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低碳农业与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应用
《安徽农业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在介绍低碳农业的特点及其与国内秸秆机械还田技术的应用关系的基础上,分析了秸秆还田技术的意义,探讨了安徽地区秸秆机械还田的应用模式。通过秸秆还田技术,减少农业生产造成的污染,实现秸秆的资源化利用,促进低碳农业的快速发展。


安徽省淮北市作物秸秆资源状况分析
《中国农学通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进一步合理高效利用秸秆资源,通过查阅文献和实地调查的方法,在掌握淮北市秸秆资源数量的基础上,估算出2011年淮北市秸秆养分总量。结果表明:2011年淮北市秸秆数量为170.5万t,其中小麦、玉米和大豆三大作物秸秆居多,占秸秆总量的98%以上。所含的总养分为43045.7t,其中N、P2O5、K2O分别为15511.2t、4696.8t、22837.7t,总价值约1.88亿元。因此,合理利用秸秆的养分资源对于缓解化肥数量的不足,减少农业投入,具有重要的作用。


秸秆还田与施氮量对小麦产量和品质及赤霉病发生的影响
《麦类作物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给秸秆还田的推广应用及合理施氮提供依据,于2008-2012年以皖麦52为材料,利用连续定位试验,研究了秸秆还田和施氮量对小麦籽粒产量、品质及赤霉病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施氮肥可提高小麦产量,而秸秆还田对小麦产量的影响不显著。秸秆还田后小麦旗叶Fv/Fm和NPQ得到提高;不同施氮量间荧光参数差异极显著,其中(Fm'-F)/Fm'和qP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而Fv/Fm和NPQ的变化规律不明显;秸秆还田引起小麦籽粒容重、蛋白质含量、淀粉含量、沉降值和硬度下降;增施氮肥除降低籽粒容重外,使其他品质指标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秸秆还田提高了赤霉病病穗率和病情指数;随施氮量的增加,赤霉病病穗率和病情指数均呈递增趋势。
关键词: 小麦 秸秆还田 施氮量 产量 品质 荧光参数 赤霉病


秸秆还田对稻田磷素径流损失的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通过研究秸秆还田对稻田磷素径流损失及其对环境的影响,探索减少径流损失、提高巢湖水质的有效耕作措施。[方法]以巢湖流域稻田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定位观测试验结合室内分析的研究方法。[结果]径流液TP含量为0.087~0.495 mg/L。PP是稻田P素随径流迁移的主要形态,约占TP的40%~70%。秸秆还田能够降低水稻生育前期径流液TP、DP和PP的浓度,减少P素径流流失风险。在当地常规耕作条件下(CT),2008和2009年稻季P素径流流失负荷分别为222.76和297.17 g/hm2,P肥表观流失率分别为0.68%和0.91%,平均为0.79%。与CT相比,秸秆还田处理(CTS)P素径流流失负荷分别减少了5.13%和18.98%,平均为12.05%。[结论]秸秆还田作为源头控制稻田磷素流失的较好措施可以在巢湖流域使用。


安徽省保护性耕作与节水农业技术研究
《节水灌溉 》 2010 北大核心
摘要:针对保护性耕作基本概况及安徽省发展保护性耕作的现实要求,介绍了适合安徽的保护性耕作模式与节水技术。保护性耕作模式包括一年两熟旱地保护性耕作技术、小麦-水稻轮作地保护性耕作、油菜-水稻轮作地保护性耕作、双季稻连作地保护性耕作、旱稻-马铃薯保护性耕作。提出保护性耕作技术和行走式节水补灌技术相结合的节水技术,既保土壤底墒,又能解决季节性和阶段性干旱问题,抗御干旱的灾害影响。同时,需加强对相应农机具的研制和开发,研究开发和试验示范新型免耕、施肥、补水的联合作业机。


油菜秸秆还田及肥料运筹对水稻生长的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研究油菜秸秆的不同用量与NPK肥料运筹对水稻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方法]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分别于2007和2008年在肥东和居巢进行试验。[结果]在肥东试验中,与未施秸秆相比,秸秆还田水稻的有效穗数、结实率、千粒重和产量分别提高0.3%、0.3%、1.9%和0.7%;秸秆还田并减少磷、钾肥施用量25%水稻的有效穗数、实粒数、千粒重和产量分别下降2.8%、1.4%、0.7%和3.8%;秸秆还田并增加氮肥施用量使水稻增产3.7%。在居巢试验中,与未施秸秆相比,秸秆还田水稻的有效穗数和成穗率下降0.9%~2.4%和1.1%~1.2%,实粒数和千粒重增加0.6%~2.9%和1.0%~1.7%;秸秆还田并减少磷、钾肥施用量25%的水稻有效穗数和实粒数增加2.1%~2.8%和2.5%~2.8%,千粒重减少0.7%~1.0%。[结论]适当减少磷、钾肥用量不会使油菜秸秆还田水稻显著减产。


不同水分条件下连续多年秸秆还田对水稻、油菜产量的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为合理利用秸秆资源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不同水稻和油菜品种为材料,不施秸秆为对照,研究无水层灌溉栽培和常规淹水栽培条件下连续多年秸秆还田对水稻及后茬油菜产量的影响。[结果]常规淹水栽培条件下,小麦秆与土壤混合、油菜秆与土壤混合处理第1年水稻产量较对照增加5.9%~7.2%,第2、3、4年水稻产量分别较对照减少6.7%~8.0%、16.0%~17.9%、22.6%~23.9%;无水层灌溉栽培条件下,秸秆还田处理第1年水稻产量较对照增加6.3%~11.5%,第2、3、4年水稻产量分别较对照减少0~21.3%、2.1%~2.8%、9.6%~11.6%;秸秆还田处理第1年油菜产量较对照增加1.8%~9.3%,第2、3年油菜产量分别较对照增加4.3%~10.6%、5.9%~14.1%。[结论]秸秆还田后第1年水稻产量增加,连续多年秸秆还田后油菜产量逐年增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