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关键词:秸秆还田(模糊匹配)
37条记录
不同农艺培肥措施对小麦生长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 2023

摘要:[目的]设置田间试验,研究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优化小麦后期氮肥追施比例共3种农艺措施对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小麦生长发育和土壤肥力性状的影响,探讨适宜的土壤耕层培肥措施.[方法]设置玉米秸秆+生物腐熟菌剂直接还田S1、增施 1500 kg/hm2商品有机肥M1、小麦拔节期—孕穗期氮肥追施比例N30-0、N20-10和N10-20共5个处理,以不实施秸秆还田S0、不施有机肥M0 为对照,构成7个处理,小麦收获期考察产量性状,分析耕层土壤肥力性状.[结果]实施玉米秸秆生物强化还田、增施商品有机肥、优化小麦后期氮肥追施比例,对后季小麦生长发育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与各自的对照相比,小麦籽粒产量分别增长5.89%、5.62%和7.65%,较农民习惯施肥提升6.45%、3.91%和11.82%;土壤pH升高0.18~0.25,酸化程度减轻;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提高 16.02%~19.11%、7.37%~15.68%、13.37%~31.21%和 13.35%~14.73%.[结论]实施玉米秸秆+生物菌剂强化还田、增施有机肥料,显著提升了砂姜黑土肥力,实现了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厚沃土壤耕作层的目标.

关键词: 秸秆还田 有机肥 小麦产量 砂姜黑土肥力性状 高标准农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化肥减施下有机物料对砂姜黑土有机碳组分和养分含量的影响

核农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氮、磷、钾化肥减施下有机物料对砂姜黑土固碳培肥的影响,于2018—2020年开展大田试验,设置常规单施化肥(F)、常规施肥+生物炭(F+B)、化肥减量20%+生物炭(80%F+B)、常规施肥+秸秆还田(F+S)、化肥减量20%+秸秆还田(80%F+S)5个处理,分析水稻季化肥减量配施生物炭或秸秆还田对土壤总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含量、所占比例,碳库管理指数及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相较于单施化肥,常规施肥下增施生物炭土壤总有机碳含量显著提高19.6%。化肥减量配施有机物料显著提高了土壤水溶性有机碳、颗粒有机碳和易氧化有机碳含量,较F处理分别增加21.6%~28.6%、46.2%~61.1%和16.2%~36.3%,其中80%F+S处理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和颗粒有机碳含量、所占比例及土壤碳库管理指数均最高。F+B处理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最高,较F处理分别提高11.1%和30.8%,其他处理有效磷含量则降低6.5%~15.7%。主成分分析表明,活性有机碳组分和碳库管理指数在80%F+S处理中具有较高载荷,而F+B处理土壤有效磷、pH和速效钾因子得分较高。化肥减施下秸秆还田有利于提高砂姜黑土活性有机碳含量、所占比例及碳库管理指数,而常规施肥下配施生物炭能够促进土壤总有机碳积累和磷、钾有效性。本研究结果可为沿淮平原稻麦轮作区化肥减量增效、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提供技术支撑。

关键词: 化肥减施 生物炭 秸秆还田 活性有机碳 碳库管理指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磷小麦秸秆提高砂姜黑土磷有效性并促进土壤磷素的转化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含磷量的小麦秸秆还田对土壤磷素有效性的影响及其机理,为秸秆还田促进砂姜黑土磷素高效利用提供理论支撑.[方法]采用室内模拟培养试验方法,供试土壤为砂姜黑土.高磷和低磷小麦秸秆取自长期定位试验的施磷和空白对照小区,小麦秸秆含磷量分别为2.17、0.51 mg/kg.培养试验设不添加秸秆对照(CK)、添加低磷小麦秸秆(LS)、添加高磷小麦秸秆(HS)3个处理,保持70%田间持水量,25℃下恒温培养90天.在培养0、3、7、15、30、60、90天时,测定土壤Olsen-P、无机磷组分、有机磷组分、磷酸酶活性、解磷菌数量、土壤微生物量磷(MBP),计算土壤MBP的周转量和周转率.[结果]土壤Olsen-P含量随培养时间增加,在培养第15天达到稳定.培养90天时,HS处理Olsen-P含量比CK提高了 59.4%,而LS处理土壤Olsen-P含量比CK降低了 23.9%(P<0.05).培养90天时,HS和LS处理土壤Ca10-P和Fe-P含量均显著低于CK处理,而Ca8-P含量显著高于CK处理,HS处理的Ca2-P含量显著高于LS和CK处理,而LS和CK处理Ca2-P含量无显著差异.与CK处理相比较,LS和HS处理土壤活性有机磷(LOP)和中等活性有机磷(MLOP)含量显著提高,而中等稳定性有机磷(MSOP)含量显著降低,3个处理间高稳定性有机磷(HSOP)含量无显著差异.HS处理的LOP含量比LS和CK处理分别提高了 37%和158%.HS和LS处理均促进了 MSOP向LOP和MLOP形态转化.秸秆还田增加了土壤中解有机和无机磷细菌数量以及土壤磷酸酶活性.添加秸秆后增加了土壤MBP的累积同化量、累积矿化量、周转量和周转强度,HS处理的提升效果高于LS处理.HS处理下MBP的周转期较LS处理短.[结论]高磷小麦秸秆施用更有利于土壤中Ca10-P和Fe-P向Ca2-P和Ca8-P的有效转化,更有效提升了微生物量磷的矿化和周转,提高砂姜黑土潜在的供磷能力.因此,高磷小麦秸秆还田可增加砂姜黑土磷的有效性,而低磷小麦秸秆还田可能会降低砂姜黑土磷的有效性.

关键词: 秸秆还田 秸秆含磷量 砂姜黑土 无机磷转化 有机磷活化 微生物量磷周转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秸秆还田对小麦出苗质量的影响及对策

安徽农学通报 2021

摘要:作物秸秆还田是改良土壤、提高土壤生产力和作物产量的有效措施,但是秸秆还田也会引起作物出苗率低、幼苗素质不高等负面问题,已成为限制秸秆还田技术大面积推广的重要原因之一.该文综述了秸秆还田对小麦出苗质量的影响,从整地质量、秸秆还田质量、播种质量、土壤水分和地温等方面分析了影响小麦出苗质量的因素,并从加强组织领导、联合协作攻关与关键技术引领、科学制定还田方案、新型秸秆肥料的研发等方面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以期为推进秸秆还田技术的发展和资源的高效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秸秆还田 小麦 出苗质量 对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秸秆还田对双季稻产量和土壤钾素平衡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2020

摘要:探究秸秆还田对水稻产量和土壤钾素平衡的效应,为安徽双季稻区秸秆还田和钾素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本试验于2013—2015年在安徽省桐城市进行,试验共设置5个处理,分别为:不施肥(CK)、不施肥+秸秆还田(CK+S)、氮磷钾(NPK)、氮磷钾+秸秆还田(NPK+S)、氮磷+80%钾+秸秆还田(NP+80%K+S)。结果显示:无论是在施肥和不施肥条件下,秸秆还田对水稻产量都没有显著负效应,而且秸秆还田替代20%化学钾肥不会减少水稻产量;CK+S、NPK和NPK+S处理的钾素表观平衡系数分别为0.90、0.48、1.40,说明单施化肥不能减缓作物对土壤钾素的消耗,秸秆还田可以显著提高土壤速效钾含量,有利于土壤钾素的收支平衡,对维持当地土壤钾素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秸秆还田 双季稻 产量 钾素平衡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连续秸秆-紫云英协同还田对双季稻产量、养分积累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水稻秸秆和紫云英是稻田系统重要的原位有机肥源,明确长期连续秸秆-紫云英协同还田后水稻增产趋势、养分积累和土壤肥力变化特征,以便对秸秆和绿肥资源进行综合利用.[方法]本试验为3年连续大田试验(2016-2018年),以双季稻为研究对象,设置3个处理:1)早、晚稻秸秆不还田,冬季不种植紫云英(CK);2)早、晚稻秸秆全量还田,冬季不种植紫云英,即秸秆单独还田(T1);3)早、晚稻秸秆全量还田,冬季种植紫云英,即秸秆-紫云英协同还田(T2).各处理均施用等量化肥.[结果]相对于对照,连续秸秆单独还田和秸秆-紫云英协同还田周年轮作下水稻产量分别增加1.93%~9.15%和1.34%~12.48%,且连续秸秆-紫云英协同还田周年增产效果随着试验年份的增加而增加.不同年份间水稻产量变异系数和可持续性指数分析表明,连续秸秆单独还田和秸秆-紫云英协同还田均有利于双季稻持续性高产稳产,其中秸秆-紫云英协同还田效果优于秸秆单独还田.连续3年6季还田后,秸秆单独还田和秸秆-紫云英协同还田对水稻产量的贡献率分别为6.92%和11.10%,其中秸秆-紫云英协同还田处理比秸秆单独还田处理高76.47%.与产量变化趋势一致,连续秸秆-紫云英协同还田不仅有利于早稻氮、磷、钾养分积累,对晚稻养分积累也有一定的后效作用.与试验初始土壤养分含量相比,2018年晚稻收获后,对照土壤有机碳、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降低了9.03%、11.11%、3.87%和10.57%.而相对于对照,连续秸秆-紫云英协同还田处理土壤有机碳、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增加了20.51%、25.00%、24.16%和20.37%;相对于秸秆单独还田处理有机碳、全氮和有效磷含量分别增加了2.73%、7.14%和14.19%.[结论]在双季稻轮作系统中,连续秸秆-紫云英协同还田有利于早稻和晚稻获得高产和稳产,同时增加早稻氮、磷、钾养分积累,提高土壤有机碳、全氮和有效磷含量,是综合利用秸秆和绿肥资源较好的方式.

关键词: 紫云英 秸秆还田 双季稻 产量 贡献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连续秸秆还田替代钾肥对作物产量及土壤钾素平衡的影响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索油菜-水稻轮作体系中连续秸秆还田替代钾肥效果,试验研究了连续秸秆还田配施钾肥对油菜-水稻轮作体系中油菜和水稻产量、地上部钾素累积量、钾肥利用率、土壤钾素含量的影响,探讨了秸秆还田可替代化学钾肥的用量.结果表明:1)油菜季秸秆还田可以替代1/3~2/3的化学钾肥而油菜不减产,水稻季随着试验年限的增加,秸秆还田能够替代化学钾肥的量呈减少趋势.轮作周期上,秸秆还田可以替代1/3的化学钾肥而油菜和水稻的总产量不减少.2)与单施钾肥(NPK)处理相比,油菜季,秸秆替代钾肥(NP+1/3K+S、NP+2/3K+S)处理均显著提高了钾肥吸收利用率和偏生产力;水稻季,NP+2/3K+S处理显著提高了钾肥吸收利用率和偏生产力,同时NP+1/3K+S处理也显著提高了钾肥偏生产力.3)在3个轮作周期中,不施钾肥(NP)、单施钾肥(NPK)始终处于亏缺状态,而秸秆替代钾肥处理(NP+S、NP+1/3K+S、NP+2/3K+S)的土壤钾素虽然在第1个轮作周期时均处于亏缺状态,但随着秸秆还田年限增加,亏缺量逐渐减少,至第3个轮作周期时,土壤钾素均处于盈余状态.4)秸秆还田配施钾肥均不同程度增加了耕层土壤速效钾含量,减缓了耕层土壤缓效钾含量的下降.上述结果表明:油菜-水稻轮作区秸秆还田减施钾肥有利于弥补土壤钾素亏缺,对维持土壤钾素平衡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秸秆还田 钾肥 替代 油菜-水稻轮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安徽省沿江地区棉秆还田种植模式对棉花苗期生长及病虫害发生的影响

中国棉花 2019

摘要:通过对棉秸秆全量还田3年旋耕整地地膜覆盖直播棉田和秸秆拔除免耕直播地膜覆盖棉田苗期病虫害发生和生长情况的研究,结果显示,前者较后者苗期地老虎、蜗牛危害发生轻,棉蚜发生重,枯萎病和黄萎病有加重趋势,与生长势相关的第一果枝节位和株高显著增高.并探讨对秸秆还田棉田采取针对性措施,以有效避免因棉花秸秆还田带来的负面影响,促进安徽省沿江植棉区棉花生产良性循环.

关键词: 安徽省 沿江 秸秆还田 苗期 生长 病虫害 影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稻油轮作下秸秆还田配施化肥对作物产量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

生态学杂志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水稻-油菜轮作集约化耕作导致土壤肥力下降,而秸秆还田是培肥土壤肥力的主要途径之一。通过水稻-油菜轮作田间长期定位试验,设置了秸秆不还田的不施氮肥(CK)和农民习惯处理(FPP),3个秸秆还田配施化肥处理(SF1、SF2、SF3),每年水稻秸秆以3000kg·hm~(-2)的量还田,SF1、SF2、SF3配施氮、磷、钾肥量依次增加,分析了水稻和油菜产量、养分积累利用及平衡状况。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水稻和油菜籽粒产量表现出相似的格局,即SF3>SF2>SF1>FPP,但SF2与SF3产量差异不显著;与FPP比较,秸秆还田配施化肥处理周年平均产量增加了17.5%~28.6%,水稻和油菜氮、磷、钾积累量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水稻氮、磷、钾积累量平均增加了21.7%、17.7%、14.0%,油菜则分别增加了22.4%、19.6%、51.8%,秸秆还田与增施钾肥使油菜钾积累量增幅最高;同样,秸秆还田配施化肥处理提高了水稻和油菜的氮肥偏生产力和农学利用率,其中氮肥偏生产力分别增加了8.1%~31.1%和4.2%~29.3%,以SF2增幅最高,但降低了磷肥和钾肥偏生产力;养分平衡计算显示,秸秆还田配施化肥处理水稻磷、钾亏缺,油菜氮、磷、钾盈余超出可接受范围。在水稻-油菜轮作体系中,秸秆还田配施化肥可以提高作物产量和养分积累量,增加氮肥利用率,大量磷、钾肥的投入及秸秆还田提供的养分造成了油菜养分盈余和肥料利用率下降,需进一步调整优化秸秆还田下化学肥料的投入量,使生产系统中养分循环利用更加合理和持续。

关键词: 水稻-油菜轮作 秸秆还田 产量 肥料利用率 养分平衡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除草剂结合小麦秸秆还田对稻田杂草防除效果比较

杂草学报 2018

摘要:为筛选出不同秸秆还田量条件下,对稻田杂草防效高、安全性好且施药量低的除草剂配方,在小麦秸秆定量还田条件下,采用封闭处理和茎叶喷雾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发现,水稻直播田中,选取双唑草腈+五氟磺草胺、呋喃磺草酮·氟酮磺草胺+氰氟草酯配方,综合防效可达95%以上;移栽田中,选取草酮、丙炔草酮进行封闭处理,综合防效也可达90%;而机插秧田中,呋喃磺草酮·氟酮磺草胺(封闭)+五氟磺草胺·氰氟草酯(点喷)综合防效可达95%以上,且这些配方的施药量与农民自防区相比均显著下降。说明秸秆还田条件下,不同耕作方式选择相应的除草剂可以达到减施增效的效果。

关键词: 秸秆还田 稻田杂草 除草剂 防除效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首页上一页1234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