向分布,高值区位于淮北北部。夏玉米生长季≥10℃积温和降水量增加趋势不显著(P>0.05)。其中,≥10℃积温淮北、江淮和江南地区增幅分别为19.1、16.9和19.5℃·d·10a-1,积温高值区分布于沿江一带,不同区域≥10℃积温基本能满足不同熟性玉米生长发育对热量条件的需求;降水量增幅分别为14.0、12.7和21.5 mm·10a-1,降水丰富地区位于江淮西部和江南地区。降水量是影响淮北和江淮地区夏玉米气象产量的主要气象因子,太阳总辐射和≥10℃积温对夏玉米气象产量影响不明显。气候资源变化对淮北地区夏玉米气象产量影响显著(P<0.05),对江淮地区的影响不显著(P>0.05),江南地区夏玉米气象产量受太阳总辐射和降水量综合影响极显著(P<0.01)。

关键词: 安徽 夏玉米 气候资源 气象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日尺度的安徽省冬小麦生长过程阴湿害灾损评估模型研究

麦类作物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构建日尺度的冬小麦阴湿害评估方法,综合应用基于HP滤波趋势产量分解法的安徽省冬小麦历年气象减产率数据、地面气象观测数据,以日尺度的标准化前期降水蒸散指数、日照百分率为阴湿害关键影响因子,通过有效阴湿害积与过程敏感性耦合方式,构建冬小麦全生育期阴湿害综合指数(overcast and waterlogging composite index,OWCI),并选取阴湿害典型年样本,分别以Logistic曲线敏感性、等敏感性两种方法计算的阴湿害综合气象指数OWCIs、OWCIe为自变量、气象减产率(△Y)为因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比较、验证两种方法在冬小麦阴湿害评估中的差异性与适用性。结果表明,△Y与两种方法的阴湿害综合气象指数均呈显著二次曲线相关,R~2分别为0.843、0.805;检验样本的△Y实测值与两种方法模拟值的R~2分别达0.685、0.573。对两种方法比较,Logistic曲线敏感性法建模的拟合性、误差、检验效果均优于等敏感性法,其气象减产率的均方根误差从7.78%下降到6.97%。应用Logistic曲线敏感性法模拟的2016年冬小麦阴湿害灾损率值与调查值基本吻合。反演计算的1981-2010年灾损率气候态均值南高北低,符合安徽省实际分布型,但2011年以来的灾损率均值普遍高于30年气候态均值,可见近年来阴湿害影响有加重趋势。因此,基于有效阴湿害积与过程敏感性耦合应用构建的冬小麦生长过程阴湿害灾损评估模型,能差异化表征不同阶段的阴湿害影响贡献,可应用于冬小麦阴湿害影响评估。

关键词: 安徽 冬小麦 有效阴湿害积 过程敏感性 灾损评估 日尺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