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9626条记录
粳稻杂种优势遗传基础剖析

作物学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控制粳稻产量相关性状及其中亲优势的基因作用类型,利用秀堡RIL群体及其2个回交(BCF1)群体对株高、生育期、单株有效穗数、穗长、每穗颖花数、结实率、一次枝梗数和二次枝梗数8个性状及其中亲杂种优势进行QTL定位。共检测到58个显著的主效QTL(M-QTL),单个M-QTL的贡献率变幅为3.3%~41.9%。77.6%的M-QTL表现为加性效应,15.5%的M-QTL表现为部分或完全显性效应,6.9%的M-QTL表现为超显性效应。共检测到90对显著的双基因上位性QTL(E-QTL)。在RIL群体中检测到44对E-QTL,单对E-QTL的贡献率变幅为1.7%~8.0%,平均3.7%。在XSBCF1群体中检测到27对E-QTL,其中利用BCF1表型值检测到16对E-QTL,单对E-QTL的贡献率变幅为12.7%~78.5%,平均29.2%;利用中亲优势值检测到11对E-QTL,单对E-QTL的贡献率变幅为15.0%~71.8%,平均40.1%。在CBBCF1群体中检测到19对E-QTL,其中利用BCF1表型值检测到12对E-QTL,单对E-QTL的贡献率变幅为2.7%~64.4%,平均30.1%;利用中亲优势值检测到9对E-QTL,单对E-QTL的贡献率变幅为21.7%~64.1%,平均40.0%。在CBBCF1群体中,利用BCF1表型值和中亲优势值都检测到的E-QTL有2对。上述结果表明上位性效应是粳稻秀堡组合杂种优势的主要遗传基础。

关键词: 粳稻 主效QTL 上位性QTL 杂种优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农地抛荒“谁来种田”矛盾深化

全国商情(理论研究) 2012

摘要: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大批的农民离土离乡,"谁来种田"问题日益突出。主要表现为:农民低人一等共识,正被进一步固化、深化;农村"用农荒"问题逐年突出,一些土地流转大户,因难雇到人手,导致农作物产量降低,经营亏损;由于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和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兴起,农民实现种田打工两不误,农民不愿种地和不愿放弃承包地现象并存;在生产条件较差丘陵山区,"谁来种田"问题突出,农田全年抛荒加剧。在粮食主产区,农产品成本上升太快,"谁来种田"矛盾将提前激化。为此提出营造全社会重农氛围,完善农民利益保障;对工商资本下乡实行差异化政策;优化新型创业农民成长环境,完善农民培训方式;扶持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強化政府公益服务等政策建议。

关键词: 谁来种田 用农荒 工商资本下乡 创业型农民 农业社会化服务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家蚕春期吕品种"681x682"通过审定

农村百事通 2012

摘要:该品种体质强健好养.耐粗饲;发育齐一,茧大、长椭圆形;产量高.丝质优良.担桑产茧量、解舒率、净度、纤度四项主要指标全部达到审定标准.该品种属强健型多丝量春、秋兼用品种,适合在长江流域春季及中晚秋饲养.

关键词: 兼用品种 审定标准 春期 家蚕 长江流域 产茧量 椭圆形 产量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强化种业科技创新 加快种业转型发展

中国农村科技 2012

摘要:近年来,安徽省农科院致力于种业创新合作,为加快新时期种业转型发展,在产学研结合的模式和机制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对相关科研院所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豆花叶病毒(SMV)株系SC4和SC8的抗性遗传分析

作物学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用我国黄淮和长江流域大豆产区发生频繁的SMV株系SC4和SC8,利用大豆抗病材料和感病材料配制抗感和抗抗杂交组合,研究抗病材料对SC4和SC8株系的遗传方式以及不同大豆材料对SMV抗性基因位点间的等位性关系。结果表明,接种SC4株系后,由冀LD42、徐豆1号、跃进4号、科丰1号、PI96983、晋大74、汾豆56、大白麻和齐黄22为抗源配制的9个抗感组合的F1均表现抗病,经卡方测验,F2抗感分离比例3:1,F2:3家系分离比例为1(抗):2(分离):1(感),表明这些抗源均有1对基因控制对SC4株系的抗性,且抗病表现为显性;5个抗抗组合的F1均表现抗病,F2群体分离比例15(抗):1(感),表明大白麻与汾豆56、科丰1号和齐黄1号携带抗SC4的基因是不等位的,冀LD42与汾豆56,晋大74与中作229是不等位的。接种SC8株系后,用齐黄1号、中作229、NY58、科丰1号、PI96983、晋大74、汾豆56、大白麻和齐黄22为抗源配制的抗感组合杂交后代分离符合1对基因的分离比例且F1均表现抗病,说明这些品种对SC8株系的抗性也均由1对显性基因控制。抗抗组合晋大74×汾豆56接种SC8株系后的F2群体全部表现抗病,F2:3家系没有抗感分离,表明抗病品种晋大74与汾豆56携带的抗病基因是等位的;齐黄1号×科丰1号、大白麻×汾豆56的F2群体分离比例15(抗):1(感),表明抗病亲本齐黄1号与科丰1号、大白麻与汾豆56携带抗SC8的基因是不等位的,而且独立遗传。

关键词: 大豆 大豆花叶病毒 抗性遗传 等位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安徽省粮食补偿机制的实施与优化

管理观察 2012

摘要:粮食补偿机制的实施,保护了农民利益,维护了国家粮食安全.但政策设计存在补贴额度偏低,上调缓慢,补贴名目繁多,程序复杂.一些补贴具有平均化倾向,不利调动农民种粮和地方政府抓粮的积极性.

关键词: 粮食 补偿机制 补贴 效率 产粮大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台湾现代农业发展考察报告

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 2012

摘要:安徽省农学会农业考察团一行于2012年4月20日至4月27日,以台湾农业产业化、精致农业以及现代农业管理为重点,采取现场参观、访问、座谈交流等形式,对台湾农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考察。综述了台湾农业发展概况,分析总结了台湾现代农业的特点,并进一步就台湾农业发展经验与理念对安徽农业发展提出了具体建议。

关键词: 台湾 现代农业 精致农业 休闲农业 考察报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陆地棉苗期低温胁迫下cDNA-AFLP差异表达分析

棉花学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陆地棉品系棕彩选1号为材料,利用cDNA-AFLP技术研究棉花低温处理前后基因表达的差异。试验采用64对引物组合进行扩增,共获得2321个条带,从中得到34条表达存在差异的条带。根据表达模式的不同,对其中表达存在差异的22个转录衍生片段(Transcripts derived fragments,TDFs)进行了克隆、测序和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在低温胁迫条件下获得的18条TDFs中,上调表达2条(11%),下调表达9条(50%),另外7条(39%)为瞬时表达;而在恢复2 d后得到了4条特异表达的TDFs。22个TDFs中,21个TDFs与NCBI中已知功能基因存在同源性,这些基因包括假定蛋白、转座子、线粒体、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和逆境胁迫反应关键基因等。另有1个TDFs无同源序列。

关键词: 陆地棉 低温胁迫 cDNA-AFLP 基因差异表达 转录衍生片段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安徽沿淮地区应对气候变化冬小麦精准播期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2012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确定安徽沿淮地区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精准播种期。[方法]利用气象资料,结合冬小麦高产播种要求,对安徽省沿淮地区的冬小麦精准播期的可预测性进行研究。[结果]该地区适宜播期呈推迟趋势,每10年变化率约1.75 d,气候变暖是播期推迟的根本原因;播期在年际之间存在较大波动,非规律性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是播期波动的主要原因;温度变化的规律性和后效性使冬小麦的播期具有可预报性。认为沿淮地区宜选用10月15日以后5 d滑动平均温度首次降到17℃以下作为冬小麦适宜播种指标;常规气象预报具有的较高的准确性可以实现冬小麦精准播期的预报。[结论]该研究可为安徽沿淮地区冬小麦的高产优质栽培提供借鉴。

关键词: 冬小麦 精准播期 气候变化 安徽沿淮地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淮河流域农田碳收支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生态环境学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开路涡度相关系统对淮河流域农田湍流特征进行了4年连续监测,以该地区主要农作物小麦和水稻为例,对CO2通量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研究结果表明:农田CO2通量的日变化随季节变化明显,春、夏变化幅度明显大于秋、冬。2007—2010年淮河流域夏季农田CO2通量日变化规律均呈单峰型,白天为明显的碳汇;其日最大累计吸收量出现在2007年,可达16.1mg.m-2.s-1,最小值出现在2009年,为11.1 mg.m-2.s-1。在水稻拔节期垂直风速(W)、潜热通量(LE)、显热通量(H)、光合有效辐射(PAR)、净辐射(Rn)与CO2通量均呈负相关,通过对各项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到了新的综合指标F=-0.36ZX1+0.42ZX2+0.42ZX3+0.42ZX4+0.39ZX5+0.42ZX6+0.13ZX7,并经过计算得出中午1点是最大的碳汇,凌晨12点是最大的碳源。

关键词: 淮河流域 CO2通量 相关性 主成分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